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学运思潮
第二十七章学运思潮
回到学校,欧阳雪方诗益等人听说莫永浩护送地下党人,都羡慕不已,他们这些爱国学生天天都想着能为国家出力,苦于不知道怎么做。
“莫永浩,现在外面其他各高校都在搞游行,抗议日本人,而我们东医大却没有行动,怎么办?”
欧阳雪问道。
上次东八街惨案发生后,汪教授和地下党一些人士认识到了不能盲目,要做好长期持久斗争,所以这段时间其他高校发起游行,东医大却没有响应。
对此欧阳雪等人已经不止一次去找过汪教授,都被汪教授劝阻了,汪教授让学生们别急,等待时机。
“你们别急,汪教授不让我们去游行,我们可以想想其他办法?”
“莫永浩,你有什么办法快说吧,我们都等急了。”
朱正财焦急地说,他最近因为日本人请他爹出山的事烦心。
“汪教授说的对,学生是弱者,现在是在日本人高压政策下,硬碰硬肯定不行。我们应该想想其他办法。”
“当今中国,危如完卵,华北一失整个大西南都告急。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国人大多愚昧不醒,我们爱国学生一定不能坐视不理,要团结起来,尽我们能做到的救国救民。我刚才在路上和地下党的张书记谈了,他建议我们学生可以利用舆论,报纸的力量呼吁全国人民。”
这是莫永浩送走地下党的张书记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舆论,在当时对欧阳雪等人还不能认识到重要,但现代人莫永浩自然知道舆论的力量。
莫永浩看着低头思考他的话的几个人,继续说道:“舆论的力量,最大的就是报纸,只要全中国的报纸在这时一致对外,奋起揭露日本人暴行,呼吁抗日,那可是比游行示威起的作用大。我刚才回来的路上就在想这个问题,我们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报纸……”
“报纸……莫永浩,你是说我们办报纸?”欧阳雪醒悟过来了。
“对对,说的太好了……办报纸。”朱正财激动地站了起来,喊道。
众人越说越激动,趁着热情找到汪教授,把学生们的想法说了。
汪教授一听就赞叹道:“不错,不错,办报纸,这是个好主意。我和地下党也一直在想做这件事,你们既然想到了,那我们不谋而合,接下来就具体行动吧。”
“我们的报纸叫什么名字呢?”方诗益眨巴着大眼睛问道。
汪教授看着大家:“听听你们学生意见,如果可以,我会报备地下党,正式采纳。”
朱正财,欧阳雪方诗益和莫永浩闻听都高兴地思索起来。
“东北日报,汪教授,您看怎样?”
欧阳雪先想到了。
“东北日报,”汪教授沉吟着,目光看向其他几个人。
方诗益和朱正财摇摇头,看来没想出更好的名字。
汪教授笑呵呵看向莫永浩:“莫永浩,你的看法?”
“汪教授,我觉得欧阳雪这个名字不错,但是改一个字,会更好。就叫东北学报怎样?”
“东北学报。”
众人念了一遍全都点了点头。
“就叫东北学报吧。”汪教授拍板。
下午,激动的学生立即行动起来了。要办报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学生们没有机器,无法印刷,需要分头去联系印刷厂,在日本人高压政策下,要想找到一家进步的印刷厂,谈何容易?
莫永浩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明天分头出去寻找印刷厂。
东医大三楼密室。
欧阳雪领着一男一女两个同学站在了大家面前。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队伍又壮大了,增加了两个人。这位孔宏伟同学,高梦颖同学。”
“孔宏伟同学和高梦瑶颖同学懂排版,咱们要办报纸,他们两位来得太及时了。”
欧阳雪做完介绍,带头鼓起掌来了。
啪啪,众人全都鼓掌欢迎。
汪教授说:“很好,以后咱们的报纸就叫东北学报,向全国和世界人民揭露日本人的残暴兽行,呼吁抗日。”
“汪教授,我有一个提议。”莫永浩大声说道。
“莫永浩,你有什么提议说吧?”
“我们把报纸的第一期,准备在猎斧行动成功时,怎么样?”
“好啊,在我们学生自己办的爱国报纸上,第一期就刊登汉奸张海鹏被铲除的消息,那肯定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汪教授高兴地说。
众人热烈地讨论着,而莫永浩提出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纳了。
“莫永浩,我们还忘了一件事。”欧阳雪像忽然才想到,说:“办报纸,可是需要很大一笔经费。我们从哪里弄这笔经费?”
“经费问题嘛,我和地下党商量过,他们答应帮我们想想办法,但我们自己也需要再想办法。”汪教授说。
“朱正财,你家可是大财主,要不你动员你爹给咱们拿点经费吧?”方诗益扑闪着大眼睛,笑嘻嘻说。
“我爹?”朱正财一撇嘴:“他可是铁公鸡,一毛不拔,除了自己,谁也别想从他身上弄一毛钱。”
莫永浩看着朱正财,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
午后,朱家大宅。
朱守民正躺在客厅惬意地抽着水烟。小妾躺在他怀里,嗲声嗲气地发嗲。
“老爷,明儿我想去城外庙里上香。”
“成,明儿我陪你去。”
“谢谢老爷,亲一口。”
“滋……。”
上次那两个日本人走后,再没有消息。这让朱守民终于松了口气。
朱守民打定主意,日本人不能得罪,但汉奸也不能当。对日本人的话能拖就拖。自己关起门吃香的喝辣的,逍遥自在。
一个护院的家丁走进来,悄悄说:“老爷,门外有人要见你。”
“谁,日本人?”
朱守民条件反射般一下子推开小妾,小妾气得骂了一句跑走了。
“不是,回老爷,是两个吃官粮的。”
“哦,不是日本人,说我不在,不见。”
朱守民不耐烦地挥手。只要不是日本人,在沈阳这个地方,还没有中国人是让他值得重视的。
“朱先生,不见这样不好吧。”
一道洪亮的声音响起,家丁们气急败坏地拦着一个人,但他前脚已经迈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