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国文学名著与小学语文教学
名著的界定
名著是一个民族特定历史文化的结晶,有着公认的价值和意义。名著的核心应具有超越性,是“民族的精英和瑰宝”,名著必然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反映人类的普遍特性。
名著还有超年龄、超性别的特点,不同的人读名著,都能找到与内心相通的感应。
名著与教学关系
过去人们对于“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看法有偏见,水浒所宣扬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值得孩子学习的。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那我们的学生带着什么面向世界呢?应该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有民族灵魂、世界胸怀的人,这样,学生才能面对世界。
阅读名著可以使人们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照自己,从而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民族传统、民族性格、民族心理。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就是让一个孩子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而培养人文性最佳的途径就是阅读名著。
名著教学反思
古典名著进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方式基本分两种:一是作品未经任何改动,直接被采纳,如古诗词等;一是改编本,即由于古典名著的文字学生不易理解,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能很轻松地理解,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缺少的就是古典哲学类的文章,比如老子、庄子的学说。因为古典文学名著与古典哲学名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两大载体,而哲学名著现在正处于空缺的状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台湾学者王材贵博士在台湾学校开设读经课,读老子的《道德经》,读《论语》,这点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忽视儿童的心理特征。1988年诺贝尔奖的75位获得者异口同声地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这就是对古典名著最真切的呼唤。
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的名著教学要发挥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记忆力最佳的优势,让孩子多积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教学要富有生动性、趣味性,同时要注意小学、中学、大学的衔接。
总而言之,教师要更好地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为进行名著教学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