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无锡实践与特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源于人们对于问题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是否还能长久地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忧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可持续发展理论随之而生。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紧密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从本质上回答了如何发展得可持续这个全球命题。以下将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科学含义以及理论内涵三个方面全面诠释和解析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理论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发展历程。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标志着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逐步成为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1972年6月,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各国对其主权范围内的资源有权进行开发利用,但同时也对国际环境负有责任,应在不损坏他国和国际环境的前提下,本着平等合作的精神进行发展。这项宣言对于促进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87年,由布伦特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世界环境会议上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报告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论述了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行动建议。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即传统的发展模式会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时将限制经济的发展;1992年6月,在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之际,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五个重要文件。会议提出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的观点,否定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模式和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一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大会之后,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世界首脑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此前签署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议,通过了反映全球170多个国家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坚持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达成共识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自此,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重要思想的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含义

首先需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科学含义,发展理论又称为发展研究。“发展”被认为是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导致发展理论已经被理解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理论。发展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狭义的发展理论的研究范畴;而广义的发展理论既研究发展中国家也研究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把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依据这样的界定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自然资源与环境两个视角看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①环境承载能力。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活动都存在一个限度,一旦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活动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标准,环境承载能力可以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②环境价值理论。虽然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物质没有价值,然而环境之所以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是由于它具有影响需求的价值属性,也就说明环境是有价值的。③协调发展。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调试”和“匹配”,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主要围绕两条线联系在一起:第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其中的合理性并谋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恶化、生态压力等结合起来,其实质反映了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有机关联的。第二,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一方面由文化导向、规章制度等规范人类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舆论引导、道德感召等方式提高人类意识,逐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总而言之,作为一项全球性命题,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协同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第一,跨学科综合性。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如政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哲学、物理、化学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需要综合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把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制约各方的行为,进而实现平衡发展。第二,社会历史性。从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和理论观点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从研究内容和形式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各不相同;从方式来看,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和理论的完善都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第三,实践性。因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都来源于实践,其研究成果必然要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去检验并最终为实践服务。

三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科学含义中有所揭示,同时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是核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传统发展模式出现问题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需要依靠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中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为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贫穷和落后不可能带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是目标。直到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基础上,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破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人口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生产设备落后,人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低,能源损耗大,收益低,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此以往,社会、经济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在不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去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所以,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必须关注各项活动的生态合理性,进而使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绿色发展是途径。按照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路将越走越窄。通常人们会把外部经济不景气归咎于环境问题,强调末端治理,即常说的“谁污染谁治理”或“谁污染谁付费”,其结果必然导致愈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注重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整个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

第四,转变观念是重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以前,有两种观念较为普遍:一是人们认为环境资源是无限的。然而,无论是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还是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因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与其再生速度不相平衡,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明显快于再生速度,环境的自净能力也无法处理排放的数量庞大的废弃物,各种环境问题逐渐暴露。二是人们常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两种观念都是不可取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首先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思维模式,进而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