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趣味故事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却因此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故事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载体,讲故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充满故事的学校才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语文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的殿堂,故事不但可以让语文教学更精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故事,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来看,儿童故事的比例较少,而且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脱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感;教师向孩子推荐的课外读物中名著经典过多,但许多经典并不适合孩子;进入教材的儿童故事,我们更多地是关注文本的思想性,往往被教师用工具化的方式肢解了,很多时候是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的阅读感受;平时的习作,学生习惯写大话空话,这与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较少有关,更与僵化的作文教学现状有关;规定的习作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并且常常用成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限制学生的表达,使得学生厌恶作文。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著名论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因此我认为,把故事有机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益充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与生活交融,让语文课堂源源不断地涌进生活的清泉,把多彩的生活当作语文的广阔课堂,引领学生在与语文亲近中体悟生活,在对生活的体悟中亲近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故事的主题、故事的人物、故事的类型等方法搜集故事。在搜集故事的过程中,要翻阅大量的故事资料,要筛选哪些故事是符合条件的,哪些是不符合的,在筛选中提高了信息整合能力,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结合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学生通过家庭阅读、建立家庭小书柜、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好书交换场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时代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把报刊、杂志、电视等反映时代风貌的故事引入到教学实践中。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故事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学也要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和载体。故事内容涉及面广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找故事,读故事,听故事,说故事,编故事等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说会道,能听会写,涉及学生听、说、读、写的全过程,这种听说读写有机整合的训练,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听故事,培养学生听辨能力 听是说的基础,孩子听取了丰富的信息,再经过大脑的整理、提炼、形成语言的源泉。听的能力直接影响语言表达,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讲课就开始了。学生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课,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精粹,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听”与说、读、写同样重要。通过听故事,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听故事活动:

大声读给孩子听。“读给孩子听”是最好的阅读启蒙,是最吸引孩子们的阅读形式,能给予孩子畅快的阅读享受,给予孩子直接的情感熏陶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师应自己而且引导家长给孩子读故事,在故事体验中学习倾听。

用广播、电视、有声网络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听故事活动。

开展听故事竞赛活动。听一个小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对故事人物、情节作出评价、写出听后的感受等活动。

(2)讲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口语交际的特点是“双向互动”,在合作、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虽然说口语交际可以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课程标准把它作为独立的内容来阐述,教材也安排专项的训练,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性在于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交际情境,而故事恰恰符合了这样的教学要求与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听讲故事、演故事、评故事等方式,达到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开展讲故事活动。从学校方面,开展故事擂台赛、故事大王评比、故事广播、国旗下讲故事、每月主题故事会等活动;从教师方面,开展课前一分钟故事会、复述故事、看图讲故事等活动。在长期的讲故事锻炼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明显提升。

(3)读故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喜欢读故事,是不争的事实,但教材出于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不可能编排大量的故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满足学生需求。故事的特点是,情节性强,可以做到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哲理、唤起想像,因此以故事为题材的文本,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学生读故事,先要读通,遇到生宇、新词能主动查字典解决。再要求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弄明白。对于某些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感悟故事的真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形成阅读能力。

(4)写故事,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随着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大胆创造,编出生动有意义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故事”进行写作练笔,是成功的教学经验。基本形式有:看图写故事、给开头写故事、续编故事、读儿歌、古诗写故事、组合词语写故事、模仿生活情景写故事、观察生活现象写故事、故事新编、自由创作故事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记自己的成长故事、班级成长故事等。学生写故事,也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愿望、灵感,学生建构故事必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从而反映了自己的人格,完善生命意义。

(5)开展故事综合性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听说读写的训练,更多的时候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开展综合性的故事实践活动,会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开设校本故事课,推行四种基本教学模式:第一、分析讲解式,主要是学习讲故事的基本知识和要求。第二、表演汇报式,主要是展示学生的讲故事活动成果。第三、故事赏析式,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故事的鉴赏、评价能力。第四、故事创编式,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开展综合性故事实践活动,从学校层面,选取经典故事,在广播站播放,学生认真倾听后,将故事内容进行概括整理,记录下来,并讲述给家长听,家长做出评价反馈给学校,并由教师作出评价。从活动过程看,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全程参与到各个环节之中,学生从倾听、概括、整理、记录到讲述,经历了一个从听到写、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倾听、记忆、思考、整理、概括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通过故事,实现语文人文性的追求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包含了情感、态度、兴趣、道德情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文化品味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

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人生,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留下了无数个具有启迪、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故事在讲述和倾听中强有力地塑造着一个人乃至全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故事,塑造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为儿童的心灵成长注入了一泓活水,提供了必需的精神滋润与营养。学生从故事中得到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找到了行动的榜样,心灵变得更美好。他们会因之表现出爱劳动、爱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人格品质。

通过故事,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故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引领者、组织者、研究者,通过故事的讲述,不断建构对教学的理解和经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故事、讲故事,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塑造美好的心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中开展故事阅读,需要教师先行阅读。但是阅读如果成为教师的一项新增的任务,那抵触情绪和形式主义就不可避免;而阅读如果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就能达到“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理想境界。作为为学生点灯的人,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故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主地阅读故事。

今天,教师的叙事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由教师所讲述的故事中,字词的意义是与具体的教育现实相联系的,它整体地表达出教育实践的本质,因此故事成为一种与教师的实践产生共鸣的认知方式。故事恢复了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面对教育研究获得了某种尊严和言语的权利,开始对自己的实践采取研究的立场和态度。而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迈向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故事促使教师满怀信心地走上这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