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得道之人永不自满(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古时候悟道而于世上行道的人,他们的智慧和行为都很玄远和通达,是那么不可思议,与常人不同。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描述他们,只能是很勉强的形容而已。
他们的行为都很小心谨慎,如同冬天过冰河一样;他们的生性警觉,好像时刻在防范邻居的窥伺;他们的表情庄重严肃,好像座上的宾客;他们的行动潇洒,好像冰正融化;他们的性情淳厚朴质,好像未琢之玉;他们的心胸旷远豁达,好像幽深的山谷;他们禀性浑厚宽容,好像混浊的大水啊。
谁能由动而浊中静下来以达清?
谁能由清而定中再动起来以达生?
唯有行道之人才有这能力,而不失这能力之因在于得道之人永不自满,不自满才不停滞啊。道在通流,动静相随、阴阳相继,一切称之为去故而更新。
作为第五个小单元的最后一章,老子又说得太多了。大冬天的踏冰过河去作甚?为什么防四邻像防贼一样?为什么人要像混浊之水?抛开这些胡搅蛮缠,反正如此行为和外表叫“道貌岸然”,是没错的了。
两千年来,多少人道貌岸然地坏事做绝,多少人道貌岸然地枯萎下去。不能讲的就别讲,别强讲出一个外形,让多少奸人贼子效仿了去。真的佛与仿的佛怎能一样?一个真佛,一个仿佛;一个乃真岳飞,一个乃真秦桧也。
《圆觉经》中,佛祖是这样讲什么是真人,他们是怎样道貌岸然。佛说:“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博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按现在的说法,得道之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显得十分清净,但也常犯种种错误,可是他们不骄傲、不我慢。他们也有妻子儿女,也要去工作、也要去挣钱。若诚心想学道的人,见了师父的错误和毛病不起什么太俗、不雅等恶念,即能跟师父学成佛,发大光明。
佛门于此处比道门有人情味。究其原因,佛祖讲法49年,吃住不愁、弟子满堂,而老子只写这一次五千言之经,以后也没精神头开什么道家班、道学协会。茕茕孑立地一人西去,于是这道貌岸然就冷得多、出世得多了。
倒是老子之徒庄子,对真人什么样有详细的描写。庄子认为:
古时候的真人,睡时不做梦,醒时无忧虑,饮食不求精美,气息深沉有力。真人的呼吸是从脚后跟开始用力,普通人只用喉咙呼吸;当他在议论时,一被人屈服,说起话来不是吞吞吐吐像喉头噎住似的,便是一股要吐不吐的样子。人的嗜欲越深,天机就越浅了。这就是一个明证。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存,也不知道憎恨死亡;不因降生人世而喜,也不会拒绝死亡的来临;他们把生死看作极为平常的事,却能牢记不忘生的来源,不求死的场所;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怀着欣然接受的态度,以期重返自然。因为他们知道死亡本就是生存的开始。这种不用心机违反大道,不用人为胜过天理的人,就叫作真人。
他们的内心无忧无虑,容貌安详而平静,额头更是宽大无比;严肃的时候有如肃杀的秋天,温顺又如春临,喜怒时又好似四时的运转。他们能顺应事物的变化随遇而安,所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胸怀究竟有无极限……
古时候的真人形容高大不动摇,卑躬自谦不谄媚,个性坚强不固执,志高远大不夸饰。他们的神情欢愉,行为也合乎自然之理。他们待人处事有威严但不骄傲,高远而不受牵制。那沉默的表情,好似封闭的感觉,那无心的模样,又好似忘记了说词,即使有什么言语,也完全没有心机。
——译自《庄子·大宗师》
庄子不愧是文学大家,其描写是比较准确传神的。修行诸君依此去理解老子的“道貌岸然”才不至于走板。
此章前八句,老子说得太多,大家只知道不可去学道貌岸然即可。有心求是妄想,无心求是感应。悟了大道,一切自然具足。
此章后四句是重点。由浊至清,由清至生,是合道的。不自满,并不是假谦虚。自满是一种停滞的形态、心态,是一种盖棺论定的经验、体验。你认为对、十全十美了,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其实那只是一定年龄、一定环境、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而一切外在条件在变,你的经验、心态怎么能不变呢?
自满即止、止即执着、执着即执个死。
有的人在青年、中年时期都很辉煌,但越老越固执……
有的人一生历经坎坷,到了老年,他是一部哲学经典,是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
练功之人,切忌只修静。
练功之人,切忌执一法到底。
练功之人,切忌标榜什么外在举止。
练功之人,小心了,要拜明师,不要拜名师。
名师教你功夫,他只是师傅。
明师教你大道,他是你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