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为什么能推动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已是不辨自明的事实。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奇迹或许失去了光彩,但中国的表现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迈过这一里程碑就意味着中国将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在一代半人的时间内跨过低收入社会和高收入社会之间的鸿沟——这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不用说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中国的崛起已改变世界,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世界。
然而,对于中国的崛起,世界舆论褒贬皆有。目前“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还算不上一个强国。这正是当今世界舞台上的明星、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最焦虑的一点。今天的中国,一个深切的夙愿就是‘要成为一个不容外国小看的真正强国’”。对类似的言论,我们虽可姑妄听之,但是对于正在自信而坚定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来说,我们要回答好“为什么”的时代课题。
纵观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仅有13个经济体成功地在25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实现了年均7%或更高的经济持续增长。过去30多年,中国是历史上唯一长时间经济持续高位发展的人口大国。对中国未来经济实力变化的预测,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率。而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是劳动、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人口红利为基础,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手段的服务外包市场的生产型增长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人口红利的结束、资本投资边际报酬的递减、能源和环境的约束等,都意味着中国曾长期保持的高速经济增长,将转为更强调结构优化和增长质量的中高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总数在2013年达到峰值,为10.0582亿人,从201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已减至10.0361亿人。到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减至14亿人,届时印度将以17.1亿的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劳动力市场日益凸显的规模缩减和年龄结构老化正在掣肘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这是我们要回答好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消费比重的提高,投资占比将显著下降。需求侧投资与消费的此消彼长也会对供给侧的长期资本形成变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工业主导中国产业格局的情况将在未来长期存在。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未来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中国必须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率。2017~2030年,中国在投资仍保持一定速度增长的同时,实际产出的增长将维持中高速,但速度会缓慢下降,很难回到曾经的高速增长时代,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会逐步下降。中国的投资增速在2030~2050年仍会保持在5%左右。但考虑到未来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走向紧缺,在劳动力短缺的条件下,继续投入物质资本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本报酬递减。这是我们要回答好的第二个重要问题。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打下了坚实的产业科技基础。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也已可比肩发达国家。2015年,全年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14169.9亿元,总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R&D经费投入占GDP的2.07%,虽落后于美国的2.8%和日本的3.5%,但高于欧盟整体的1.9%和英国的1.6%。中国的R&D经费支出在全球R&D经费支出总额中的占比为20%,仅次于美国的28%,高于欧盟和日本。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在全球科研人员总量中的占比为19.1%,仅次于欧盟的22.2%,高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在三方专利数量方面仍与日美两国有较大差距,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随着中国R&D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预计2020年,中国将在这一指标上超过韩国,在2050年之前,中国有望在此指标上超过美日,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竞争力指数方面,根据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在创新方面,中国排在第28位,预计2030年,中国在该项中的排名会进入全球前20之列,2050年应该可以进入世界前10之列。中国甚至有可能成为引领下一轮重大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可以预计这一时期中国技术增长率处于稳定上升期,年增速会在2.5% ~3%。这使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这是我们要回答好的第三个问题。
根据权威测算和评估,2030年全球GDP预计约为130万亿美元。即使按照最为保守的估计,中国经济将保持5.5% ~6%的年均增速,2030年,中国GDP也会增至26.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将提高到20.6%。美国经济乐观估计将保持2.5%的年均增速,到2030年,其GDP将达到25.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下降到20.1%;印度经济如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速,其GDP将在2030年之前连续超过英国、德国和日本,排到世界第三的位置,占全球GDP的比重约为3.6%。罗马俱乐部认为,“到2052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大约34000美元,为同期美国水平的四分之三”,但届时“中国GDP总量将相当于所有33个OECD国家GDP的总和”。这使我们自信而坚定。这是我们要回答好的第四个问题。
相对于美国的亚太盟友在人均GDP上快速提升,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复杂情绪也十分明显。一个更具有购买力的中国当然对资源性产品出口国是好的,但是对于同处一个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来说,各国都要竞争同一个出口市场,由于小型经济体缺乏规模效应,其很容易被中国吸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圈。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么作为霸权国的美国是不容易接受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可能获得另外一种相对优势,由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仍相对弱小,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能较为深厚,中国不用担心在意识形态上过早与周边国家发生冲突。特别是就若干亲近西方的国家而言,中国文化的相对弱势地位可以减少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从而大大减少“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中国在经济层面提出了互利共赢、义利观等新的指导理念;在安全秩序理念上不仅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概念,形成了亚洲新安全观。在理念上,中国的创新也被地区内国家接受。难点在于,我们在制度和机制上怎么来落实。中国可能还是向老祖宗学习,在沟通、协商过程中逐步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应将一部分精力花费在地区国别问题上,真正从地区角度来理解这些国家的需求,根据需求与供给的差别来调整我们的周边外交战略,而不是从英美人给我们开辟的知识框架中寻求与周边国家的共同认识。这也是我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这是我们要回答好的第五个问题。
针对上述事关中国为什么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大问题,我们作为学者正在努力进行回答和阐述。依据自然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习主席于2016年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题为“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的主旨演讲,以及2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题为“面向未来开拓进取 促进亚太发展繁荣”的发言,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亚太地区未来发展的理念、信念和措施。这既给予因美国乱局而惴惴不安的亚太地区一剂“定心剂”,也是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继续大力落实“北京共识”,以开放谋共赢、以融合促繁荣、加速亚太一体化进程的强大助推力,更是我们作为研究者回答好上述时代课题的指针和依据。
饱受世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振兴的信心不足、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一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从历史垃圾箱中重新捡起了保护主义的“旗子”,使全球化进程遭受挫折、再遇困难。因此,面对新情况,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高质量增长和人类发展”确定为会议主题,将聚合各方努力来巩固亚太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引擎地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精神深化亚太区域一体化,作为会议凝聚共识的方向。其中,习近平主席在会议期间的强力发声和卓有成效的一系列双边、多边会谈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亚太区域合作的“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打造全球化2.0版本注入了强大的中国动力,贡献了中国智慧。有评论指出,习近平主席在APEC利马会议上的外交努力,“将强有力推动APEC北京会议成果落实,从最高层面推进亚太自贸区和互联互通尽早由愿景变为现实”,“中国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进程的重要引领者,中国的推动将有利于APEC成员求同存异,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政府和习近平主席的推动下,APEC正在给世界以信心,正在给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主席APEC利马之行,再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为什么能”的六个明确信号。
中国将始终是APEC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之源。面对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增长分化加剧等突出问题,以及全球化遭遇波折、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保护主义抬头等现实难题,中国政府不断将强大的信心传递给世界。在2016年9月于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为与会领导人描绘了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的世界经济增长蓝图,展现了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迎挑战的伙伴关系精神和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谋求共同发展的决心。在APEC利马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亚太是世界经济的重要阵地,孕育着无限希望,也承载着重大责任。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和全球经济合作的先行者、引领者、开拓者,对促进亚太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采取有力举措,发挥亚太引擎作用,推动发展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作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亚太要勇于担当,发挥引领作用,采取有力协调行动,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道路”。这些掷地有声的政策宣示,将像春风一样融化覆盖人们心头的寒冰,焕发出无限的勃勃生机。
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化正确进程的坚定引领者。从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看,发展与停滞是客观存在的两种现象。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遇到的挫折,固然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但是,从更大程度上讲,全球化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国家在很长时间里试图把全球化作为实现一己之私的工具,试图把全球化当作输出自己“模式”的载体,试图把全球化当作少数人发财致富的捷径。由此,带来了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带来了本国贫富差距拉大、民众怨声载道的社会现象,也带来了一些对经济全球化的怀疑、质疑,乃至反对。但是,从长远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从APEC的实践看,开放始终是亚太经济发展的生命线。“20多年来,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坚持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贸易量年均增长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两倍多,为亚太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动力。”APEC的发展经验证明,在全球化和区域贸易安排中,必须敢于迎接区域经济合作碎片化等挑战,必须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共赢原则,必须走构建平等协商、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的区域合作框架之路,封闭和排他性安排不是正确选择,也有违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历史表明,搞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8年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在利马发出反对保护主义的一致声音。两年前,我们在北京庄严重申,不采取新的保护主义措施。在当前亚太发展的关键当口,我们要携手合作、促进共赢,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停下脚步,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注重同各自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我们要用行动向世界宣示,亚太对经济全球化决心不变、信心不减”。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给全球发展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中国需要认真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和兴起,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正在深度重塑,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赋予新的内涵。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期,亚太取得的发展成就同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互动变化,捕捉新机遇,定位新角色,创立新优势。同时,全球化也提出需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习近平主席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阐述,切中了过去全球化进程中的弊端。这个“中国药方”将使全球化在正确的轨道上,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中国将始终是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坚定推进者。亚太自贸区设想最早于2004年由亚太工商界人士提出,后经APEC领导人峰会多次讨论,于2010年取得较大的进展,《横滨宣言》的附件明确提出将三大机制作为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的有效路径。亚太经济一体化成为APEC的宗旨,反映的是APEC成员的共同呼声。在艰难的进程中,APEC围绕亚太自贸区建设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通过合作提升成员市场开放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多个双边或多边自贸区安排,为不同类型的成员之间开展自贸区谈判提供了经验和借鉴,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就《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达成共识,APEC北京会议也将亚太自贸区列为峰会的三大议题之一,并形成了诸多共识。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是事关亚太长远繁荣的战略举措,是“亚太经合组织之梦”。中国政府正在坚定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亚太开放型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为重振贸易和投资的引擎作用、增强自由贸易安排开放性和包容性、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等持续不懈努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两年前,我们在北京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年集体战略研究顺利完成,标志着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步入新阶段。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并非易事,需要长期努力。我们要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早日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把开放型亚太经济水平推向新高度”。我们相信,凭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韧劲,中国政府和APEC成员一定会在开放型亚太经济建设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将始终是互联互通的坚定实践者。互联互通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国外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互联互通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互联互通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长足进展,在顶层设计、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形成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中国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并开辟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习近平主席在APEC利马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将同各方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实现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互利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强大动力。我们欢迎各方参与到合作中来,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发展”。同时,习主席也就敞开怀抱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推动建立覆盖整个亚太的全方位、复合型互联互通网络。今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隔8年重回拉美举行,我们要把握这一契机,推动太平洋两岸互联互通建设彼此对接,在更广范围内辐射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要深入落实北京会议制定的互联互通蓝图,完善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架构,确保2025年实现全面联接的目标”。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了全球经济合作的新趋势,获得了广泛国际共识,打开了良好的局面。在此次APEC利马会议之后,“一带一路”倡议所代表的互联互通精神,不但会“让亚太经济血脉更加通畅”,而且将成为跨太平洋的宏大倡议,也必将一并惠及拉美地区的广大人民。
中国将始终是改革创新的锐意倡导者。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难题,老办法已经不管用了,回头路也注定是走不通的。因此,面对新课题、新难题、新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地以锐意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必须以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以改革创新打开通往长久繁荣的必由之路。如在亚太自贸区建设中,各成员要达成共识,既要面对成员之间相差20倍的人均GDP的巨大差距,也要面对成员之间社会制度、管理水平、人民承受能力迥异的挑战,更要应对各地区大国不同战略安排重点和差异的现状。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亚太发展到今天,每迈出一步都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改革创新是好事,也是难事”。2014年,APEC领导人在北京批准《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共识》,其为亚太地区走创新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创新增长蓝图》,强调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制订了具体行动计划。因此,习主席在APEC利马会议上再次强调,“亚太各成员要落实好这些共识和原则,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下决心用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坚定推进结构性改革,强化正面溢出效应。要加快发展理念、模式、路径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和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拓展发展新空间”,特别是“要抓住关键问题,精准发力,要实施《服务业竞争力路线图》,深化服务业合作,补齐这一长期短板。要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打造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增长点”。从创新的总体要求到创新的精准发力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内容既高屋建瓴,又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表明中国既是改革创新的坚定倡导者和推进者,又是改革创新的积极实践者和经验提供者。
中国将始终是亚太和世界共同繁荣的积极维护者和缔造者。中国古语说得好,“独行快,众行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古老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一并维护和创造亚太共同繁荣的进程中,这种古老深厚的文化基因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习近平主席在APEC利马会议上积中华民族文化之优秀基因,就APEC成员如何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问题指出,“伙伴关系是亚太合作的重要纽带,也是共同应对当前挑战的必然选择。大家都认为21世纪是亚太世纪,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我们要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让彼此越走越近,而非渐行渐远。要不断提升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搭建平台,共同制定规则,共享发展成果,绝不应该相互拆台、相互排斥。要平等参与、充分协商,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全力营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不让任何因素干扰亚太发展进程”。实现亚太共同发展繁荣,既需要加强区域层面合作,又需要每一个成员付诸行动。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有力带动了亚太和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里,中国为全球经济贡献了接近40%的增量,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习主席在会议上明确指出的那样,中国政府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展的中国并不是一家独富,“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中国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向与会者如是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6年前正式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以来,中国同各成员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共同绘制亚太合作的宏伟画卷,一起走出了一条聚焦发展、共谋繁荣之路,走出了一条持续开放、深度融合之路,走出了一条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之路,走出了一条互敬互助、共同发展之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一步步走向亚太和世界,亚太和世界也一步步走向中国。我们相信,正在自信而坚定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一定能为亚太和世界做出更大贡献。正如习主席所说,“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亚太国家共同发展,为本地区人民创造更多机遇”,“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在耕耘中收获果实,为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主席APEC利马会议上的讲话再次表明,中国包容、坚定、执着的脚步,正成为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强劲的足音,其矫健的步伐必将使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紧张而忐忑。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顶尖智库都把研究重点设定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RCEP等中国议题上,聚焦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和观念上,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见地的研究报告。对中国不断前进的这些时代回音,我们应当重视和研究;对其中的杂声、噪声,乃至不怀好意的干扰之声,我们应当听而辨之、闻而思之、退而择之,这也是国家高端智库借鉴“他山之石”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关注相关问题及其发展前景,从而可以做到避害趋利。而这恰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近年来坚韧不拔地推进“全球战略智库观察项目”的原因之所在。本书作为该项目2017年度的第三部,希望继续得到读者和专家们拨冗点评和指正。
信笔至此,特鸣谢如下:感谢景峰同志带领的工作团队,他们以顽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完成了所有前期翻译和初步译校工作;感谢本书系的顾问陆忠伟先生、编委会主任丁奎淞和各位编委们,正因为这些前辈、领导和朋友们的厚爱和期望,才能使我们在困境中坚持走下去;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祝得彬、刘学谦和王春梅编辑,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本书才得以在短时间内面世,也正是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才保证了本书系的较高水平,在此谨向他们高质量的专业水准和孜孜敬业精神致敬。
随笔至此,是为序。
2017年4月3日子时
于香山麓听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