第17章 巧舌如簧
贺恒瑞一句话,像大叔撼动,树叶哗啦啦作响,引出十余名官员,制止皇上封赏。
此情此景,在杨钺情理之中,似又在预料之外,忍不住暗自嘀咕,三年不归,朝堂果然形成势力分布!
今日经历,他感觉到,朝堂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
此刻,杨明坤神情古井不波,却剜了眼贺恒瑞,不温不火问道:“贺爱卿,告诉朕,为何不能封赏渤海候?”
“皇上,渤海候挫败契丹入侵计划,率兵杀入契丹腹地,有功于社稷,理应封赏。”贺恒瑞不曾料到,今日皇上言语犀利,甚至威严面孔中,带有几分愠怒。然而,杨钺绝对不能崛起,不然,此消彼长,杨钺会成为太子一派劲敌。
三年前,他与宇文石联手,可把军功在身的杨钺,逐出长安,贬嫡边塞,今日,他依然可做到。
迎着皇上冷冽目光,贺恒瑞道:“皇上贬嫡六皇子前往渤海思过,渤海候却视皇命为无物,知错不改,他传回的战报,麾下五万右武卫大军,重创契丹,然所过之处,残垣断壁,尸横遍地,鸡飞狗跳,哀鸿遍野。
我大唐军队,乃仁义之师,这般灭族式杀戮,根本不会感化边塞各部落,他们为保全,会引起报复性反弹,让大唐处于四面危机中。
倘若渤海候被封赏,军中将领效仿,我大唐军队,与屠夫何异!”
“没错,我朝立国百年,四夷臣服,万邦来朝,皆为历代先皇,行仁政,播恩义,使四夷番邦心悦诚服。
三年前,皇上贬嫡六皇子去渤海,便是希望六皇子洗涤身上戾气,可三年来,渤海传回战报中,多是血洗,屠城,纵然把大唐势力向北推进三百余里,收复幽州,平州,蓟州等地,可这些地区,全变成不毛之地,渤海候不得不请求朝堂迁移百姓。
左仆射说的没错,决不可姑息渤海候杀戮,不然,继续下去,渤海候会变成杀人屠夫!”
礼部侍郎袁文礼滔滔不绝的说,他没有附议贺恒瑞的话,却是楚王死党,自然不会让杨钺称心如意。
大殿中央,杨钺听着文武百官对自己的反驳,平静面色中,渐渐泛起怒意,三年前,前身怎么被贬斥出长安,今天,他绝对不会乖乖离开长安城。
剑眉英挺,冷眸横扫,前进两步,向贺恒瑞道:“贺将军,美人迟暮,英雄末路,你从战功卓著的将领,变为坐堂仆射,道出丧尽骨气的话,在本候意料之中。”
“你…”
贺恒瑞出身将门,曾经为大唐非常出色将领。不过,大唐有武将军功过多,入朝拜相的习俗,贺恒瑞军功累积拜相,乃无限荣耀之事。
此刻,杨钺不称他仆射,却偏偏叫他将军,称他丧失斗志,没有骨气,贺恒瑞不生气才怪。
瞧着贺恒瑞像吃了苍蝇似得发绿的面孔,杨钺趁热打铁,怒起冷喝:“贺将军,你忘记军队存在的意义,本候不介意帮助将军普及下,顺便让将军回忆下曾经战场狰狞岁月。
军队,本就是抵抗外辱,实施侵略,巩固政权的暴力武装,贺将军,记住了,军队是暴力武装,战场杀敌,乃生与死较量,非喝酒狎妓,不需要柔情攻势。
面对暴力,我们该以暴制暴,以杀止杀,这道理,贺将军,年轻时肯定懂,现在嘛,不懂也不奇怪,毕竟,贺将军,府中妻妾成群,怕早被掏空身子,顺带连当年保家卫国豪情,在温柔乡里消磨殆尽!
若将军觉得仁义可感化四夷番邦,本候建议贺将军独身前往边关,以自己仁义感化四夷,若有四夷臣服,本候拜将军为师,若将军广播仁义,不能做到四夷臣服,交出兵权,滚出朝廷,将军可敢应?”
再次被羞辱,贺恒瑞面色变得血红,大口大口喘息,指着杨钺,手指颤抖,迟迟却不说话。
“杨…钺,老夫与你拼了!”说着,向杨钺扑了上来。
杨钺一转身,盯着被官员拦住贺恒瑞,继续道:“贺将军,窝里横,算什么能耐,本候不才,送你一首警言。
炎黄地,多豪杰,以一敌百人不怯。人不怯,仇必血,看我大唐男儿血。
男儿血,自壮烈,豪气贯胸心如铁。手提黄金刀,身佩白玉珏,饥啖敌酋头,渴饮契丹血。
儿女情,且抛却,渤海志,只今决。男儿仗剑行千里,千里一路斩胡羯。渤海水畔飞战歌,歌歌为我大唐贺。
尔身为将领,失去斗志,失去铮铮铁骨,便不配参与军事,不配处理朝政,不然,我大唐万里江山,让你这般没有骨气,唯唯诺诺之人治理,迟早会祸害在你手里!”
杨钺内心清楚,朝中反驳他的官员太多,他百口莫辩,所有唯有抓住一人,把对方贬低一无是处,余下官员,若敢招惹,后果自负。
此刻,他把贺恒瑞言语,提升至江山社稷,纵然对方为将门之一,乃朝廷左仆射,涉及江山安危,谁也保不住他。
不过,他也清楚,自己狡诈言语,肯定不会让贺恒瑞丢失官衔,滚出朝堂。
然打击贺恒瑞嚣张气焰,看着他诚惶诚恐之色,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儿。
“我….我….”
杨钺扣下的帽子,实在太大了,贺恒瑞不知怎么接,也不敢接。
不知生气,还是受惊,额头布满汗珠,偏胖的身躯,气的浑身发抖。
扑通一声,跪倒地面,伏首爬地,惊慌失措向杨明坤道:“皇上,渤海候血口喷人,故意诬蔑老臣,您要为老臣做主啊,老臣一心为国,天可证,地可鉴,绝没有半点私心,更不敢祸国殃民!”
“父皇,六弟所言,固然在理,然左仆射也不是百无一用,没有六弟说的那么糟糕,请父皇明鉴!”关键时刻,太子挺身而出,且不说,贺恒瑞乃他岳丈,乃太子一派死忠,他就该在危难时刻,力保对方。
“皇上,渤海候,强词夺理,陷害忠良,该论罪处置!”礼部侍郎袁文礼,亦趁机落井下石。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时间,朝中许多文官,积极附和,官职虽小,人数却多,在朝中,也是一股不容忽视力量。
而这支力量,全部围绕在楚王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