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迷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乌巢禅师的预言

——贞观十四年春末——

收了猪八戒,唐僧继续西天取经。这一天走到了浮屠山,乌巢禅师传给唐僧一篇多心经,唐僧询问西天路途,乌巢禅师说了很多预言。

这一回的故事很简单,但并非没有谜团。

乌巢禅师传的多心经其实是唐僧成佛的根基。

唐僧成佛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并不是他走到灵山就成佛了,他也是通过不懈修炼得了正果。

乌巢禅师住的地方非常奇怪。

原文: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那师父在马上遥观,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

西游记描写仙山洞府旁多是鹿、猴、仙鹤等,写锦鸡云集的很少,有锦鸡场景的只在五庄观出现过一次。

乌巢禅师住在柴草窝,加上作者对锦鸡的描写,不禁让我们猜测这家伙是不是公鸡成佛。

西游记写鸡成佛的也有一位,就是收蜈蚣精的毗蓝婆菩萨,她就是老母鸡修炼成佛的。

树杈续窝的一般是鸟类,那乌巢禅师是鸡还是鸟呢?

我觉得应该是鸟,因为窝是安在树杈上,有可能就是一只乌鸦。

书中还写乌巢禅师能预测未来。

我认为西游记的神仙并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肯定有人反对我的说法,认为神仙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原著写了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预测未来的事。

火烧观音院原文:

《”菩萨道:“这猴子说话,这等无状!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来问我取讨?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发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行者见菩萨说出这话,知他晓得过去未来之事,慌忙礼拜》

观音菩萨能预知未来是事后得到的消息,大家想啊,如果她能预测孙悟空趁火吹风,那能不前去化解,那可是自己的落脚的行院。

观音菩萨能预知真相其实是靠化身感应,她的化身和孙悟空的毫毛分身差不多,只不过她的化身是泥做的佛像。

原著写如来佛祖也能预知未来。

原文:

《我好去拿他家属四邻,擒此魔头,救我师父,合拱虔诚,拜求正果。”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

佛祖能算出妖精来历是另有原因,因为那一回几乎所有神仙都知道妖精的来历,这一点到了相关章节再解读。

我们将西游记的神佛比做会法术的人更加贴切。

乌巢禅师能预测未来又如何解释?

我们刚刚做过分析,乌巢禅师住在草窝里的,他不就是一只鸟吗?

鸟的长处是什么?

当然是展翅高飞啦!

乌巢禅师能预测未来其实靠飞来飞去搞的侦查。

乌巢禅师为什么住在浮屠山?

因为浮屠山位于福陵山和流沙河之间。

观音菩萨下山后也来过流沙河和福陵山。

佛教为何这么重视这两个地方?

当然因为猪八戒和沙僧这两个人了。

乌巢禅师在浮屠山有监视猪八戒和沙僧的嫌疑。

先不说这二人,我们还接着讲乌巢禅师的预言。

乌巢禅师到底有哪些预言?

原文: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禅师的预测只有这么几个。

(1)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接天崖其实是灵山的凌云度。凌云度只有孙悟空一人走过,即便有乌巢禅师的叮嘱,唐僧依然没敢走那凌云度。

(2)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摩耳岩不知在什么地方,可能是一处地势险要的山道,也可能是指凌云度。

(3)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西游记记载的黑松林一共有两处,一是黄袍怪的黑松林,一是白毛老鼠精的黑松林。

这里的黑松林是指黄袍怪的黑松林,因为老鼠精是从千里外无底洞来的,乌巢禅师不可能侦查那么远的地方,黄袍怪下凡就住在波月洞里,应该是他侦查的范围。

(4)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这四句指的是狮驼岭和狮驼城。

(5)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这两句更好理解了,野猪挑担子指猪八戒,水怪前头遇是指流沙河的沙僧,多年老石猴指的是孙悟空。

预言其实只说了这么几处。

(1)凌云度

(2)摩耳岩(不知道是哪?)

(3)波月洞

(4)狮驼城

(5)狮驼岭

(6)流沙河

(7)福陵山

唐僧所经历的磨难大概有40余次,乌巢禅师的预言却只有这几处。

显然预言只是明面能看到的,所以我才说他并没有预言未来的能力。

不管乌巢禅师是鸡还是鸟,但他的法力的确了得,孙悟空用金箍棒掀他草窝,捅了半天竟然没搅动一缕藤。

原文:

《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孙悟空为啥要掀人家草窝?

因为唐僧受气受委屈了,自从见到了乌巢禅师,唐僧就一直低声下气的求教,而乌巢表现的却高深莫测。

禅师对唐僧的态度让孙悟空很不舒服,禅师飞升草窝时唐僧还在下面礼拜,可人家禅师连头都不回,孙悟空忍无可忍才捅他草窝。

从这一点看,师徒二人的情分已经很深了,谁让唐僧受了委屈,孙悟空肯定跟谁翻脸。

乌巢禅师传给唐僧多心经,全名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全经五十四句,句子数是一藏之数,共二百七十个字。

书中说多心经是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多心经其实是佛门修真的法门,我认为应该出自三藏真经,这篇多心经还是佛门的修真总纲。

三藏真经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经书呢?

我试着解读三藏真经的内容。

三藏真经分三个部分。

一曰谈天、一曰说地、一曰度鬼。

谈天、说地并非经书而是修真法决。

说白了,谈天、说地是修仙术或者是修佛术,是人修炼成仙的法决。

谈天也叫谈天诀,说地也叫说地论。

当然了,谈天比说地更高一层,修炼谈天诀成就的是天仙,修炼说地论成就的是地仙。

度鬼经也叫鬼仙经,它才是真正的经书。

从后文万魔夺经的情节看,度鬼经也能修炼成仙,但是这个仙是鬼仙,鬼仙的品阶比较低了,修炼鬼仙经的应该也是鬼。

多心经是修真之总经,可想而知这篇经文的重要性。

作者把多心经的二百七十字一字不差的写出来,就是想告诉我们这篇经文是真实存在的。

这篇经文是唐代玄奘法师从印度求取的。

下面我将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写下来,大家要仔细观看,里面可能藏有修真的密码,有缘人看了有成佛的机会!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劝。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脖,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唐僧得到了多心经,从根本意义上讲已经取得了三藏真经,可以这样说,佛祖已经提前将真经传给了他,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乌巢禅师传多心经就是想让唐僧加紧修行,让他在到达灵山前修成佛果。

唐僧的佛果是自己修成的,虽然他没走敢凌云渡的渡厄金桥,上了接引佛祖的度船,但没有自己苦修肯定也不能成佛。

有什么证据呢?

当然有了。

一是唐僧头顶上的祥云。

西游记两次记录唐僧头顶的祥云,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加厚重祥和,就连孙悟空看了都是欢喜不已。

二是唐僧和孙悟空曾多次讨论多心经。

唐僧从小接受佛法的熏陶,他对经文颇有悟性,乌巢禅师只说了一遍便能记住,可见他的悟性是非常高的。

孙悟空也懂得多心经,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而且他对多心经的理解远超唐僧。

孙悟空用心经多次开解过唐僧,他对经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每一次的讲解都能让唐僧受益匪浅,十四年的磨难其实是对唐僧佛心的考验。

我们看两段孙悟空讲解心经的例子。

黑水河原文: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花豹精原文: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孙悟空对心经的理解远超唐僧,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孙悟空听菩提老祖讲过多心经,要不他怎么比唐僧还懂佛经?

这也是孙悟空和佛教有关的证据之一。

这一回还写了乌巢禅师认识猪八戒。

原文:

(1)《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须索仔细,仔细。”八戒道:“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三藏道:“他有些什么勾当?”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

(2)《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

乌巢禅师曾到福陵山劝过猪八戒信佛。

问题来了,乌巢禅师亲自劝猪八戒都没成功,那观音菩萨怎么随口一说就皈依了?

猪八戒能被劝动其实是三个金箍圈的原因。

读者对文中一句话有些争议?

原文:

《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悟空。”》

有读者认为,怎么认得他指的是唐僧,暗示乌巢禅师和唐僧是老相识。

很正常的话为何招来读者另类的解读?

因为猪八戒早说过和乌巢相识,这一点孙悟空很清楚,那他还问一句怎么认得他,当然要引读者怀疑了。

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怎么认得他,而是不认得我,这句话若真是有潜台词,肯定是指孙悟空和乌巢禅师早相识。

这一回乌巢禅师曾口称唐僧为圣僧。

原文: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

乌巢禅师为何称唐僧为圣僧?

那更好理解了,因为就连古佛和佛祖都称唐僧为圣僧。

原文:

《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原文:

《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职。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

灵山所有人都称唐僧为圣僧,佛祖将比丘也称比丘圣僧,但佛祖称唐僧圣僧另有深意,我认为唐僧的背景非常大,就连佛祖都不敢轻视。

乌巢禅师临别赠语说石猴能指路,表面说孙悟空知道西天的路,其实暗指他和灵山有关系,西天取经少不得孙悟空,没有他唐僧到不了西天。

唐僧学会了多心经,接下来又会遇到哪些劫难呢?

预知后事如何?

请看下回《强大的黄风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