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A New Trend in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Abstract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have been in a fragmented state, which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net and big data can mak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in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it will gradually form the cloud communication mode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and the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mode based on the smart city.
Key Words Cloud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Cloud computing, Smart city
一 引言
当前流行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和“网络与新媒体”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信息技术的新变革将对人类的传播模式产生哪些影响?传播学和舆论学研究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是什么?
从体系视角来看,新媒体是由一个新型网络、新型数据处理模式、新型计算模式、新型访问浏览模式、新型应用模式和新型终端构成的新型媒介体系。因此,网络与新媒体的内涵可以通过层次模型进行描述,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的脉络(见图1)。
图1 网络与新媒体的层次模型
第一,在网络与新媒体的终端层面,经历了从电脑终端(台式机、笔记本)到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穿戴设备)的演变。当前,智能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型媒体终端不断问世。特别是谷歌眼镜、苹果手表、谷歌智能鞋、微软眼镜、太阳能比基尼、手套式手机、节拍手套、社交牛仔裤、卫星导航鞋等智能穿戴设备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信息终端。
第二,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模式层面,新型的信息获取应用模式、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交流互动应用模式和娱乐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比如交流互动应用模式中的新型社交网络应用不断涌现,主要有位置社交网络模式(又称“切客”)、私密社交网络模式、阅后即焚社交网络模式、图片社交网络模式、游戏社交网络模式、职业社交网络模式、陌生人社交网络模式、熟人间的匿名社交网络模式和虚拟世界社交网络模式等。
第三,在网络与新媒体的浏览模式层面,经历了万维网1.0(Web1.0)和万维网2.0(Web2.0)时代,正在向万维网3.0(Web3.0)发展。在未来,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浏览器将逐步成为用户获取服务的重要入口。在未来,云服务浏览器是浏览器发展的主要方向,浏览器与云服务的深度整合将成为手机浏览器发展的必然趋势。浏览器可整合的云服务主要包括云端压缩、云存储、云安全服务等。如“UC”浏览器为了能够压缩网页格式、加快网页打开速度,通过云端压缩技术将网页处理后呈现给用户;如“QQ”浏览器能为用户提供云存储服务,可实现用户数据的在线存储和读取,用户无须在自己手机内存储大量文件,也无须担心由于手机损坏或丢失带来的数据损失。
第四,在网络与新媒体的计算模式层面,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计算模式正由“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向“云计算”转变;云计算是一个根本性转变,应用可利用、可管理的优化的分布式计算资源,以及基于业务优先级实时驱动的存储资源,能构建全球服务协作网络。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提出,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利的、按需付费的方式获取计算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并提高其可用性的模式,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并能够以最省力和无人干预的方式获取和释放。简言之,云计算可定义为一种可以大规模扩展IT计算能力,并能让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的计算方式。云计算的梦想就是把个人用户的数据和程序从个人电脑移到“云端”,让用户像用电一样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服务。
第五,在网络与新媒体的数据处理模式层面,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数据规模正由“小数据时代”迈向“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模式正由“关系数据管理技术”向“非关系数据管理技术”转变。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之首,2013年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淘宝网站每天有超过数千万笔交易,单日数据产生量超过50TB(1TB等于1000GB),存储量40PB(1PB等于1000TB);百度公司目前数据总量接近1000PB,存储网页数量接近1万亿页,每日大约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几十PB数据;一个8Mbps(兆比特每秒)的摄像头一小时能产生3.6GB数据,一个城市若安装几十万个交通和安防摄像头,每日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几十PB,而全国每年门诊人数以数十亿计,并且他们的信息需要长时间保存。
第六,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基础设施层面,“网络”一词不再专指互联网(“国际计算机网络”),网络应用的基础平台正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扩展。一种应用往往同时运行在两种以上的网络平台上,或者说在未来,人们可以通过任意终端使用同一种应用。移动互联网是以“固定”连接为基础,以“移动”特征为主导的互联网,目标是实现无论移动终端还是移动子网,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接入互联网,保持通信不中断。可见,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型的融合型网络,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用手机、掌上电脑或者其他手执(车载)终端通过移动网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移动互联网是相对于目前的固定(计算机)互联网而言的。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其本质就是联网的终端不断扩展的过程,从单纯的计算机的网络、移动终端的网络,逐步发展到万事万物的网络。
总之,一个个具体的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系统(站点)相当于用户在网络空间要前往和达到的“目的地”,相当于“车站”;终端是用户使用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工具”,相当于“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万维网是用户使用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浏览方式,设定了大家都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协议”,相当于“交通规则”;网络基础设施是用户使用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支撑平台”,相当于“高速公路”;云计算是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系统运行的新型“架构”,大数据是网络与新媒体上应用系统运行的数据环境。
由此可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在不同层面上深刻影响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的未来,将对人类传播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云计算是一个根本性转变,应用可利用、可管理的优化的分布式计算资源,以及基于业务优先级实时驱动的存储资源,能构建全球服务协作网络。云计算将形成一种基于云计算的传播模式——云传播。
二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智慧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将逐步形成一种基于智慧城市的传播模式——智慧传播。
智慧传播是云传播的智慧化,云传播是实现智慧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智慧传播具有云传播的基本特征,是云传播和智慧城市相结合的产物。
二 趋势一:基于云计算的云传播
人类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传播时代?学术界有数字传播、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时代等不同说法,不过最主流的说法要数“网络传播时代”。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信息传播的演变历程可大体上划分为农业社会传播时代、工业化传播时代和信息化传播时代。目前,有关网络传播和数字传播的概念大体上与信息化的传播时代相对应。
网络传播具有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信息的广容性和继承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媒介使用的富选择性和平台性等特征。
但从计算模式来看,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网上的计算资源的利用率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某些应用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而同时互联网上也存在大量处于闲置状态的计算设备和存储资源;互联网上数据量高速增长,也导致互联网数据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
从传播模式来看,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网上的信息资源一直处于割裂状态,较难实现共享,具体表现在下面四个层面。
在基础层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两个最大的“信息孤岛”,较难实现两网间的互通。由于技术架构、服务商和运营商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移动互联网上应用的发展还是主要以复制互联网上的应用为主。就单个服务商来说,一般都需要两个团队、两套系统同时向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这是目前最大的浪费,当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状况有所好转。比如,对于门户网站来说,尽管各大服务商都推出了专门面向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新闻客户端”或平板电脑版,但在无限宽带环境下,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也能较流畅地浏览其电脑版的门户网站。
在全网层面,网上信息孤岛林立,较难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当前,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以站点为载体,部分站点间以“友情链接”的方式实现“互联”。由于每个站点都由某个机构独立运营,每个站点拥有独立的服务器(或虚拟服务器)、数据库和系统软件,最终形成海量的“信息孤岛”;由于商业利益和技术架构等因素,各个站点上承载的信息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没有实现真正的“互通”,导致大量的数据冗余。虽然,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全网查询和整合,可以不去浏览某个具体的网站就可以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万维网还不能理解页面内容的语义,搜索引擎较难有效整合海量“语法信息”,人们通过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搜索模式,较难精确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内容。
在用户层面,各平台的信息难以同步和共享。面对不计其数的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用户需要注册多个账户,需要重复填写个人资料,需要重复在各个站点去发布自己的个人文章或动态信息。这些在不同平台上注册的个人空间,其信息内容较难同步。特别是对于企业和传统媒体机构来说,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般都会选择注册和经营多个账户,需要重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看客”来说,打开新闻门户网站,看到的几乎都是同样的“头条”“头版”,打开不同的博客站点、微博平台和社交网站,也许看到的都是熟悉的“名人”和内容。
在终端层面,各设备间的信息较难同步和共享。首先,用户需要面对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无止境的系统升级和软件更新问题;其次,人们需要在不同的终端设备间不停地导入导出或存储备份同一数据,各终端的数据不易同步和共享;再次,用户较难找回丢失手机中的通讯录、短消息等重要信息,不易恢复“崩溃”或“硬盘损坏”的台式机中的重要数据;最后,用户较难在出差的途中等移动状态下处理亟须修改和发送的某个文档,不便与他人保持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
总之,在传统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一般都需要依赖于某个特定的设备,较难实现信息的随时随地传播。因此,如何实现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是目前互联网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云计算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云计算可定义为一种可以大规模扩展IT计算能力,并能让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的计算方式;云计算的梦想就是把个人用户的数据和程序从个人电脑移到“云端”,让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服务。
云传播是云计算环境下人们传递和分享信息的一种模式。云计算是云传播实现的技术基础,云计算能推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交织融合形成“互联云”,云传播就是对信息在“互联云”上流动过程的总体概括,换言之,云传播就是对人们通过“互联云”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总过程的总体描述。在系统层面,云传播可看作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社会信息系统,其所包含的系统要素主要有用户、云终端、云服务、云计算中心等。在云传播系统中,云终端是工具,云服务是媒介,云计算中心是基础平台。云计算中心一般由云传播平台、云传播资源和云传播基础设施等要素组成;人类共享和管理的信息资源将逐步集成到云计算数据中心,承载于“云”之上,这将有效促进人类信息传播的效率,整体提高社会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人与人之间传递和共享的内容资源范围从原有的“数字内容资源”扩展为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在内的广义信息资源。
云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拥有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并具有移动性、位置性、泛在性、实时性和大数据性等革命性特征。
移动性和同步性。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性管理,可获得相关用户的精确位置信息和移动性信息,能实现“终端移动性、个人移动性、会话移动性、业务移动性和网络移动性”的移动传播机制。在云传播模式下,用户的全部或主要的计算任务在“云端”完成。这将打破用户对“固定终端”的依赖,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等简易终端,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能有效提高信息传播活动的移动性和便捷性。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可把全部或部分私人信息存放在“云端”,这样通过“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进行访问和传递。用户可用不同终端维护同一份数据。这能确保用户数据的“同步”,能避免多终端多版本带来的“数据冲突”和“数据不一致”。
泛在性和实时性。在云计算环境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之间互联互通、相互融合,能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泛在网络。人类在泛在网络中的传播行为在渠道、主体、内容和关系等方面都具有泛在性,能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服务、任意网络、任意对象”的传播机制。也即,云传播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模式,用户只要携带轻便的移动终端,便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及时上传随地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与他人实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如用户可运用智能手机随走随拍,通过“乐云”等工具,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直播途中的所见所闻。这样,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人们借助各类云传播媒介,可以随时获取各自的位置信息,可以轻易地由“线上”活动进入“线下”活动,能让“线上”和“线下”的各种社会交往和交易行为实现无缝连接。
大数据特征。所谓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尺度,已有的一般软件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云传播模式可以释放人类生产和传播数据的巨大潜能。一是云传播模式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生产和传播各类信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极大地扩展;二是人们可以借助多种简易设备就可以生产和传播大量信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属性极大地扩展;三是人们的思想观点、日常消费、社会交往、心理情绪,甚至恋爱情感等各种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将能实现数字化记录和存储,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深度极大地扩展。
三 趋势二:基于智慧城市的智慧传播
云传播可以将大数据信息聚集在云端,能实现海量信息的充分共享。但海量的信息也会将人们带入汪洋大海,使人们不知所措。人们的感知能力、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毕竟非常有限。如何在“注意力”短缺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人类传播的效率?一方面,与其说人们需要信息,还不如说人们需要智慧。另一方面,人们较难从海量的信息中直接提取智能或智慧。也即,云传播只能解决信息的彻底共享和高效传播问题,但较难直接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智能或智慧。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使这些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本文将基于智慧城市的传播模式界定为“智慧传播”。智慧传播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智慧传播以智慧为主要传播对象。信息的形式主要有经验、知识、策略、智能和智慧。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和云传播时代,传播的内容以事实(新闻)、经验、知识和策略为主。其中,经验是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成功操作程序;知识表述的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是信息加工的规律性产物;策略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策划与方略。但智慧传播的内容以智能和智慧为主。其中,智能是把信息加工成知识,进而把知识激活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策略引导下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据《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智慧一词指的是聪明才智。但在哲学意义上,冯契先生在《智慧说三篇》中提出,“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知识”是可以用名言说的,而“智慧”则是“超名言之域”的;“转识成智”是由知识到智慧的基本路径,是一个由可说到不可说的飞跃;“转识成智”要靠“理性的直觉”才能实现,“理性的直觉”是在逻辑分析基础上的“思辨的综合”而形成的一种飞跃。在哲学层面,智慧传播的意义在于智慧治理,也即推动人类从“以物治之”到“以道治之”的转变,需要将现实世界的知识转化为哲学世界的智慧,在传播和治理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在传播学层面,智慧传播旨在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智慧,旨在将原有的海量数据和知识转化成智慧,让传播的过程更加智能化。
第二,智慧传播以物联网为渠道。在智慧传播模式下,万事万物都可以连入物联网,都可自行向云端报告自身的运动状态,无须他者来采集或报道,便能实现信息采集和传递的智能化。当今世界,“数字地球”正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进入“智慧”,我们正在迈入全球一体化和智慧的经济、社会和地球的时代。数字地球把遥感技术、地球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而我们将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地球”。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其本质就是联网的终端不断扩展的过程,从单纯的计算机的网络、移动终端的网络,逐步发展到万事万物的网络。
物联网能为智慧传播提供可靠的传播渠道。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各个角落,将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普遍连接,就能形成“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们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的“智慧”状态。
第三,智慧传播以智慧城市为平台。智慧传播的过程如何完成?智慧城市能为智慧传播提供运行支撑平台。智慧城市能聚集万物的信息,能自动产生智慧,能智能地将智慧传递到所需之处。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系统整合,可以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由此可见,智慧传播既和“智”相关,也和“慧”相关。“智”讲的是技术和方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传播过程的智能状态;“慧”讲的是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讲的是传播的内容、目标和意义。
预测性是智慧传播的本质特征。智慧传播以传播智慧为主,传播的是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智慧交通只有传递交通状态的变化趋势才能真正实现“智慧”的状态。也即只有提前预告在未来数个小时各个路段的流量情况及拥堵情况,或者告知未来数个小时内最佳的行车方案,才能对人们选择适当的行车路线真正有帮助。但目前的数字交通一般都只能实时通报当前的交通状况。因此,智慧传播主要的关注点在于未来会出现什么问题,未来会发生什么。智慧传播需要建立完善的问题的发现和识别机制,主要通过对过去和现在数据的分析,研判事物的演化趋势。比如,智慧传播视角下的舆论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根据过去几年某社交网络舆论的发展演化,分析研判其未来的走势。
结语
云计算将形成一种基于云计算的传播模式——云传播;“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成熟,将逐步形成一种基于智慧城市的传播模式——智慧传播。智慧传播是云传播的智慧化,云传播是实现智慧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智慧传播具有云传播的基本特征,是云传播和智慧城市相结合的产物。云传播和智慧传播是传播学和舆论学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移动社交网络中政府形象传播机理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7147309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