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实现这一目标。“全面”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在内容上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也是指覆盖人群和地域的全面性,让所有的人,不论民族、区域、阶层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内容上来说,目前实现民生服务的全面提升,特别是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现实问题是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人群的全覆盖意义上来说,推动城乡居民共享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均等化就显得意义重大。当前我们正处于国家十三五规划这一关键的转型期,在这一转型期内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依然面对着诸多的挑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化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公众民生意识的强化等。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落实者;另一方面也直面基层民众,对公共服务的诉求有更加直观的了解,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理念和职能的有效转型。
苏州科技大学陆道平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专注基层治理研究,对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有系统深入的分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层政府职能建设》一书是陆教授多年以来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该书对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型的内在逻辑关系做了非常细致而又深入的理论分析,阐释了基层政府均等化服务怎样实施,怎样推行,为何在同一体制空间会出现不同均等化服务模式等问题,同时探索了制约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变量。书中结合了强调社会公平的伦理学、突出市场效率的经济学和侧重公民权利的管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且与中国地方政府实践相联系,提出价值导向、供给能力和需求主体是影响基层政府均等化服务模型建构的三大因素。根据基层政府这三大因素建构模型的不同,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创新性地分为三种类型,即“双向应对型”、“后发赶超型”和“内生综合型”供给模式,由此建构起城乡一体化中基层政府均等化服务的三维模型框架。这些理论模型的建构,都是基于扎实的经验研究之上,书中提供了实证案例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分别考察了苏中N市S镇、苏北L市P镇和苏南S市3镇(街道)的政府均等化服务状况,对相关基层领导干部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调查,也对相关地区政府均等化服务的公众满意度、认知度和均等化水平进行了2000多样本的问卷调查。基于大量实地调研获得的文献资料、访谈记录和问卷统计数据,对三种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优化。此外,还对西方国家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由此对我国基层政府更好地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从成果上来说,该书将研究视角投放到城乡一体化化的宏观背景之中,指出政府改革、市场发育和社会成长,三者协同是实现基层政府均等化服务的“三驾马车”。一直以来,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实践界也有诸多探索,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基层政府均等化服务模式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该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研究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构建问题,推动了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者不限于以往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性问题的讨论束缚,建构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模型,与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一定极差的若干基层政府均等化服务的实践相结合,在综合考察相关地区基层政府服务均等化模式现实形态的基础上,认为要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中基层政府均等化服务,其动力基础要从外部压力型向内部需求型转变,观念体系要从补助导向型向权利导向型转变,制度平台则要从粗疏应对向精细管理转变,运行机制从“一元”向“多元”转变,从而逐步实现书中建构的理想模型,即“内生综合型”模式的形成和推广。这样,该书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化,而且对城乡一体化中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模型,经过实证部分的数据检验,被证明对当下中国城乡一体化中基层政府服务均等化实践及其困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可为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良性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因应之道。
相信书中新颖的解释框架和翔实丰富的内容,对于从事该领域的学者和相关部门的实践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是为序。
金太军
2016年岁末书于金陵
(本序作者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调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