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会士与晚明海上贸易
- 戚印平
- 2127字
- 2020-08-29 06:23:43
《殉教图》考
——兼论保教权问题以及耶稣会与方济各会的传教权之争
在澳门大三巴天主教艺术博物馆的醒目位置上,悬挂着名为“日本殉教者”的巨幅油画。16世纪的佚名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天主教绘画常见的象征符号,描绘了1597年2月5日发生在日本长崎西坂的殉教场景。
中景处的行刑场面是作者表现的重点。在面向大海、较为开阔的坡顶边缘,23名殉教者被捆绑在高高耸立的十字架上,他们头上的光环与火焰证明着被祝圣的荣光。6名方济各会士位于十字架行列的中央,褐色修道服和粗麻腰带表明了他们所属的修会。为平衡画面,作者在他们的左右两侧分别安排了6名身着蓝黑色长服的日本信徒。另有三名男孩被安排在修道士的前面与中间。殉教者的脚下还散布着6名士兵,正用长矛刺入他们的肋间。每个士兵的身边各有一位跪拜痛哭的教职人员,手捧白麻尸布,迎接着殉教者滴下的鲜血。
在昏暗阴森的近景处,作者还绘有两组人物:画面左侧有一列押解刑犯的肩矛士兵,正惊慌失措地议论着恐怖的血腥场面。他们身后有三位背向观众的骑马武士,其中白马红袍的持剑者头戴羽饰头冠,显得身份特殊,他们面前有两座插着十字架的坟茔,其中一具摆放着象征死亡的骷髅与腿骨;稍远处还有一块醒目的告示牌,上面似乎写着受刑者的姓名和日本君王的行刑命令。
画面右侧还有一组匍匐在地的日本信徒,在两名持矛武士的监视下,平静而略带欣喜地仰望着行刑过程。他们中的两位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中一位母亲正直起身子,试图安慰伸开双臂的惊恐男孩,而位于最前端的另一位母亲,正指着不远处的受难场景,向身旁赤裸的幼儿解释十字架的奥义。
在中、远景的过渡处的边角,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寻常的附属物体,画面左侧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毫无生气的死寂大船,三根桅杆上悬挂着收卷起的布帆;画面右侧的山坡下,有一组方正的西式建筑,过大的比例与周边的环境很不协调。烟囱似的突出部上绘有圣杯的标志,用以象征殉教者的献身精神。横向巨窗的阴影中,站立着三位见证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明亮的远景处,平静的海面波澜不惊,船帆点点。在正对着受难者上方的天空中央,通往天国的门打开了,翻卷的云层中涌现出耶稣基督的受难像,射出耀眼的光芒。除了若干小天使之外,云朵上还有五位飞翔的大天使。满怀喜悦的天使已经备好荆冠,正准备将殉教者的灵魂迎入天堂。
紧挨着画框的下方,还有一条另行拼接上去的铭文牌,用漂亮的花体简单标注了殉教者们的姓名以及日本君主的判决词。
关于作品的制作时期以及作者本身,我们所知不多。根据仅有的文献记录,澳门议事厅1641年8月7日做出决定,为《殉教图》的绘制支付白银33两1钱5分。注1据此推断,作品可能制作于距此不远的稍早时期。
注1文献记载的开支如下:Despeza que fis cõ o painel dos s. tosmartires(《殉教图》开支)Despendi trinta e sinco pardaos cõ o pintor que fazem t. esde corrente. . .29-7-5-0[支付画家35帕尔德乌(pardaos),即29两7钱5分]Despendi cõ o pintor que dorou as fasquias tres taeis e q. tro m. es. . .03-4-0-0(画家给木板上色,支付其3两4钱)。Despendi duas Entenas pera as fasquias q. Trouxerão da Caza da poluora。总计三十三两一钱五分。AM, S.1, Vol.1, p.312。此文献的获得及其翻译,得到李庆博士的帮助,特致谢忱。
从艺术角度看,此画很难称得上杰作,无论是构图还是人物表现,均了无新意,它甚至无法与同时期的另外一些同类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作为一幅纪念性的宗教作品,作品又具有不类他者的鲜明特色。制作者的图示重点显然在于历史事件的叙事性和殉教过程的仪式感。此外,作者还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处理,毫不掩饰地展示出他和委托人的鲜明情感倾向。
据目前所知,文德泉(Manuel Teixeira)神父的两篇短文是澳门本地学者有关此画的最初研究。在不长的篇幅中,神父翻译了画下铭文的内容,并指出了作品表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明显差异。他批评说:“《日本殉教者》的作者犯了两个过失。我不知道他是故意如此还是由于无知。第一个过失是:他仅仅画了与方济各会有关联的23位殉教者,撇开了另外三位与这些人一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会教士。”
我们不清楚文德泉神父欲言又止的批评是基于何种考虑。作为日本教会历史上的第一批殉教者和最早的封圣者,这26位死难者实在是太有名了。正如我们即将论述的那样,在他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立即就出现了许多见证人的报告,从不同角度描述远东教会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并分析悲剧发生的原因。1603年,有12名日本天主教徒向罗马递交请愿书,要求将受难者列为圣人。大约从1616年开始,罗马教廷就开始启动列圣调查程序。因此,如果说作者是出于无知,肯定不是事实;但如果说他故意如此,那我们就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殉教图》的作者为何改变历史,并且毫无顾忌地将三位殉教者从画面中抹去?这究竟是他自己的意愿,还是因为委托者的要求?
从某种角度来说,《殉教图》作者如此不同寻常的处理方式,其本身就是我们考察那段历史的重要线索。就事件自身而言,矛盾的根源显然来自教会教权与封建王权之间的激烈争斗,但另一方面,殉教事件的发生(包括上述《殉教图》制作的特别方式),又与大航海时代的保教权(Padroado)问题以及不同修会间的利益之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于《殉教图》的考证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它不仅能使我们窥见历史事件的真相,而且可以由此及彼,了解那个特殊年代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与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