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
信仰问题在今天十分突出。一方面,它作为个人道德自律及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又是困惑当代人类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寻求强有力的信仰力支撑,是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信仰问题尤为复杂和严峻。
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前面临的困惑
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些人心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理论上看,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现实不一致
从本质上说,信仰就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有限性的一种观念超越,它是人对不朽的精神追求。但这种超越是建立在人们对事物的一定认识上,即“知”上。科学与非科学的信仰的重要区别也体现在此。
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块理论基石上,使人类的信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而使信仰变成了真正科学的信仰,因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为无产阶级行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南。但由于后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了过“左”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从生产力上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然而,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加之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自我调节,生产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没有出现像马克思主义者所预言的那样,反而比不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于是,人们怀疑社会主义能不能长久?社会主义要不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2)是从生产关系上来看,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剥削制度。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两极分化越拉越大这是它不可克服的痼疾,但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做了一些调整。它们在坚持私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社会个人和企业法人之间可以互相购买股票,出现了股权分散化和资本社会化。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收入分配上也进行了部分调整,如一些欧盟国家每年拿出近50%的国民收入用于贫困救济、免费医疗、失业补贴、养老金发放等社会福利开支。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来看,自从实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后,我国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了不平衡。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剥削现象,出现了两极分化。于是,人们又开始怀疑中国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能不能实现?
(3)是从社会主义的特征上来看,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的主体。而目前我国一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大批国有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也失业下岗。“主人翁”变成了“主人空”。与此相反,大批个体、私营企业经营火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此相反,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实现国有化和直接投资,拥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黄、赌、毒、娼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丑恶现象在我国也出现了,并有不断蔓延之势,因此,从这个层面上看,似乎也不能解释当今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二)从现实情况看,剧烈社会变革与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形成摩擦,使人们越来越迷惑
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动乱。他们改变了党的名称,取消了社会主义国号,在宪法上公开宣称放弃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变公有制为私有制。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人晕头转向,人们不得不问:为什么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些国家会失去人心?
从国内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铁饭碗”使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对稳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就要饿肚皮”的现实,打破了人们四平八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多的要通过竞争求生存、谋发展。面对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激烈竞争,尽管人们多在努力适应,但许多人、特别是一部分从计划体制下过来的人,由于历史形成的心理沉淀以及实际生活承受能力的不足,加之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因此,当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时,他们在心理上、感情上、观念上仍然无法适应竞争的无情。
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人们对当前的分配领域的“两极分化”不满。党的现行分配政策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但目前在分配问题上,一些社会成员利用非法手段,在不进行任何竞争和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下直接取得财富,特别是利用职权谋取不义之财,政府却“不管”。
(三)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者来看,共产党员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一致
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者——共产党员——这一层面上看,一部分共产党员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发生了变化。在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存亡,清正廉洁,浩然正气,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赢得了民心。正如邓小平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人民在当时真正体会到共产党员和自己心连心,共产党为自己谋幸福,然而,现在,一部分党员不为群众谋幸福,反而和人民作对,到处欺负百姓,压迫百姓。据调查,党员干部的腐败被认为是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共产党员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者,本应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却有一些共产党员不顾党纪国法,趁有权时大捞一把,叫人们怎去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与此相连,领导作风也跟着发生了180度的改变,官僚主义、家长制现象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大量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共产党员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一致,使人民群众不信任党的干部,人民群众不信任共产党的干部,又怎能信仰马克思主义呢?
二 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的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信仰作为一种对生活世界、存在意义的统摄性把握,它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信仰既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与价值依托,又是置于人们内心的信息过滤器。它指导着人们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但是自身也会在生活世界及理性的作用下发生某种变化,从而使信仰产生动摇、怀疑或迷茫。当然,这与人们主客观因素有关。
(一)从主观认知方面来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片面、教条主义的理解
正如刚刚所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它的科学性正在于它是基于现实条件下而又在实践探索中的真与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它是具有和谐与保持一种不断追求的信仰。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真与善、真理与价值并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客观现实条件相一致的动态和谐。这也就是说,它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不能离开实践。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应该把这一理论作为完整的整体来看待,而不是死抱着其中某个观点或概念不放。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意味着相信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观察和处理问题。这在以前就犯过这样一个错误。
从信仰的内在机制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还与人的心理中的非理性成分——情感意志因素有关。非理性的情绪体验及其认识结果往往成为人们信仰的来源,而非理性的情绪往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而造成人们信仰的不稳定性。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还与个体的教育程度及意志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未能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们来说,他们的诸多信仰、信念大多源于包括各种媒介在内的道听途说和“假象”。因而他们的世界观是经验和传说的混合体,而且大多随波逐流,容易产生轻信、盲从和崇拜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一般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对于那些意志薄弱者而言,即便有过较崇高的信念,也会由于意志不坚强而放弃自己的信仰或信念。当然,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去思考问题,能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去分析问题。他们所确立的那些高层次的信念或信仰可以不为其他原因所改变和动摇。有些人会为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崇高理想而忍受身体之苦甚至付出生命。
(二)从行为追求角度来看,人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出现“二律背反”
如果说,人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容易出现“片面化”理解的话,那么,人们在实践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一种把共产主义信仰“终极化”与“世俗化”的二律背反之中。
一方面是把共产主义当作一种与现存对立和预成的理想状态加以设定,而没有把共产主义当作现实的历史运动,当作人的实践运动不断展开的开放过程,即把共产主义信仰孤立地终极化。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不是把着眼点放在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逐步改善和人的存在意义的提高方面,就是说不是立足于人的历史生成的总体解放和自由方面,而是单纯地从人的活动和历史运动的结果入手,这种信仰方式的偏差导致了人们实践上的失误。这种失误在我国突出地表现在,我们一直未能认清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未能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及其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实在联系,以至把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运作方式归属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运作方式归属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和共产主义视为水火不相容的关系,看不到市场经济对于社会改造的巨大作用,看不到发展市场经济是人类通向理想目标的必经之路。认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理想”,更不具备“终极理想”的性质,而纯粹是一种“现实运动”,甚至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具有“共产主义”性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实现着“共产主义”。目前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只需要按初级阶段行事,至于将来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怎么搞,我们管不了,也无须操心,否则会犯主观主义错误。这种观点用“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性否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终极感召性,否定“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在联系,同样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种二律背反,用共产主义的崇高的理想性和信仰性,消解了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反过来,又用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消解了共产主义的崇高性和信仰性。
(三)从客观国内外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目前,在整个国际上看,整个人类大实践的发展是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开始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由封闭的、单一的各民族和区域发展史开始了向开放的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这种全球范围的大转型不仅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人们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而且带来了人们新旧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信仰的冲突与激荡,使得人们传统的信仰、精神支柱来不及调整,于是便在人们心灵世界里出现了信仰危机。这种危机意识,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显得更加强烈。
从国内来看,中国改革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原来的“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就要饿肚皮”的现实,打破了人们四平八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面对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激烈竞争,有许多人、特别是一部分从计划体制下过来的人,在心理上、感情上、观念上仍然无法适应竞争的无情,从而增添了工作和生活的危机感。人们的这种危机感、失落感和后顾之忧,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自己生存发展的担忧,从而波及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
另一方面,人们对当前的分配领域的“两极分化”和市场经济下的“腐败行为”更是不满。如果收入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贡献以及要素投入的大小,无疑会激励人们通过合法手段致富的愿望,但有部分人通过不法手段和特权却能暴富,这就严重打击了人民群众通过合法手段致富的善良愿望,造成一部分人对现行政策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进而引发对一些分配政策的不满,动摇了对改革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也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从党风方面来看,党风存在的某些问题和某些腐败现象也影响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我们的党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党凭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团结人民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人民凭借对党的高度信赖,跟着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与对党的高度信任紧紧连在一起。在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正是因为党与人民同甘共苦、清正廉洁,即使党在工作上发生一些失误,人民遇到很大的困难时,也没有动摇社会主义信念。邓小平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然而,近几年来,确实一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以权谋私、执法犯法,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地脱离人民群众,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对党的信任,也因此损害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领导干部的思想出发点改变了,由原来的为群众办事,带领人民群众闹革命,发展经济,开始向作福作威,愚弄百姓转变。领导干部不为人民办事,而是处处想到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民群众产生了不信任共产党的根本原因。
三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笔者认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应从理论认识、情感体验和实践追求等方面入手。
(一)理论认识上,要坚持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
反思过去的失误,人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上,主要是没有坚持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去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是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真理体系或知识体系,只强调其科学认识的一面;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信仰体系,甚至作为一种像圣经一样的宗教信仰体系,只强调其科学信仰的一面。这样的结果使我们实际上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其实,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坚持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对待它的时候,不能只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理论体系,而忽视它的科学信仰的一面,从而不能当作一种崇高的信仰去执着地追求和身体力行,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宗教一样的信仰对象,不理解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一面即科学认识的一面,不去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而盲目地崇拜和信仰,当作圣经一样的教条乱套乱用,从而在实质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富有活力的基础就在于它不断地指导人民实践、实践、再实践。从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固然重要,但在行动上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所崇仰的共产主义作为我们的信仰付诸实践则更为重要。
(二)实践追求上,要坚持目标和过程相统一
在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问题上容易产生的一个偏向,就是对实现目标的过于急迫的心情。人们容易把理想看得近在眼前,这时虽调动起极大的信仰热情,但由于脱离实际而造成超越阶段。而一但理想目标的实现看起来还相当遥远的时候,人们又容易对理想失去信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有过教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偏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在对理想追求的理解上,偏重于追求的目标,而忽视了追求的过程。因此,应该从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中,全面把握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理想的追求也是一个过程。越是高远的理想,其实现也越需要更长的时间,共产主义理想在人类的社会理想中是一个最大的理想,因而它的实现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漫长过程中,有若干代人不能看到共产主义美好的社会的实现。但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全过程来看,每一代共产主义者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都为这个理想的最终实现做出了贡献,没有前面的许多代人的追求作为铺垫,就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若干代人的理想追求的价值都积淀在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实现之中。理想是一个不断实现或逐步实现的过程,理想目标并不只是一个终极目标,它实际上包括许多具体的目标或阶段性理想。人们通过实现这些小的或中等的目标,而最后达到最大的目标。在当代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首先就是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在21世纪中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同时,也要认识到,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要经过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干好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实事求是,不可做不切实际的宣传。”
(三)情感体验上,要正确认识党内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党的信任
从信仰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超越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上来看,信仰本身既是抽象的、超越的,又是具体的、现实的。它既是不断地向着更崇高的精神境界升华和超越的过程,又是不断地返回现实、落脚现实和深入现实的过程。而共产党正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领路人,对共产党的信任其实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一种表现。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群众对党十分信任。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制度、体制的不健全,一些党员干部确实贪污腐败,欺压百姓。这给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起了离心作用。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整个的党都出了问题。我们的党从来没有回避过由于党内腐败分子败坏党风,损害人民利益,而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在对待人民群众对党风不满的问题上,党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的态度,也曾向党内高层的腐败分子开过刀,表明了党决不容忍因党内腐败而失信于民的现象长期存在。我们的党就党的性质而言,与群众的关系在根本上、整体上是一致的;但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讲,党所代表的整体利益与部分人的局部利益、党所代表的长远利益与部分人的眼前利益,客观的存在着具体的差异和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和差异会长期存在。看到这一点,有利于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问题。认识了矛盾的客观存在,在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自觉性,特别在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职工大批下岗,党群、干群矛盾比较突出时,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本文原载于《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