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1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观点荟萃

中国国际话语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上:时间维度上,国家事例与国家话语权错位;内容维度上,中国国际话语权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差异明显;空间维度上,不同国家对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认知各异。为了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首先要提高中国国际话语的认同度;其次要转变国际传播观念,全力参与国际机制建设,强化参与国际制度建立的能力,用中国话语诠释世界问题,加强智库话语体系建设和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是一场历时长久的大战役,应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在国际社会中不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谢耘耕(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会长)


互联网是一个连接全球的国际性网络,充分利用这个网络,并将其发展为国际性的交流网络,对我国的国家形象以及我国与世界人民进行人民外交至关重要。互联网进入中国二十多年,给对外宣传和媒体机构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为人民外交提供了良好契机。当前,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超出其他国家,中国民众对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程度也已超出西方。由于中国新媒体发展速迅速,国民媒介素养不断提高,我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公共外交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郝晓鸣(国际SSCI《亚洲传播学报》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


互联网改写了中国舆论场的版图,也改变了新闻宣传的既定模式,之前由传统媒体主导的、金字塔形的传播格局变成了如今具有扁平化、非线性特点的格局。新媒体环境中,当代中国存在着社会转型、全球化与媒介化三重门的状况,三者叠加产生叠加效应,造成共识难产。缺失共识基础对社会稳定发展是灾难性的,中国社会急需再造共识。意识形态可以将社会个体范畴化,形成稳固的心理定式,进而凝聚族群成员,建构“认同”,形成“共识”,我们应重视社会认同与意识形态彼此间的作用以及对于再造共识的意义。

——张涛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同趋势明显,本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其中,影视传媒是受全球化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美国影视文化的入侵,隐含一种帝国主义的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这类强势文化正借助于经济上的强力向弱势文化施加影响,对本土影视传媒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本土影视作品在外来冲击下处境艰难,往往不能脱离三条出路——选取主旋律的重大题材、获得跨国资本资助或者一味取悦市场和观众。本土文化应努力寻找并坚持自身特色,本土文化绝不会因为外来文化的入侵而失色。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致远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面对学界和业界对电视行业的一片唱衰,首先应研判电视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全球化、媒介融合以及国家需求是中国电视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在电视行业不景气的当下,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在于主体重构,包括生产主体重构、传播主体重构与营销主体重构三个方面。电视的独家优势仍然是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的机会所在,应重视电视所具备的信息来源的权威性、直播的日常化、高端的大制作等优势,顺应新媒体时代需求发展、革新。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


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必须遵循六大原则:第一,要快,报道的全部流程要快速;第二,把人作为报道的重点,做到“事中有人、以人见事”;第三,要还原现场,寻找细节,以事实说话;第四,要迅速核实,回应各种传言,引导舆论向着理性方向发展;第五,要理性探讨原因,揭示真相;第六,要适度展示突发事件救援现场的正能量。

——刘庆生(中央电视台上海记者站站长、著名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