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家庭教育中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挑明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所育,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教育的成败关乎国家命运的兴衰。所以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公德教育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 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致使这一代的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更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因此,家长必须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明确“为谁而家教,家教为了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与经济发展不成比例性决定了现在上学的孩子们不可能人人都去读“名牌”、“重点”大学,即使经济发达了也是如此。但是,不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造成了多数家庭为了使孩子将来考上“名牌”、有“出息”,也就是所谓的“为了孩子着想”,成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出发点。于是出现了有钱的、有关系的、有资源的人想方设法进名校、非名校不读的现象,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严重不公,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极坏的影响,也在儿童的幼小心里形成了“高人一等”的感觉和“走后门”、“靠关系”的做法。
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不在于家长去逼、去打骂或者去铺路架桥,而在于父母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去影响孩子,切实解决不切实际的问题,名次先后实为必然,名次先者不能证明他将来为国家社会贡献一定就大。季羡林教授说:“根据我后来的经验,小学考试的名次对一个学生一生的生命历程没有多少影响,家庭出身和机遇影响很大。”无疑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影响的程度以及得出如果单纯追求学习成绩是不正确教育方法的结论。人的贡献不能仅看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期的而要观其终生。
家教为了谁?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作最适合他们的工作。教育既不能名缰利索,也不能放任自流,真正的教育是认识人们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引导他们最大可能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起点说,家教为了使孩子未来的生活更幸福,而从终点看这种幸福取决于他人与整个社会获得福祉的程度,只有后者才是我们家教的落脚点与归宿。
(2)家庭教育需要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传,犹重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动,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所以,他们能不能以身作则,言行如一,正直重义,看问题冷静客观,待人接物进退有据,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与感化。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自己首先具备社会公德和诚信的意识和行为,摈弃事不关己的观念,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示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良好的品德行为及习惯。这样才会在言传身教的氛围中充分感染自己的孩子。因为家庭是开展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的基础,是孩子的生动课堂,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位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老师。
(3)家庭育观要正确 当前家庭教育在我国受重视程度空前,不但“从娃娃抓起”,甚至还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胎教”。然而问题在于,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现在很多家庭中的家长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异常重视、格外偏爱与执著,以致于把学习成绩的提高视为孩子要完成的“第一使命”,而把道德教育却放在了次要位置。殊不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德和才,好比帅和将的关系,无“帅”监管,“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所以古人说:“无德之才,贼也!”这要求我们家长要端正家庭教育中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全的育人观和人才观,始终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避免步入重智轻德、劳,成绩唯一的误区。
家庭是一个人形成道德品质的摇篮,对于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做事先做人”,我们的时代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我们的社会需要弘扬和崇尚社会公德的精神,这是您的孩子今后步入社会,立足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人们常说“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会出危险品”,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不从小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再天才的儿童长大后也是无法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的。
因此,要求要从言行举止到物质供应、精神满足上无不围绕品德教育这一“中心”而全力以赴。
(4)成长环境要良好 对于社会公德来说,口头上的“教”是很少能起作用的,能起作用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加上行为上的习染,是精神上的感化,也就是习育与化育,只有当采用习育与化育时,孩子的社会公德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要为孩子创设宽松友好的精神环境,培养孩子的“爱心”。其实孩子是人类最真诚的群体,他们的内心是纯洁的,情感是细腻的。我们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与孩子为友,让孩子在平等、尊重、关爱的环境中来学习良好的社会公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孩子的“平常心”。在家庭中,孩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淡化,多数的孩子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操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渐渐地丧失以往因为能替家庭做贡献带来的自豪和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样的孩子是自私的,那就不用说有什么社会公德而言了。
(5)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 孩子在天天地长大,他们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面临地事情也越来越多。我们家长必须明确社会公德的培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身临其境地感受与引导,因此必须教育和培养孩子从小做起,从平常的点点滴滴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其观察社会中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工作,如:交通警察在烈日下、狂风暴雨中指挥交通,清洁工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上街打扫卫生,公交车司机早出晚归地服务乘客等;并收集一些社会低层、平民百姓生活的图片,让他体会“一份劳动一份收获”的辛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教他懂得珍惜他人的成果,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懂得遵纪守法,懂得何为社会公德。
总之,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社会公德和诚信的培养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位家长做出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营造,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以及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到那时,我们的孩子们都会成为一名值得自豪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也一定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