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因由及研究意义
关于“太谷学派”之名,笔者最早是从刘鹗的那本脍炙人口的小说《老残游记》里面得知的。严薇青先生在该书前言里写道:“刘鹗一生除受时代的影响之外,所受太谷学派的影响,也很显著。他一生的思想、行事,有不少地方是根源于太谷学派的。”接着他对太谷学派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阅过小说,对太谷学派仍不堪了了,但对其神秘气息有了较深的印象。以后翻书,看到黄崖惨案,对太谷学派产生了探求的愿望:既为学派,何以至此?惨案之后,这个学派是否销声匿迹、了无声息?学派孑遗还有哪些活动?但没有想到以后要专门研究它。因缘际会,2007年笔者负笈扬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太谷学派再一次映入视野,早年的记忆得以唤醒,加之恩师吴善中先生、周新国先生及同好的促动,遂定以太谷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作为此一时期的研究课题。
太谷学派于近代流播于江淮苏鲁一带近二百年之久。一般认为它是一个近代儒学民间化、宗教化的典型个案,但长期以来不为主流学界所认识、认可。查晚近及现代学术史论著少有论及太谷学派者。这与该学派采取秘密传播的形式、长期沉潜于民间底层社会有密切关系。太谷学派特殊的传衍方式使该学派的思想、学术、宗派流衍长期不为外界所知。然而学派的神秘性质常被人口播耳传,并被冠以种种宗教之名,如“大成教”“太谷教”“平三教”“崆峒教”“黄崖教”等。是学耶?是教耶?学则何学?教则何教?局外人不得其详。新近太谷学派遗书的出版,加之诸多学人的一系列研究,为彻底揭开太谷学派的真面目提供了条件。
太谷学派在长期传播的过程中,赢得了大量的信众,其间不乏才人杰士。学派第三代传人黄葆年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黄氏早年生活、问学于扬泰地区,1864年拜从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李光炘,从而与该学派终身结缘,一生不渝。黄葆年中年仕宦于山东达17年之久。而山东正是太谷学派朝圣地之所在:一则儒门圣学发源于山东;二则学派惊天大案——黄崖惨案发生于山东。黄氏之仕宦山东,联络学派后人,使太谷学派与山东又多一层因缘。晚年黄氏主讲归群草堂,终使学派金声复振,功莫大焉。后来学者认识、了解太谷学派,多从黄葆年苏门讲学入手。故了解黄氏思想、学术当为揭开太谷学派思想脉络真面目之便当途径。本人遂选定“黄葆年与太谷学派”作为本人的博士论文选题。
儒学在中国成为学术主流、思想正统、官方意识形态达两千余年之久,其对中国社会传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个思想流派所无可比拟的。在儒学发展进程中,尤其在晚近,其机遇与危机是并存的。儒学的道德伦理趋向并不能解决古往今来人们所有的人生问题。人们对生死问题的探寻、对今生来世幸福的追求,儒学都不能给予一个圆满的答复。人们把目光移向了沟通天上人间、过去未来的宗教。宗教在因应人群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方面有着较其他思想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从而扩展了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芸芸众生,在宗教的抚慰中找到了人生的安慰和生命的归宿。相对于宗教,儒学的贵族性是明显的。嵇文甫谓:“我们应该知道春秋以前是个贵族统治的时代,整个文化都是贵族的文化,礼是贵族的礼,学是贵族的学。那些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所谓儒,原来专是贵族的御用品……他们服务于贵族,而其本身亦正不失为一个小贵族。”儒学之礼乐说教,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显得曲高和寡,苍白无力。儒学为着自身发展的需要,亦不得不俯下身来,沉入下层,采用民间的、通俗的、近乎宗教的形式来获取民众。儒学与宗教的交融便成为必然之势,终成为特定时代的一道人文景观。儒学在与佛、道的碰撞、交流中,势必互相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教圆融。宋明理学援佛道入儒是一体证。这种诸教混融现象在明清时期几成一种思想潮流。王阳明氏之心学已不忌讳标榜佛道,明代更出现以儒为宗的三教合一的三一教。太谷学派是儒学宗教化一途的又一例证。研究太谷学派,既有思想史的价值,亦有宗教史上的意义。太谷学派这种学术与宗教性质兼备的、具有秘密传播形式的民间结社,亦具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然太谷学派在思想学术史上的地位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有清一代,初期理学复起;中期乾嘉汉学独领风骚;晚清今文经学复兴,汉宋成调和之势。太谷学派非汉非宋,而又会通三教,于儒学别成一支。又因其兴起于民间、流播于民间,兼采秘密会社形式,故长期不在主流学术的视野范围之内。研究太谷学派丰厚的思想、学术成就,发掘蕴含于其中的学术真谛,还其学术的本来面目,自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太谷学派作为宗教化的民间儒学流派,走的是一条与其他的民间儒学和民间宗教不同的路子。与其他的民间儒学如泰州学派相比,它走的是更具典型性的宗教化的路子。与其他的民间宗教相比,太谷学派汇聚了众多才人杰士,他们或著述讲学,或奔走天下,其思想、学术成就,非一般民间宗教可比。研究太谷学派儒学宗教化的发展进路,将对该一类型的民间儒学和民间宗教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太谷学派的秘密传播形式,使它成为秘密社会研究关注的对象。如果是一纯粹的儒学流派,无须采取教内密传的形式。学派故做神秘,更造成异说纷纭,令局外人莫衷一是。对太谷学派探赜取幽,廓清迷雾,窥其秘密结社的形式、特点于一斑,自不乏社会史之意义。
研究太谷学派当然离不开对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本书拟以该学派第三代传人黄葆年为主要研究对象。黄氏身处太谷学派发展链之后段,但在该学派发展史上居有重要地位。他在推动太谷学派风气转变、光大太谷学派门楣、扩大太谷学派对外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氏的思想、学术上承师传,并勇于开拓,自成一格,有着自身的思想体系。黄氏的文化保守情结与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多有契合之处。黄氏是太谷学派发展到清末民初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影响又及于学派之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太谷学派的性质、思想变迁的面貌及其与文化保守思潮的关系,更有助于确立太谷学派在近代思想、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太谷学派的讲学活动虽已成历史陈迹,其思想对当今之世亦不无借鉴价值。如今新儒学思潮方兴未艾,其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认同。与新儒学同具文化保守情怀的太谷学派在道德追求方面无疑具有当下的借鉴价值。太谷学人的传统知识分子情结、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胸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求索精神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学林士风的锤炼亦不无榜样的价值。太谷学派团社组织的严密性,为研究民间结社提供了一个样本。太谷学派的民间宗教属性为研究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宗教形式提供了一个历史借鉴的蓝本。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太谷学派的研究述评,朱季康2007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黄崖山事件与太谷学派研究》已作了精到的论述,笔者颇受启发。兹结合新近几年有关该论题的研究对黄葆年和太谷学派的研究史试作缕述、分析。光绪五年(1879)戴莲芬所著《鹂砭轩质言》中有《黄崖教匪》一文,为外界关注太谷学派之始。戴氏一本官方的立场,称其为“教匪”。光绪十年(1884)张焘《津门杂记》中首称其为“大成教”。1913年出版的《虞初近志》刊有胡蕴玉著的《张积中传》,发掘了太谷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张积中的革命思想。1917年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录有《大成教》《黄崖诬反案》二文。1923年日人井上红梅著有《大成教》一文。太谷学派渐被外界注意,此时学者多把太谷学派看作民间宗教之一种。1926年太谷学派后学卢冀野在《东南论衡》发表《泰州学派源流述略》一文,论述太谷学派发展源流,并力辩称其为宗教之非。同年卢氏在该刊又发《再论泰州学派》一文,梳理太谷学派史事。1927年卢氏在《国闻周报》发表《论太谷学派与宗教答章行严》一文,力批章士钊之大成教“五教合一”之论。卢氏在该文中首次揭出“太谷学派”之名,此为太谷学派得名之始(为叙述方便起见,笔者一概用“太谷学派”指称该团体)。此后,“黄崖教”“太谷教”“大成教”“泰州教”“崆峒教”等名称虽还时有出现,但太谷学派一名已为学界主流所认可而通用。同年,卢冀野在《东方杂志》发表《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清学旁搜记》一文,对其源流、思想作了介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谷学派传人刘鹗之裔孙刘厚滋(蕙孙)氏依其家学著有多篇有关太谷学派的文章,如《同治五年黄崖教匪案质疑》刊于1936年《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第二期。该刊第三期刊有刘氏的《黄崖教案质疑补》。1940年刘氏在《辅仁学志》发表《张石琴与太谷学派》一文。刘氏文章多有为黄崖教案辩诬之意,并介绍了太谷学派的思想学术及流衍情况,对学界认识、研究太谷学派助力甚大。1946年,刘鹗子、学派门人刘大绅刊有《儒宗心法》一书,汇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遗文,为研究太谷学派思想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此外尚有陶元珍《大成教之远源》、章士钊《记太谷教》、虞山黄人辑《黄崖教匪狱》、封邱何家琪《纪黄崖狱》、金天翮《周太谷传》、任鼐《刘铁云与太谷教》《黄崖案中之张积中》《太谷教中之李晴峰》等文,对该学派史实,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刘鹗等学派中人的生平事迹作了一定的考索论证。另外清廷官方所刊《山东军兴纪略》及长清、肥城县志对黄崖教案有较具体的描述。1957年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纂了《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是为太谷学派特别是黄崖教案相关史料的第一次大汇集,辑录了所收罗到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有关太谷学派和黄崖教案的官方资料和私家著述等,成为当时学界研究太谷学派的主要资料依据。
综上所述,晚清民国期间,学界对太谷学派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太谷学派及学派传人的简要情况略为外界所知。但限于资料,许多基本问题尚未弄清。如太谷学派的性质问题——到底是宗教还是学术流派,是宗宋学还是宗王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太谷学派重要传人的研究除刘鹗因小说《老残游记》的影响较引起外界关注外,其他重要传人如黄葆年等,几见不到对之作专门研究的文章。此说明对太谷学派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对太谷学派的研究几近沉寂,只有极少数学者在这一片小天地里默默耕耘。1962年刘蕙孙在《文汇报》发表《太谷学派政治思想探略》一文。山东师范大学严薇青教授由于研究《老残游记》而关注到太谷学派,1980年在《柳泉》杂志发表《刘鹗与太谷学派》一文。此二文可谓当时研究太谷学派的珍稀硕果。
改革开放后,太谷学派研究起色略现。此时太谷学派新资料的面世,为太谷学派的研究提供了可炊之米。1985年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著的《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一书出版。书中辑录了一批新的太谷学派研究资料。1986年泰州图书馆对所藏的太谷学派遗书〔又称“泰州本”,详见诸祖仁《泰州图书馆收藏“太谷学派”遗书状况简介》, 《晚清小说快讯》第3号,1994年2月5日;张秋收、诸祖仁《泰州图书馆收集、入藏太谷学派遗书情况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进行整理辑录并内部发售,为研究者提供了大批第一手太谷学派文献资料,推动了该时期太谷学派的研究。
1992年陈辽专著《周太谷评传》出版,此为第一部研究太谷学派的专著。该书除周太谷的评传外,还附有对张积中、李光炘、蒋文田、黄葆平、刘鹗等人的生平评述,对后续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有关学者和机构的推动下,首届太谷学派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4月19日至22日在江苏泰州、扬州、仪征召开。会上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内容涉及该学派政治、伦理、教育、经济等思想及学派活动、人物研究等。此次会议对该学派研究的深入开展起了助推作用。自1994年第4期开始,《南京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设了“太谷学派研究”专栏。该专栏至今已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成为学派研究的主要刊物阵地。1997年起,江苏方面陆续出版了《太谷学派遗书》第一、二、三辑〔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太谷学派遗书》(第二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该套遗书以盛成、刘蕙孙、严薇青为顾问,由方宝川编纂,工程浩大,收录了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黄葆年以及其他后学的语录、诗抄、文集等大量第一手文献,极便于学者研究使用,成为太谷学派研究的必备资料。
在对黄葆年的研究方面,陈辽《一部用诗写成的诗史——评黄葆年手抄本〈书古诗存后〉》对黄葆年的文学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子淳《对近代太谷学派文学作品的几点原则看法》提出了系统评价太谷学派文学作品的问题。刘德隆《试析黄葆年给刘鹗的一封信》《黄葆年给刘铁云的一封信》、方宝川《鲜为人知的太谷学派遗书——归群词丛》、《苏州市志》中《太谷学派在苏州》等对黄葆年的思想和行事作了论述,对继续研究黄葆年的思想和讲学活动有很大助益。
进入21世纪,太谷学派研究继续向前发展。在课题申报方面,福建师范大学方宝川先后申报了福建省“十五”规划项目“太谷学派及其思想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以来太谷学派的发展及其思想研究”;扬州大学周新国教授、朱季康博士分别以太谷学派选题申报了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资料整理方面,2001年,《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出版,太谷学派相关文献基本出齐。在论著方面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刘鹗研究仍是该时期重头戏。学派其他传人亦受到学界的关注。蔡文锦《太谷学派一传大弟子李光炘的〈李氏遗书〉评述》指出,《李氏遗书》“融摄儒、释、道、墨诸家学说”。关于黄葆年有数篇论文发表。王学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指出了黄葆年在实现南北合宗,建立归群草堂中的重要作用。王明发《王伯沆先生与太谷学派传人》揭示了王伯沆与黄葆年、刘鹗、李泰阶、钟泰、王雷夏等学派传人之间的交往。扬州大学已成为研究太谷学派的核心阵地,一系列研究著作如周新国《太谷学派史稿》,张进《李广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朱继康《张积中年谱》、《近代华东民间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研究》相继出版,掀起一个研究高潮。
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研究成果与学派的地位不够相称。由于学派的知名度不高,近代以来出版的思想、学术论著少有论及太谷学派者。由于地域、资料的限制,不能吸引较多的学者关注该研究领域,致使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影响尚待提高。多年来,有关该学派的研究专著仅有陈辽的《周太谷评传》,江峰的《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研究》,扬州大学周新国、张进、朱季康所著等少数著作,尚需学界同人贡献更多的学术成果。
(2)研究领域尚需多方面开拓。关于刘鹗与《老残游记》的研究论著占据了太谷学派研究成果的半数以上。研究过于集中,与刘鹗和《老残游记》的知名度较高、影响较大有关。同是学派中人的其他传人如黄葆年在学派中稳居领袖地位,但对其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数。黄葆年在太谷学派发展史上的地位、他的思想体系、他对太谷学派宗教化的态度、他与太谷学派学风的转变,这些问题尚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注意。除人物研究外,学派的性质、思想、学术、学派的历史影响等尚需深入研究。
(3)研究力量亟待加强。近来有部分学人投入了该领域的研究,仍嫌人员不足,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学术辩难和互动。学派的区位性特点限制了研究力量的分布。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苏、山东等几个地方,研究者的地域空间尚需扩展。太谷学派的思想庞杂,涉及哲学、宗教、儒学等多个领域,亦需要多个学科的学者参与进来进行研究。
三 本书的主体框架和主要观点
本书首先对太谷学派的源流及发展变迁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由学术到宗教,再到学术的独特演化进程,揭示了其即学术即宗教、最终一归于学术的本质特征。本书重点探讨了学派重要传人黄葆年在学派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其自身较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揭示出正是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成功改造,才使学派终于去除神秘和秘密会社的色彩,完成了由宗教到学术的嬗变,才使学派日益被社会所接受,从而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儒学学派被学界所认可而成就其在近代思想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第一章太谷学派的渊源。本章对太谷学派的思想渊源作一系统的梳理,厘清其与历史上一系列思想流派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在弄清其渊源的基础上,进而研究太谷学派的性质问题。
第二章太谷学派的发展历程。由于太谷学派的阶段性特点,太谷学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面貌。故本章其性质演进作了阶段性的分析。本章以太谷学派的民间宗教性质为论述的着力点,研究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析该学派演化与社会、政治变迁的因应关系。
第三章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本章首先对黄葆年的生平进行了描述。其拜从太谷学派和长期仕宦的经历对其一生思想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章论述了黄葆年在太谷学派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推动南北合宗和讲学于归群草堂。太谷学派能在20世纪前期复兴于世,黄葆年对学派成功的组织领导、思想引导应居首功。
第四章黄葆年对太谷学派宗教思想的改造及学派的思想分化。黄葆年在推动南北合宗和主持归群草堂的过程中,对太谷学派的思想作了扬弃,使学派发生了质变。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黄氏对学派思想的修正,学派内部思想亦发生了分化。在学派形式上团结的情势下,已出现几个思想分支。本章对之分别进行了分析,以弄清学派思想发展变迁的整体面貌。
第五章、第六章主要论述黄葆年的思想体系。该两章对黄葆年的理学思想、经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进行了翔实的梳理和分析。黄氏理学家的立场决定了正统儒家的思想占据了其思想的主体地位,其经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都围绕理学思想这个核心而展开。
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归群后学及其在学术方面的影响。黄葆年苏门讲学获得了广泛盛誉,有不少名学者前来受教、请益。本章主要介绍归群弟子刘大绅、叶玉麟、邓邦述、王伯沆、钟泰及其再传弟子卢冀野、刘蕙孙的文化成就,以见太谷学派在近现代的影响。
余论对太谷学派的性质作了论定,对黄葆年和太谷学派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作了评价,对黄葆年在太谷学派思想变迁中的作用作了强调。本书认为太谷学派作为一个近代民间儒学流派,走上了一条宗教化、政治化的道路。其民间宗教的特征十分明显,神秘主义的色彩异常浓厚。太谷学人在现实中遭遇残酷的碰壁之后,走向了一条逆向回归的路程,从政治发展和宗教发展的路径上退却,回复到学术发展的本色层面。这样,终于使之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同和学派的再一次复兴。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思想有继承、有发展,更有自己的思想特色。其对学派的改造,在太谷学派的思想演化和性质变迁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决定了学派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黄氏之思想影响及于学派之外而被后起的新儒家引为同道。黄葆年一生的思想追求奠定了其自身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黄葆年不愧为思想超迈且能身体力行的一代儒者。
四 研究方法和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依据现有资料,分析太谷学派的性质,理清太谷学派变化发展的情况和思想发展脉络。并以黄葆年的思想为分析重心,探讨太谷学派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此外,本书还借鉴了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对选题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分析。其中哲学史上的发生研究法对笔者多有启发。所谓发生研究法即“着眼于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如何一点一点发展变化,而依观念的发生程序作一种叙述”。本书不只是在对黄葆年思想的分析上采用这种方法,在对太谷学派近二百年思想面貌的演变分析方面亦使用此种方法。
本书依据的主要参考资料有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一、二、三辑)、《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民国《泰县志》、民国《长清县志》、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蒋逸雪《刘鹗年谱》、陈辽《周太谷评传》、陈辽《刘鹗与老残游记》等和诸多学人专著、论文。详细书目见书后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