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在药物滥用人员小组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以“知与行——药物滥用认知行为改变小组”为例
摘要 复吸是药物滥用人员在康复过程中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复吸行为背后的原因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药物滥用人员的认知有密切关系。因此,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与上海市青东强制隔离戒毒所合作,在探索社区、场所联动机制中,尝试以购买社工专业服务的方式,联手所内外资源以合作的方式将服务进行有效衔接。笔者尝试以认知行为疗法作为理论支撑,以“知与行——药物滥用认知行为改变小组”为载体,通过引导戒毒学员自我探索,使戒毒学员觉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从而提升戒毒康复信心,为出所后回归社会及应对未来生活做好康复准备。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滥用
一 研究缘起
作为一名禁毒社工,笔者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复吸是药物滥用人员在康复过程中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究其复吸原因涉及有许多,如戒毒动力不足、毒友诱惑、对毒品的渴求心瘾大、家庭支持系统缺失、康复环境差、社会融入低等。在复吸行为的背后,相当一部分原因与药物滥用人员的认知有关,比如他们会认为:因为我是吸毒人员,所以我是不被接纳的;新型毒品不会成瘾;我吸毒用的是自己的钱,为什么要被强制隔离;我之所以会吸毒,是社会造成的,这个社会对我们吸毒人员不公平;因为我的经历,我不会再有新的生活了;我们是弱势群体,被家庭和社会抛弃了;政府理应帮助我们、照顾我们;毒品是戒不了的,那些看起来没吸毒的人都是骗人的;吸毒被抓是因为倒霉、运气不好;等等。
从1977年开始,认知行为疗法的成效得到了广泛的证明。迄今为止,超过500个研究结果证实了认知行为疗法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心理问题和有心理治疗成分的药物治疗中都有很好的效果,其中还包括药物滥用治疗(贝克,2013)。认知行为小组治疗是随着对更高的团体治疗临床疗效的研究需求而产生的。在各种症状中,认知行为小组治疗的效果不逊于个体认知行为治疗,而且脱落率较低(Yalom & Leszcz, 2013)。有证据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下列情况中有效:抑郁、焦虑、强迫症、药物滥用、虐待和创伤、危机干预、多层面的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复和慢性自残以及多元化群体(Teater, 2013)。认知行为疗法已经被应用到不同教育和收入水平的群体中,同时也被运用于多种多样的文化和各种年龄阶段的群体中。现在已经在基础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学校、职业课程和监狱以及其他环境中进行应用。它被用在团体治疗、夫妻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形式中(贝克,2013)。一些研究者发现,在治疗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团体治疗的效率要比个体治疗的效率高50%(柏林等,2011)。提前介入,是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以下简称“自强总社”)一直开展的社工与所内学员提前建立工作关系、提供专业服务的服务措施之一。社工的实务经验告诉我们,在药物滥用人员戒毒康复过程中,社工的介入与干预越早越有效。因此,自强总社与上海市青东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青东所”)合作,在探索社区、场所联动机制中,尝试以购买社工专业服务的方式,所内外联手开展戒毒学员小组工作,旨在以合作的方式将服务进行有效衔接。
笔者在实务工作中,一直在寻找有效的切入点,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由于认知原因导致药物滥用人员复吸行为的产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行为治疗”作为“知与行——药物滥用认知行为改变小组”的理论支撑,致力于帮助药物滥用人员解决问题、激活行为和识别、评价以及应对他们非理性的想法,尤其聚焦于其对自己、世界和未来的负性思维。
二 理论基础
1.认知行为疗法的简介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包括综合评估和改变行为、想法和感受,缓解案主精神焦虑和功能失调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聚焦于当前问题和原因并强调在改变错误学习过程或行为的过程中,社工和案主是平等的。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案主的问题和困难是由想法、感受和行为导致的,他们整体约束彼此,因此,案主从行为和情感上如何看待自己(或情况)影响他们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当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时候,目标是改变案主存在的错误或消极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变成可接受的积极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这将会消除或缓解存在的问题(Teater, 2013)。
2.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模式
认知模式提出功能不良思维(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在所有的心理障碍中是最常见的。当人们学会用一种更加现实和适应性的方法来评价自己思维的时候,他们的情绪状态以及行为都会有一个提高。为了持久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师会在更深层面上(患者关于自己、世界和他人的最基本的信念)对认知进行工作。矫正他们潜在的功能不良信念,产生更加持久的改变。矫正这种普遍意义上的信念可以改变患者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景的看法(贝克,2013)。
3.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有三个基本假设:①个体的认知调节情绪和行为,个体不只是回应情况或刺激,还通过他们的认知过程过滤情况和刺激,这个过滤过程由个体过去经验形成的基本信念和模式、个体所在环境中模仿的行为和情感塑造而成;②错误或扭曲的认知导致精神焦虑和功能失调,拥有错误的、扭曲的或不真实的模式的个体,将通过这种错误的系统经历所面临的情况和刺激,发展出本质上是消极或有问题的结果(行为或情感);③消除或缓解精神焦虑和功能失调要求改变错误或扭曲的认知和行为,由于认知过程能够调节结果(情感和行为),缓解消极结果的干预需要从认知过程或行为上做出改变。干预会挑战当前的认知过程,用积极的信念和模式去替换这些错误的或扭曲的信念和模式,更准确地说,个体将会发展出对情况和刺激的积极反应,从而摆脱精神焦虑和功能失调(Teater, 2013)。
三 认知行为疗法在“药物滥用认知行为改变小组”中的实践
1.小组准备阶段
(1)预设小组大小、时间、频次、招募条件
本着最大限度的让更多学员有机会参与小组的理念,设定了12名组员,在每次2个小时的小组中,就笔者的实践经验来说,12人已经是最大限度了,如再多就会影响小组治疗的功效。
①预定小组每个月开展一节小组活动,每次活动2小时,共6个月,全程完成6节小组活动。
②小组的结构形式为封闭式小组,12名组员加入后将全程参与6节小组活动,以期最大效能地实现小组目标。相对社工在社区中开展小组活动,在所内开展小组活动,除了遇到组员生病、提前出所等特殊状况,一般情况下小组的出勤率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在所内开展小组的优势之一。
③小组场地要求不高,只要组员们可以围成圈坐下来,安静分享即可,这对于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强隔所”)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安排的。
④由强隔所负责组员的招募,招募条件由强隔所干警与带领社工一同拟定。本次小组招募条件为:因为吸食新型毒品被处2年强制隔离戒毒的;目前正在青东所的男性学员,距离出所时间至少还有6个月;有一定的意愿戒毒康复的;有自强总社社工提供提前介入服务的。
(2)开展招募面谈会
①小组在正式开展前,笔者作为带领者与全体组员有一个招募面谈会。在招募面谈会上,笔者与组员互相认识,告知小组总目标、期限、频次、主要内容,由组员自行决定是否愿意加入该小组。这个告知的行为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让笔者有机会与组员们建立关系,同时也是为了强化组员加入小组的意愿和动机,积极推动他们在小组中的投入和开放。
第一次在强隔所内的招募见面会,组员们整整齐齐地坐着等待着我,脸上的表情有着漠然、好奇、观望、揣测。我说:“我们调整一下座位吧,大家围成一个圈。”他们根据我说的,很快就调整好了座位。我问他们,坐在位子上等待我的时候,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学员们沉默片刻后,有人说:“我在想即将来的这位老师,是女老师还是男老师,因为女老师有趣些,男老师枯燥些。”有人说:“我在想是代表个人来的,还是代表组织来的。因为代表个人,我觉得可以成为朋友,值得信任;如果代表组织,就是来完成任务的,不值得信任。”有人说:“我在想,社工到底是做什么的?”也有人说:“我希望小组活动是好玩的,我担心无趣。”看得出,学员们还是有许多拘谨,但开始表达内心的想法,这些想法真实地表达了这些组员的状态。
②在招募面谈会结束后,愿意加入小组的组员们完成“认知行为量表”作为小组前测,为小组成效评估作准备。
(3)小组成员的特点及需求分析
①小组成员的特点。组员的自我认知普遍为:毒品使我成为不被社会接纳的人;吸毒行为使我无法成为一个正常人;如果这次出所我继续复吸,这辈子就完了等。组员的自我期待是:我想要一个正常的生活;我今后的生活里不能有毒品;我需要在所内表现良好,争取早日回去等。组员对毒品的错误认知是:我以为偶尔使用一下毒品没什么的;新型毒品不会成瘾;我这次够倒霉被公安处理了等。
②小组成员的需求分析:希望提升信心,找到戒毒康复的动力,为今后出所回归社会时能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吸毒后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希望被接纳、被理解,希望获得支持,协助其戒毒康复;渴望摆脱毒品,但戒毒的方法单一,希望提升戒毒方面的知识、能力;希望不安的情绪可以降低,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包括信念、认知、情绪、想法、行为、期待、人生观等。
2.小组初期阶段
在小组初期阶段,笔者主要的任务是引导组员对小组总目标的理解,对认知行为改变的重要性的认识,对自己在小组中目标的思考,还有建立对小组的信任感。
(1)聚焦,从明确小组目标开始
小组的总目标是:通过引导戒毒学员自我探索,觉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从而提升戒毒康复信心,为回归社会及应对未来生活做好康复准备。
在小组活动中,笔者与组员们围绕着总目标一一讨论了他们入组的个人目标。刚开始,他们讲述的个人目标都是比较宽泛的,比如“戒毒康复”“远离毒品”“提高戒毒信心”。通过引导他们讨论,他们把目标制定得更加聚焦了,比如“把自己的戒毒信心从50%提升到80%”“在小组中,体验开心的感觉”“把小组中发生的每件事情都赋予自己的意义”。这些小组目标都是围绕着小组的总目标开展的,笔者会在每次的小组结束前,问到他们有完成小组目标吗?协助组员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学习如何践行目标。
(2)提升信心,从植入希望开始
植入希望,是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戒毒康复做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当笔者在小组中问到组员,还记得青春年少时的梦想吗?他们给的回应都是很美好的梦想,比如:我青少年时梦想成为一个飞行员;我青少年时梦想成为一个军人;我梦想成为一个运动员;从小父母过世的一个组员说,我梦想有个家。不过,他们在讲述梦想的同时会加一个但是,即但是现在是不可能的了!这正是认知行为理论要找的核心信念:比如是我不好、我不值得爱、我没有能力、我不可爱、我没有价值。通过引导组员讨论他们梦想的背后有哪些信念、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哪些自身具备的能力去协助他们如实地看待自己,同时唤醒希望。
3.小组中期阶段
(1)引导组员识别情绪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思维而造成的,了解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相关的,而这些看法的背后则是信念(见图1)。
图1 想法和感受调节结果
资料来源:Teater, 2013。
笔者带领组员深入探究想法,感受和行为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组员:在家打电脑,家人唠叨,情绪激动,与家人发生争吵(激发事件A)导致自己觉得非常烦躁,出门后又去使用毒品了(行为和情绪结果C)。探寻到的认知是,我怎么做你们都不会相信我的(认知过程B),这个组员基本的信念和模式是:我一无是处,我很失败,我不值得被信任。因此,组员一遇到压力情境,就快速地寻找毒品来逃离或忽略对自我的否定。
笔者引导组员从可接受的积极的想法去看待家人的唠叨。
组员:正是因为毒品才使得自己变得这样容易烦躁。毒品不仅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更使得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越走越远,伤了亲人的心。即便如此,亲人依然对我不离不弃,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改变自己。亲爱我,孝何难(调节后的认知B)!
调节后的认知B消除或缓解了存在的问题。
(2)教授组员了解自动思维的常见类型,协助组员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不合理认知往往是自动产生的),并进行认知重构训练。笔者带领组员想起一种负面情绪,注意引发这种情绪的情境。然后记录下与情绪有关的自动思维。记录下组员相信这些想法的程度。对这些自动思维考虑一个有益的或有利的反应。
吸毒被公安抓了(情境)。真倒霉,又要被关了(自动思维)。生气100%,懊悔100%,苦恼100%(情绪)。被抓也未必是坏事,在外放任自己说不定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有益或有利的反应)。生气40%,懊悔50%,苦恼50%(结果)。
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多关注积极的和中性的,少关注负性的。笔者通过认知重构训练,协助组员了解认知是出现在脑子里的一些想法的内容和产生这些想法的过程,也了解到认知是可以改变的,同时学习如何做到认知行为的改变。
(3)带领组员们找一个有负面情绪的事件,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再次进行认知重构训练。
事件的描述?——又想吸毒了。
你的想法是什么?——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戒毒,为何那么多人没有成功。
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总有很多人走回头路。
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吗?——也许有成功戒毒人,只是自己不知道。
有没有别的解释或观点?——不相信世上真的连一个人都没有戒毒成功。
如果你想法成真,那么,最坏的情况会发生什么?——最坏的情况就是这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
如果发生了你会如何应对?——既来之,则安之。
你改变你的想法会有什么影响?——改变想法等于改变一生。
如果是你的朋友处于相同的情境,你会对他说什么?——别人做不到,也许我能成功。
那现在你会做些什么?——继续坚持戒毒。
组员认知重构的过程,首先,识别自己出现的自动思维;其次,如同寻找支持自动思维的证据一样,努力搜寻能反驳自动思维的证据;最后挑战自动思维。
(4)识别过往经验中的对抗思维,引导组员将经验中的对抗思维(用一种想法对抗另一种想法)转化为座右铭(用来对抗核心信念)。
“我吸毒是因为我不值得被关心。”对抗思维:“我吸毒是因为我自我放纵。”转换成座右铭:“珍爱生命,远离毒品。”(A)
“我是个无能的人。”对抗思维:“我不是个无能的人。”转换成座右铭:“是金子总会发光。”(B)
“我感觉我永远戒不掉毒品。”对抗思维:“我能戒掉毒品。”转换成座右铭:“我一定能摆脱毒品对我的困扰。”(C)
……
对抗思维以想法的途径来思考或行动,使组员确信信念的不真实性。对抗思维一定是组员自己产生的,而非带领者或其他人给的或要求的,它与组员的个人目标有关且有意义。
(5)识别戒毒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不将不同的结果看作一种失败,而将失败看作一种反馈,然后学会做得更好。
认知行为理论尽管有指导性,但它还是强调一种合作关系,将组员视为他们自己情况和经验的专家,因此,笔者在小组中继续探索怎样在过往的吸毒经验中探寻成功康复经验,制作高危情境经验卡。
“高危情境”或“诱发因素”是指对药物滥用具有识别作用的刺激物,对它的评估在帮助组员发现个性化的应对策略时尤为重要(柏林等,2011),目的是为复吸再加一道防线。具体内容如下:
我们的经验卡(应对高危情境策略)
亲人、朋友的陪伴,家人的支持和不放弃,使我没有理由再碰毒品。
我是成年人,我要为家庭承担责任,如果再使用毒品,就会伤害家人。
当有毒品诱惑时,找一个自己信任的人帮助自己。
离开毒品,告诉自己危害有多深,代价有多大。
当每次遇到毒品时,我就告诉自己不要再因为毒品失去自由。
当想碰毒品时,就冷静30秒,想想该不该去拿。
遇到之前的毒友,我可以借机说有事,也可以断然拒绝,立马走人。
参加聚会前判断一下,尽量不去可能会遇到毒品的场所。
自己在心理上把持不住时尽量用多运动、转移注意力来缓解。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充实自己的生活。
……
(6)引导组员探寻和发展新的核心信念,笔者带领组员们在旧的核心信念上,识别出一个关于他们自己的更积极的、基于现实的、更具功能性的信念。
组员A:我是一个坏人,有时阴暗……我是一个孤独的人,外表阳光,内心纠结(唱起相关歌词)。
带领者:说说你的阴暗。
组员A:万一有人惹我,我放大别人的缺点。
带领者:你会主动惹别人吗?
组员A:不会。
带领者:组员们怎么看他的自评。
组员B:是的,很到位(组员们笑了)。
组员C:我是个无聊的人,整天无事;我是个缺心眼的人,说话不经脑子;我是个好色之人,因为我是男人(组员们大笑);我是个悲怜的人,因为从未成功。
带领者:一直都是无聊吗?
组员C:没事干。
带领者:平时无聊的时候就去吸毒吗?成功的时候也去,有趣的时候也会去,所以说,如果毒品再来找你,你该怎么办?
组员C:不知道。
带领者:一切都有可能。
组员D:我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我是个见利忘义的人。
组员E:我是失去自由的人,因为我被关了;我是个迷失方向的人,因为我染上了毒品;我是个敢于尝试,喜欢新鲜事物的人。
带领者:毒品也是尝试吗?
组员E:是的,但这样的尝试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瘾者。
……
带领者:好,大家分享了这么多以前的核心信念。所以,要构建一个新的核心信念不让自己复吸,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不复吸的理由。现在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组员A:我是一个重情之人,因为我对身边的友情、爱情、亲情都特别在意。
组员B:我是一个自信的人,因为我相信自己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
组员C:我是一个执着的人,因为我做每件事都会尽力去做到最好。
组员D:我是个正直的人,心中充满阳光。
组员E:我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我喜欢帮助他人。
……
一个相对正性的信念通常比一个极端的信念更容易让组员接受,也更容易产生戒毒康复的动力。
4.小组结束阶段
(1)帮助组员巩固从小组中获得的信心、能力,探寻组员自身拥有的支持系统。
由于滥用药物,组员们往往会越来越深地陷入和药物滥用相关的生活方式和同伴群体中,他们越来越少与原来非使用毒品的朋友联系,开始疏远自己的亲人或亲戚。笔者在小组中强调了改变及发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建立新的关系,修复及维持既有的关系,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工作的一部分(见图2)。
图2 发展支持网络
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发展支持网络)
我学会了新的技能(吹号),学会了尊重、谦让、礼貌;规律地生活。
我自信心增强,改正以往错的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拥有规律的生活,学会了兴趣爱好,学会了新的技能。
我拥有亲人们对我戒毒的信心,挚友的关心。
我拥有亲人的关心、朋友的关心、家人的关心、警官的关心。
我拥有家人的关心与不放弃;社会关心我们的力量;戒毒的决心。
我拥有了健康的身体。
我重拾了信心,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感觉这样活着真好。
……
(2)展望未来,巩固成效,探讨毒品与人生的意义
笔者带领组员们想象三年后的某一天(出所后完成社区康复),他们生活的场景,以及回归社会后需要做些什么巩固戒毒成效。
带领者:出所三年后的某一天,你们已经戒毒康复了,这时候你们在做些什么?
组员A:三年后,我在超市买“帮宝适”。
组员B:三年后的一天,我在家里睡午觉,睡到自然醒。
组员C:三年后在工作,工作结束后,去菜场买菜。
组员D:三年后,上班是肯定的。带女儿去迪士尼,我很想我女儿,两年没见了。
组员E:带父母去国外旅游,经历过这样的关心后,才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是那么深。
组员F:三年后我结婚了,在逗宝宝玩。
组员G:三年后,我在尽孝道。
组员H:我在买爱车。
组员I:在接儿子放学回家,买菜做饭。
……
带领者:看看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来准备回归社会。
组员C:与家人搞好关系,遇事冷静,搞正经的事做,充实点。
组员H:家人的支持。
组员J:社工的支持,自己把握住。
组员K:家人朋友的支持,自己的信心。
组员A:家人社工的支持,有份工作。
组员B:父母、亲戚、朋友的关心,怀着感恩的心过好每一天。
组员E:找份工作,让自己忙起来。
组员F:心态要好。去个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生活。
组员D:成个家,做个小本生意,过日子。
组员G: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毒友圈。
……
认知行为疗法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干预组员的有效性的能力。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物质使用障碍,需要具备几个必需的条件,概括起来就是药物滥用人员必须“有准备、有意愿、有能力”(柏林等,2011)。
在最后一节小组活动中,组员们回顾了小组历程,并分享了小组给他们带来的收获与改变。
组员A:“经过半年学到了很多,知道怎么应对外界的。”
组员B:“我以后出所后,碰到高危我知道怎样应对。”
组员C:“我还是很迷茫,但心情好了,知道社会上还有这么些人在支持我们。”
组员D:“半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成长,能做到重拾信心,正确面对自己。”
组员E:“学到很多。”
组员F:“信心增强了。”
组员G:“我会慢慢地改变。”
组员H:“相信自己能戒毒瘾,从一开始无所谓的心态到现在有了认识。”
组员I:“这个小组帮助了我,我不会忘记。”
……
在认知量表里,“自我评价低:你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吗?”,从25%下降到14%;“犹豫不决:难以做决定吗?”从75%下降到57%;“自卑感:你觉得不自信或低人一等吗?”从16.7%下降到14.0%。
在6节小组活动中,组员对每节小组活动的总体评价“非常好”的占25%;“很好”的占61%;“一般”的占14%。认为每节小组活动对自己“非常有帮助”的占42%;“部分有帮助”的占48%;“帮助较少”的占10%。在最后一次参加完小组活动后,组员们描述参加活动的感受:“小组活动非常有意义”“小组活动对自己有很大的收获和帮助”“很有帮助,非常开心”“感觉社工老师已经渐渐融入了我们戒毒之路,我对成功戒毒信心倍增”“很轻松,自信心很足”“身心得到放松、舒缓”。
四 认知行为疗法原则在本次小组中的应用与思考
1.本体认知和支持系统重建
“知与行——药物滥用认知行为改变小组”在不断地通过带领组员们探索自我、行为训练、重新建构自我的同时也在建构一个支持系统。
(1)个体认知重建
①阅读书籍:每人办理一张图书卡,每月阅读一本书,摘录10句有感悟的话。
②技能训练:每次布置小组回家作业,巩固强化认知行为改变。组员在小组结束后不断练习小组中学到的新的行为,然后在下次小组中回馈他是如何使用这种新技能的。
③知识点讲授:每次小组中讲述一个认知行为改变的知识点,内容包括:认知行为改变、自动思维、对抗思维、核心信念等。
④放松训练:每次小组中用10分钟进行放松训练,内容包括为新的可能性留出空间、创造自己的形象、做自己的主宰、想象训练、肌肉放松训练等。放松技巧帮助组员在压力或不舒适的情境中使用这种技巧后感到舒适。
⑤角色扮演:在情绪觉察、经验卡制作时,运用角色扮演帮助组员理解和内化。笔者带领组员在模拟的情境中练习所展示的特定行为。
⑥重构认知: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挑战组员的非理性认知。“你觉得自己无用的证据是什么”“如果你想法成真,那么,最坏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如果发生了你会如何应对”“你改变你的想法会有什么影响”“那现在你会做些什么”。
(2)支持系统重建
①平台搭建:这个小组,是社工机构与强隔所合作开展,整合了两方力量,同心协力,为强制隔离学员出所后的康复提供支持。
②个案社工提前介入:这些组员的个案社工在这期间入所与组员面谈建立专业关系,观摩小组活动,增加信件、电话互动交流,与组员家属联系沟通。
③牵手同伴:机构为每位组员安排了一名机构培养的同伴辅导员互通信件,用同伴的力量帮助他们康复。
④同伴示范:为了更好地实现小组目标,小组中设立一名固定的同伴辅导员进行同伴示范,发挥榜样作用。
认知行为取向的综合模式重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即除了强调个体生理、行为、认知和情绪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本身的可能影响外,也确认二者之间的互动和循环影响。支持系统的建构,从多角度、多方位给予组员支持,因为支持的力量对一个戒毒康复人员来说无比重要。
2.“认知行为治疗”的原则
另外,笔者在“知与行——药物滥用行为改变小组”的开展过程中,始终践行“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中心原则,尝试运用认知理论来理解药物滥用人员的困难,思考怎样使用对其的理解来计划和进行每一节小组活动,引导组员们积极探寻戒毒康复的有效途径。
(1)认知行为疗法需要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
笔者作为小组带领者,觉得在小组过程中,专业关系的建立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小组成员最初的防卫心很大,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好准备打开自己进行自我认知探索,他们以往的经历使他们不容易信任他人,有很强的自我防御。这样的顾虑是正常的,此时,小组带领者需要努力在小组中展现一个带领者的基本素质:真诚、投入、积极、打开、尊重、接纳,以及有能力带领好小组的信心。用组员们的话说,就是“以心换心”。一旦专业关系建立起来了,组员们在小组中就会以放松的状态积极参与到小组中来,从而以团体的力量一同向前行。
(2)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目标导向、聚焦于问题
小组能给你带来什么?你希望在小组中收获什么?这是笔者在小组一开始告知组员们我们的总体目标后,向组员们提出需要他们每个人厘定自己的小组目标,这样笔者和组员都能了解在小组中大家要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例如,有组员讲到自己希望在小组中收获戒毒康复的信心。笔者问他,目前的信心从0~10分打分的话,可以打几分,他说5分;笔者又问他,想在小组结束的时候达到几分?他说希望达到8分。最后,他的小组目标确定为:戒毒康复的信心从5分提升到8分。每次在每节小组结束前,笔者会问组员们,他们今天的小组目标完成情况是怎样的?有什么证据证明今天达成了目标?如果未达成,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每一次的核查,对组员们致力于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起到逐步提升的作用,也起到巩固成效的作用。
(3)认知行为疗法的首要重点是关注当下
笔者借助于组员当下问题的识别,协助组员对自己的负性思维做出正确的反应。组员R在小组中分享到“快过年了,在所里会觉得特别孤单”,笔者对他说,会在过年期间给他写封信。在过年后的小组活动中,笔者问到信是否收到,R说,初六才收到,他以为自己又受骗了。笔者马上捕捉到他当下的情绪,问他以为自己又受骗了是什么样的情绪,他说难受、生气,并说自己总是受骗。笔者追问,又受骗、总是受骗,有证据吗?R说之前女友说来看他,也没来。笔者问,入所之后女友一直没来看望他吗?R说,一直来的,就这次没来。在反复聚焦于当下的情境时,R发现自己容易将过去偶然发生的负面事件归结为“我不值得被关心”的核心信念,因此经常会有痛苦的感受。在这个反复探讨的过程中,R和其他组员们都习得了如何从当下的情境中检验、识别认知。这也是为他们今后防复吸增加一道防线。
(4)认知行为疗法强调复发预防
如何预防出所后的复发,对于高危情境的识别,以及如何防范复吸,笔者带领组员们去探索他们过往的经验,他们曾经做过哪些努力预防过复吸,这些努力成功是因为什么,失败是因为什么?在小组中共同讨论过往经验,视同每一个组员就是防复吸的专家,彼此借鉴经验、彼此辩论,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们掌握了应对高危情境的技能,增强了组员们戒毒康复的信心。
(5)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结构化的疗法
运用结构化小组方法,可以使小组在有时间限制的前提下更有效率及效果。这个结构包括开始部分、中间部分、最后部分。以第四节小组活动为例,开始部分为分享过去一个月有什么不同;放松训练:为新的可能性留出空间。中间部分为回顾回家作业:过往戒毒经历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高危场景,识别过往经验中的对抗思维;知识点讲述对抗思维的常见类型;选一个组员分享的高危情境,进行角色扮演;组员将经验中的对抗思维转化为座右铭。最后部分为布置回家作业:制作一份个人经验卡、座右铭;写下“我是一个________人(包括我的喜好、我的优缺点、我的性格特点、我的自我防御策略)”;读一本书,记录金句;归结本节小组活动讨论成果,询问组员有无其他问题,表达本节小组活动感受。笔者在每节小组活动中都遵循这个结构,目的是可以使组员更好地理解小组过程,也增加他们在小组结束后进行自助,达到持续改变的可能性。
五 小结
认知行为取向的实务社会工作者认为人的生命是协调的、平等的、人性的以及合作的,不对人性的善与恶做任何对立的评判,且相信人都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思考与行动,以选择适当的方式去回应生命中的问题与外在环境的挑战;相信改变,相信改变源于点滴进步;相信每个人都有活出生命力的渴望,也相信每个人有无限的潜能。世界因改变而美好,人们因希望而有力量,协助药物滥用人员戒毒康复,需要我们共同建构支持系统,更多人的参与将协助更多戒毒康复人员绽放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贝克,2013,《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彼得·J.柏林,兰迪·E.麦凯比、马丁·M.安东尼,2011,《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Teater, Barbra, 2013,《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余潇、刘艳霞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Yalom Irvin D. , and Molyn Leszcz, 2013,《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李敏、李鸣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第2辑
第18~27页
©SSAP,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