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干细胞:神奇的生命科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花粉培养 良种生产

在植物育种中,有时会遇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通过有性杂交获得的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杂种植株遗传性不稳定,有些优良性状会丢失。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植物的形状受基因控制,在植物的体细胞中,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假如控制玉米植株高矮的一对等位基因是A和a,其中A是显性基因,就是说当A存在时,长出来的玉米是高植株;a是隐形基因,可导致玉米长成矮植株。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后代中玉米的基因型会有AA、Aa、aa三种,而表现型至少有两种,其中AA、Aa都表现高植株,aa表现矮植株。Aa属于杂合基因型,在后代中高矮性状还会出现分离,必须经过若干代选择纯化,才能形成稳定品种。这给育种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尤其是像果树这样以无性繁殖为主、基因型高度杂合、生长期很长的植物,依靠常规的育种途径,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才能育成一个稳定的新品种。通过花粉育种就可以避免这一缺憾。

什么是花粉呢?花粉是种子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里面的染色体数仅为正常体细胞的二分之一,因而花粉是单倍体,正常体细胞是二倍体。花粉的正常发育途径是产生同样是单倍体的精子,然后通过授粉过程与雌性生殖器官产生的单倍体的卵细胞结合,形成二倍体的种子。花粉也具有全能性,通过培养可长成完整植株,不过单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相比具有许多劣势:它叶子小、植株矮、长势差、生活力弱,一般不能开花结果。自然界里存在单倍体植物,而且比单倍体动物多见。1921年,伯哥纳首次在高等植物曼陀罗中发现了单倍体植物。

尽管单倍体植物在生产上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但可以作为育种过程的一个中间材料。由于单倍体植物基因纯,没有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的屏蔽作用,便于人们从中挑选出具有可用性状的隐性突变体,因而经济效应十分显著。1924年,布雷克斯利提出了在育种中利用单倍体植株,然后加倍获得正常二倍体植物的设想。

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能使细胞里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化学药剂,它就是在育种中常用的秋水仙素。如果对花粉进行人工处理,也就是把它浸泡在0.2~0.4%的秋水仙素溶液里,经过24~48小时处理后,再按常规途径培养,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变成能够开花、结果的正常的二倍体植株。这种二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是纯合的,在以后的繁殖过程中,良种的性状不会丢失,这样可以简化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周期。而且,通过单倍体加倍后的纯合二倍体可表现纯合后的隐性性状,扩大了性状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对作物品种改良的设计和诱变育种的进行。

1974年,尼特斯彻等人首创用挤压法分离花粉进行培养的方法。他们取下成熟的烟草花蕾,在5℃放置48小时后,进行表面消毒,取出花药。让花药在28℃的液体培养基上漂浮光照4天,作为预处理。然后,用器械挤破花药,制成花粉悬液。经过滤、离心、培养,只得到了大约5%的花粉植株。成功率低的原因可能是,花粉中缺乏细胞分裂启动所需的有关物质,譬如至今仍然成分不明的水溶性“花药因子”,致使生长、发育欠佳。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1977年,单兰德等科学家改进了培养策略,用自然散开法收集花粉。他们将花蕾或幼穗在70℃冷处理2周后,让其在适当的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待花药自然开裂散落出花粉后,离心收集花粉,置于含肌醇和谷酰胺的培养基中生长,使花粉发育成植株的效率有所提高。

由于单纯的花粉培养不易成功,有的科学家仍喜欢选用花药作为培养材料。花药培养有时获得的不是单倍体植株。这是因为花药是由花药壁和花粉囊组成的,花药壁细胞是二倍体的,也可以形成愈伤组织发育成植株。

花药培养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获得成功的,迄今仍在农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1964年,两位印度科学家采用毛叶曼陀罗的花药首次培育出了单倍体植株,后证明这些小植株来源于花粉。1982年,利希特尔采用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花粉)培养,诱导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2013年,辣椒通过花粉培养育种成功。2014年,大白菜、花椰菜、亚麻花粉育种成功。通过这项技术,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

花粉及花药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和二倍体植株

部分植物花粉培养

中国自行研制的N6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在水稻和小麦等作物上收到了很好的单倍体诱导效应,不仅国内广泛采用,在国外也受到了好评。在木本植物上,中国已获得了苹果主栽品种的花粉植株,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还培养出了三叶香蕉、黑杨等20多种木本植物的单倍体花粉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