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8章 仲达之师——胡昭

胡昭,字孔明,颍川人,中国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

胡昭,隐居之所冀州,本是袁绍的地盘,袁绍这人,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美名。有了漂亮的名头,自然得做些漂亮的事情,于是袁绍琢磨着,寻些知识分子往脸上贴金,胡昭自然是在名簿之中。降尊纡贵,登门拜访,袁绍的场面功夫,倒是做得十足,可偏偏胡昭,却不太懂得领情,几番客套寒暄,就是不肯腾出屁股,出山走上一趟。碰了一鼻子灰,袁绍高傲的脸上挂不住了。“外宽内忌”,袁绍天生的性格硬伤,胡昭自是了然,于是寻了个托辞,化了个“闲云野人”妆样,起身躲进了乡村深处,过起了梅妻鹤子的逍遥日子。胡昭循夜消失,袁绍倒也释然,寻访“公知”,原本只是做个样子,若是胡昭端坐屋内,僵持不就,自己面子自然难堪,可如今悄然不辞而别,自己却也留下了礼贤下士的美名。

有意思的是,遭到胡昭“放鸽子”的,绝不仅是袁绍,还有他的老对手曹操。原来曹操平乱了北方,自然意气风华,拿着汉献帝的印章,自命了丞相头衔,面子上做足了功夫,踌躇满志的曹操,下一步自然要意指江南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发了求贤令,当然,求贤是个双向选择,绝不是“曹太公钓鱼,愿者上门”这么简单,遇见了含金量高的大鱼,恐怕还得放下身段,屈尊作秀一番的,不用说,胡昭自然是上了曹操花名册的大鱼。曹操给的场面文章,《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太祖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可这位孔明同志,不是游历于山水之间,就是放歌于乡野小道,我们曹丞相版的“三顾茅庐”,始终不见回应。不过,曹操招揽人才,绝不像袁绍那般做做样子,甚至下聘书的手段,一向也是不按常理,这些名堂,胡昭早已听说。如此频繁地放鸽子,难免受到报复,于是,胡昭寻个良辰吉日,倒是自己上门拜访了曹府,来述个究竟。

《三国志》如是记载的:“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也就是说,胡昭自陈乃一村野民夫,早已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至于行军作战之法,自然一窍不通,与其尸位素餐,占着公务员编制,不如把机会给那些上进的后生。曹操见胡昭态度坚决,话也在理,知是难以挽留,只得慨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三国志》,听任胡昭回归故里。

接连拒绝了袁绍、曹操这两位财大气粗的“老板”,看来,胡昭的隐名埋名,绝非为了待价而沽,那么,隐居山林的胡昭,闲余时光又是如何打发的呢?《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也就是说,胡昭同志除了躬耕自乐、看看报纸文摘外,还会抽点时间,做个兼职教师,乡间的下里巴人们,但凡做完了农活的,总会挽起裤脚,席地而坐,感受一把文化的熏陶。

当然,金牌名师开馆讲学,即便是在山间僻壤,慕名而来的文艺青年,也是络绎不绝,可未曾想,就在这山险绝壁之间,竟因此悄无声息地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事件的原由经过,大致是这样:原来,胡昭仰慕者中,有位叫司马懿的青年,胡昭见他聪慧通达,胸有雄才大略,料定此人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倒是倾心相交。可在学馆附近,却有一个名叫周生的待业青年,闲暇无事,总会纠结一帮二逼青年,对登门的学子进行一番品头论足,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似乎天生就是“不同戴天”的仇人,周生的无聊行径,自然遭到出身名门的司马懿的白眼。遭到文艺青年的白眼,这对于二逼青年来说,可是奇耻大辱,于是,周生打听了司马懿离开学馆的时日,纠集了一伙“志同道合”之士,决定在其归途中进行截杀。胡昭惊闻此事,立即放下讲尺,前去追赶周生,经过一番跋山涉水,终于在一处山间小道,截住了周生一行。《高士传》是这样记载的:“昭闻而步陟险,止(周)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也就是说,周生寻思着一位如此德高望重的文艺导师,居然放下身段,抛出两行眼泪,和自己进行一番煽情地互动告白,寻仇的念头自然打消了。

有意思的是,这位孔明先生,怀着悲天悯人的心肠,给了司马懿一条生路,却在数十年后,断了另一位孔明先生事业上的活路,这真可谓天意弄人,我们两位从未谋面的孔明先生,却因此有了穿越时空的离奇交集。如此想来,胡昭同志不仅悄无声息地拒绝了袁绍、曹操登门的好意,更是在轻描淡写之间,埋下了三国归晋的伏笔。看来,若在三国时代评选最牛乡村男教师,恐怕非胡昭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