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殖民地的剥削模式:多方位垄断和强制性地去发展
邪恶抢夺,使得人类良心史变得狰狞。
——约瑟夫·康拉德关于19世纪后期最终的殖民非洲[90]
虽然建立殖民地的动机各有不同,但经济动机往往是最显著的一个。殖民地官员都知道殖民地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宗主国盈利。法国政府在1765年指示其殖民总督:
[不要]把殖民地当作法国隔海的省份。实际上,它们什么都不是,只是商业设施……本国政府只为本国的利益而利用自身优势……这是殖民地存在的唯一目的,如果殖民地不能完成这个目的,应该用一切手段将它们抛弃。[91]
一个19世纪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官员说过,殖民地的效用等于它给宗主国带来的利润和优势的总和。[92]法国法律规定,殖民地为法国提供的物品价值必须大于法国为它的财政付出。[93]
殖民主义给殖民者的好处在英国的案例里面表现得最为明显。[94]
帝国的传统……要求殖民地把它的储备金投资在英国和英联邦证券,服从英镑区的外汇管制,同时也要求殖民地的政府采购通过在伦敦的皇家代理商进行;采用英国的商业和技术标准。直到20世纪70年代,帝国的规矩仍然致力于使殖民地经济流向帝国中心,限制殖民地的市场机会向世界其他地方开放。香港也为英国的驻港军事防务付出了不必要的高昂费用。[95]
大多数时候,殖民地给宗主国带来高额的利润。大英帝国曾控制世界80%的殖民地人口,在大多数的殖民时期,利润都是巨大的。[96]如果殖民地被证实毫无利润的话,它们通常会被抛弃。[97]当西班牙在19世纪早期失去其帝国的大部分疆域时,
对西班牙的经济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商品和服务行业的交易量锐减,而且投资额也下降了。国内的产业也失去了一个受保护的市场。由于收入的减少,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大幅增加……[98]
冯基阿尔贝蒂尼米和沃兹指出,“在柏林的口号就如同在其他宗主国的首都一样,‘殖民地不能让宗主国贴钱’,因此,宗主国仅仅以最低限度维持殖民地的财政”。[99]
虽然事实上不是每个殖民地在任何时候都盈利,但这一点难以否定利润是建立殖民地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日本在中国东北部扶持的伪满洲国无利可图,不过伪满洲国倒更类似一个附属国,而不是殖民地。[100]从整体上看,1850~1950年,大英帝国带给英国本土的益处并非没有争议,但毫无疑问给英国的精英们带来了好处。[101]在宗主国,殖民主义的成本被社会化,利润却归了银行家、贸易者、殖民者,通常还有国家。[102]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葡萄牙向非洲的殖民地输出的产品、资金及人口并没有给宗主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直接作用,但通过殖民地向其他国家的出口,却给葡萄牙带来了急需的外汇。[103]法兰西第二帝国可能没有从它在非洲和印度支那的殖民地获得纯利润,但在战争间这些殖民地是法兰西第一或第二位的贸易伙伴,并且给法国战争以支持。[104]1570~1670年,荷兰的殖民地推动了荷兰的“爆炸性增长”,并且在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期是大量盈利的。1830~1870年,荷兰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是从在印尼强迫种植的利润中得来的,这些收入还能使荷兰政府优厚地补偿荷属西印度群岛的奴隶主们释放他们的奴隶,快速扩展荷兰铁路并允许在荷兰延迟收取收入所得税。[105]1870年后,荷属东印度群岛吸收大量的投资资本,荷兰经济又得益于这些投资的股息和利息。[106]
殖民地的剥削模式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其关键在于垄断的形式。一般的垄断是通过竞争而在一个行业取得统治地位。殖民主义的垄断则是宗主国为本国公民(主要是资本所有者)保留的特权,是建立在贸易和投资上的多方位垄断体系。
殖民垄断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通过政治军事控制而实现的、对殖民地经济的几乎每一个重要方面进行的排他性掌控,典型的殖民地不是自由贸易。孟德斯鸠指出:“与邻国的商业贸易是对等的,而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比之更好的贸易条件。”[107]“更好的条件”说的是垄断性的贸易和投资。垄断的含义也隐含在殖民局长约瑟夫·张伯伦对英国热带殖民的描述中,他把殖民地比作英国的“巨大财产”。[108]日本垄断了台湾关键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台湾90%的海外贸易。[109]当日本需要甘蔗,台湾的许多耕地便用于甘蔗种植并出口到日本,这样的农业商品化使台湾的农民不得不和日本的大公司打交道,而这些公司往往享有日本政府的优惠待遇。许多农民的生计被葬送,台湾的糖厂也每况愈下。[110]在日本殖民晚期,台湾种植水稻的农民能够获益,仅仅是因为日本需求的增长和日本在台湾推行土地改革,有打压本土地主的政治需要。[111]
殖民地统治带来的往往是强迫劳动、推行经济作物和单一种植以及垄断体系下的税收、利润的攫取等。[112]殖民政权往往把侵占的土地给宗主国的定居者。它重新布局贫困的农村人口并且迫使他们种植经济作物,为其殖民管理成本榨取获得高额的累退税收。[113]很多殖民地的经济单一化——黄金海岸的可可、马来半岛的橡胶种植,这破坏了殖民地人民在经济上挪腾回转的余地。在莫桑比克,葡萄牙当局用通常致命的监禁来威胁农民为其纺织工厂种植棉花。[114]
由于殖民垄断体系包括贸易的垄断,殖民地只能从宗主国进口产品并且不得不维持很低的关税或者零关税。而殖民地的出口也只能去往宗主国,且常常是在买方独家垄断的市场体制之下(独家购买)。殖民地和帝国中心之间的交通只能通过宗主国的船只。根据贝罗克的说法,这种情况会阻碍工业革命传播到殖民地。[115]为了达到其垄断,相对于一般的国际投资,殖民统治者通常限制别人来殖民地投资的数量和种类,[116]并且遏制或禁止与宗主国有竞争关系的当地行业。[117]在非洲,当地的企业家通常由于受到过多限制而消失了:“在非洲,殖民政权毫不犹豫地破坏已经存在的本土贸易,而仅仅是为了使当地的生产和作物出口去往欧洲和欧洲的制品输入殖民地。”[118]对于马来半岛,这种事实同样也存在。[119]对于一个莫桑比克的非洲人而言,从事商业贸易就是刑事犯罪。[120]在殖民时期,尽管有许多非洲人流入城市,但非洲的城市人口仅停滞在10%;与此同时,世界的城市人口从1600年的9%增长到了1900年的20%。[121]
殖民垄断体系导致了主要殖民地遭遇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逆发展。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观察到,“那些曾经被英国统治时期最长的印度的部分地区在今天是最贫穷的。事实上,一些图表可能说明英国统治和贫穷的逐步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122]从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到离英国最近的殖民地(爱尔兰),[123]殖民主义无疑带来了去工业化或去发展,这个术语现在还被应用到巴勒斯坦,还有非洲。[124]
从一开始,现代殖民主义和与其相伴的奴隶制度就给殖民地带来了人口灾难,这是导致殖民地去发展的因素之一。美国原住民人口减少了95%,澳大利亚原住民减少了80%,还有新西兰的毛利人减少了60%。[125]贫苦人民的土地被征用:到1970年,毛利人拥有初始土地的3%。[126]由于殖民主义的压迫、税收以及强迫农村过渡到货币关系,多达3000万人可能死在印度的灾荒中。[127]
19世纪中期之前,所有殖民历史同时也是奴隶史,这一说法在贝罗奇看来只是稍微夸张了一点。[128]奴隶制在殖民主义那里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体现在大西洋盆地多边贸易的兴起,欧洲(尤其是英国)和北美洲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非洲在这场交易中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129]到了1800年,美洲的奴隶劳工构成了欧洲商务三分之一的价值。[130]就如奥布莱恩所述:
1600~1800年,几乎所有在西欧和新世界之间的非金银贸易的增加,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热带食品、烟草和工业原料的交换,这些基本上都是奴隶所种植,并且与欧洲所生产的制成品和商业服务交换。[131]
奴隶制和强迫劳动给非洲带来了重大损失。[132]1000万~1200万非洲人被带到了美洲,其中260万由英国船只运输。大西洋奴隶贸易被废除之后,欧洲人继续支持非洲内部的黑奴买卖,用欧洲的武器与非洲奴隶生产的商品进行交易。[133]在废除奴隶制的欧洲国家,商人们和那些还没有废除奴隶制国家的奴隶主交易,购买他们的奴隶生产的商品,尤其是从美国南部来的棉花。[134]
很大程度上由于奴隶制和殖民主义,1650~1900年,非洲的人口仅仅从1亿增长到1.2亿,而欧洲人口却从1.03亿增长至4.23亿,亚洲人口则从2.57亿增长到8.57亿。[135]英克雷估计,如果没有奴隶贸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多增1.12亿人。[136]1750~1850年,非洲人口甚至出现停滞或者减少,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750年的13%下降到了1900年的11%,在大西洋盆地的人口份额也从1650年的30%下降到1850年的10%。[137]一些学者争论说对奴隶的抢夺以及贩卖出口造成的死亡导致非洲人口减半。[138]南部非洲的莫桑比克远离奴隶交易的中心西非,但即使在这个350万人口的土地上,也有大约100万的奴隶被运到美洲。[139]奴隶制带来的死亡也是由于奴隶主在抢劫奴隶的过程中焚烧粮仓,偷窃作物和牛,破坏收获,降低了当地食物来源。[140]
人口灾难一直持续到殖民主义晚期,那个时候比利时殖民地刚果的人口下降了一半,其中1000万非正常死亡可直接归因于殖民主义,尤其是强迫劳动。[141]相反,殖民国家获得了“殖民主义人口红利”。1750~1900年,英国的人口增长了5倍,而印度的人口只增长了不到3倍。[142]从奴隶交易和殖民主义中获得的财富降低了英国的人口外流,降低了死亡率,而生育率则随着资本积累创造了出口工业和童工而增长。[143]
沃尔特·罗德尼认为英国低廉产品的输入和奴隶的输出导致了非洲的去工业化。[144]18世纪的印度已经开始工业化,[145]然而由于印度莫卧儿王朝国家权威的弱化,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入侵的一个世纪里,印度遭遇了去工业化。[146]
印度的工业崩溃和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权确立发生在同一时期……经济的潜在竞争可能被抑制。在世界资源的平衡中,没有一个插曲比这一转变为[英国]控制更有决定性。[147]
殖民垄断体系迫使殖民地人民遭受“没有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渗透”。[148]
殖民地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以金银、消费品和原料等形式流出殖民地,殖民地的历史功能是资助宗主国的原始积累……殖民地的生产方式把宗主国积累过程的压力传导给殖民地,却没有释放出任何相应的生产力的进步。[149]
1857年后英国在印度的直接殖民统治是否导致了印度的进一步去工业化,这是有争论的。[150]但是一个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指出,平均来说,1757~1947年印度的人均收入是停滞的,且在19世纪下半叶可能下降了50%多。[151]一项研究表明在印度的京格尔布德,依附种植者(adimai)的实际收入在1795年比1976年高3倍。[152]英国的公司很少转让技术给印度。[153]同时,在它统治印度的时候,英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347%。[154]
殖民地经历了去发展,殖民地的利润被汇往宗主国用于其工业化,而宗主国在殖民地却支出甚少。在1940年之前,英国在殖民地的支出只有一次超过了其GDP的0.1%,[155]而单从印度汇入英国的收入就是这一开支的8倍。从其他殖民地获得的收入在宗主国的资本形成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1868~193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年榨取了印尼国民收入的7.4%~10.3%,更甚的是在1921~1938年榨取了高达17%的印尼国民收入,其中10.5%汇往了荷兰。从印尼转出的殖民利润达荷兰GDP的5.5%~8.9%。[156]在评估奴隶制对英国工业化的贡献时,芭芭拉·索洛用了美国做比较。她指出,1980年美国国内企业总利润相当于GNP(国民生产总值)的6%,相当于私人国内总投资的40%多,相当于美国国内厂房及设备投资的55%多。[157]因此,从印尼转移出来的相当于荷兰GDP 6%的殖民利润在荷兰的工业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果英国用于殖民地的支出代表了宗主国在殖民地支出的一般情况的话,荷兰殖民利润的转移也远远超过了荷兰在殖民地的开支。
宗主国在殖民地的资本投资通常非常低。1860~1974年,英国在印度的投资平均仅为1%~1.5%,并且绝大多数用于铁路建设。[158]所以,1900~1946年印度每年的GDP增长低于1%。[159]殖民政府在印度税收的约60%用于国防,而被一些人津津乐道的英国对殖民地学校、医院和道路建设上的贡献事实上是用的印度人自己的钱。[160]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仍然坚持殖民地发展主要依靠它们自己的资源。[161]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世界制造业生产的分布发生了巨大改变,并倾向于现在的发达国家(参见表1)。
表1 世界制造业生产的分布[162]
尽管全面测算殖民主义导致的殖民地去工业化的程度并不容易,但历史学家认为去工业化的程度非同小可。殖民者创造了一个民间故事,那就是殖民地与殖民者相遇之初,本来就已经贫困了。事实上,在1770年,仅有10%的世界人口存在“经济落后”的现象;90%的人口处于大致同等的发展水平。[163]第帕塔萨拉蒂发现18世纪的南印度劳工比英国同类劳工的收入还高。[164]古地引用了著名的英国指挥官的观察:
在1757年进入孟加拉旧都穆希达巴德时,克里夫写道:“如同伦敦,这个城市是广阔、人口稠密且富有的,不同的是这座城市有些人拥有比伦敦人多无数倍的财富。”类似的话也被用在阿格拉、拉合尔和很多其他的印度城镇上。[165]
印度的去工业化导致其越来越多地依赖农业,但反过来英国的高额征税又阻碍了印度农村的发展。[166]
通过对前现代及现代早期发展水平[167]的研究和分析,贝罗奇和麦迪逊[168]认为前殖民地区(后来的第三世界)比欧洲的城市化水平要高,欧洲认为自己发明的许多技术和经济组织形式其实来自亚洲和非洲。[169]贝罗奇的结论是,“在‘发达国家’经历现代的经济发展之前,其人均收入水平曾经和后来称为第三世界的人均收入相当”,而所谓的‘现代经济发展’与殖民主义是同时发生的”。[170]有些国家直到19世纪初都和西欧不相上下。
非洲在被殖民前,已经有了金属冶炼、纺织、玻璃制造等,西非更是如此。[171]西非的社会结构也有一些法律和秩序,远远不是无政府状态。[172]桑顿的研究表明在奴隶贸易始发时,西非钢铁水平至少和欧洲相当。殖民者阻碍了非洲的进一步工业化,就连消费品的生产也同样被遏制,[173]并且殖民者着眼于掠夺资源:1910年,采矿占非洲工业的2%,但是在1960年反殖民的最高点时已占到很大比例。[174]今天西方在非洲的投资仍然主要是在采掘业:2013年,采掘业占美国在非洲境外直接投资的60%。[175]
贝罗奇认为殖民主义导致“印度非常严重地去工业化”,[176]冯·阿尔贝蒂尼和沃兹也指出:“由于依附性导致的印度财富流失毫无疑问地发生了。”[177]当英国开始侵入的时候,印度的各地区、王国已经在整合和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178]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印度生产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并且大多数用于出口。[179]印度的本地阶级已经拥有了必需的技能和资本去满足社会在纺织品的需求,[180]但是在1875年英国政府接替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后,英国的纺织品进入印度是免税的,而印度纺织品则被禁止进入英国;并且至1873年,已经有40%~45%的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181]在中国,因为西方商品的涌入较晚,经济的独立甚至保持到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贝罗奇认为中国遭遇的去工业化程度不及印度的一半。[182]
比较世界各个地区人均国民产业化水平是有启发性的,这些地区包括:殖民统治的印度,半殖民地的中国、墨西哥(从1821年开始独立)、巴西(从1822年开始独立,但被葡萄牙王室统治直至1889年),整个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是殖民地人民),从来没有陷入殖民统治的日本,以及整个发达世界。
表2 各国人均工业化对比(英国在1990年=100)[183]
表2 各国人均工业化对比(英国在1990年=100)-续表
表2显示,1750~1830年,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仍然是类似的,但是在殖民主义高度盛行的世纪发生了日益严重的分化,并且殖民化和去工业化之间又有很强烈的关联性。
去工业化仅仅是发展倒退的一方面。印度还支付英国军事占领及驻印度的英国殖民官员的薪酬,还有在英国贷款的利息。[184]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之后,西方列强和日本要求了巨额的赔偿,“即使没有令中国失去经济增长的能力也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增长”。[185]
殖民地的去发展促进了宗主国的繁荣富裕。这样的发展对于殖民精英来说也非常有利可图。[186]现代的殖民地就意味着以牺牲殖民地子民的代价使得殖民宗主获益。这一意涵在非洲最为强烈,因为殖民主义不顾先前非洲各地人民之间已经存在的经济、文化和语言的联系,使得非洲分割为欧洲各宗主国的独家属地。“无情的采掘行动”把各宗主国迅速建立起独家属地及防范竞争对手、保护自己垄断的成本转嫁给了非洲人。[187]殖民时代的人类学文学充斥着对“财产剥夺”、“无产阶级化”和“农村人口减少”的描述,[188]然而殖民者自认为天生优越的民族或“统治的种族”。
殖民主义通常不会身体力行地种它自己的土地,或清洁自己的地方。通常会有一个黑人男子在周围做体力上的家务杂事……体力劳动是弱势群体的徽章,低阶层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这是非洲黑人的负担。[189]
赞比亚殖民地社会是上下分层的,在最上层的是欧洲人,在中间的是亚洲人和有色人种,非洲人则在最底层,往往被雇来从事体力劳动。欧洲人称非洲的矿工为他们的“工具”。[190]在生活水平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例如在印度的英国人的收入是印度人均收入的100倍。[191]
现在殖民地的开拓继续对非洲人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在最近几十年,由发达国家和他们的国际金融机构(IFIs)促成的影响通过新自由主义政策而加剧。随之而来的结构调整方案(SAPs)也在颠覆后殖民的时期取得了成果,并使很多非洲人的命运很悲惨。[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