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3辑 总第20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张虎张虎,哲学博士,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是需要认真研读和学习的经典文献。这一章涉及许多重要范畴和命题,其中包括“真正的实证科学”命题、对共产主义的象征性描述命题以及“世界历史”命题。深入理解这三个命题,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费尔巴哈”章 实证科学 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当时的马克思正蛰居布鲁塞尔。这本书的德文名是Die Deutche Ideologie,翻译成英语是The German Ideology,马克思曾说写这本书是为了“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4页。。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指的正是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在这里主要指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后者对马克思产生过重要影响。黑格尔去世后,他的门徒分裂为两派(也有学者把他们划分为三派)。左派即青年黑格尔派观点比较激进,代表人物有大卫·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麦克斯·施蒂纳等人。他们打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禁锢,强调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但他们的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都从意识、观念等出发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也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也可以说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马克思著作中的许多观点都源自该派的理论主张,比如那句常常归于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页。,其实青年黑格尔派很多人早已用过这句话。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一步步成熟,他逐渐与这些人分道扬镳。早在1843年左右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与鲍威尔等人决裂,后来又在1844年末的《神圣家族》和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他们的哲学做了进一步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这一工作的继续。当然批判是一个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言,他和恩格斯还要共同阐明自己的见解。

这本书直到1932年才由苏联全文发表。原作者除马克思、恩格斯外还有一位——莫泽斯·赫斯,他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参与了部分内容的写作。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开始重视对他的研究,因为他的许多观点也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很长,但学界最为关注的是第一卷第一章,英国马克思学学者戴维·麦克莱伦甚至说后面的内容“很没有意思”“冗长而令人生厌”,不过现在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后面的部分。第一卷第一章俗称“费尔巴哈”章,是对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后来也被称为人本学唯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的批判。这一部分非常重要,如果按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13页。,那么“费尔巴哈”章可以称得上是“新世界观的奠基之作”。但是这一部分是未完成稿,并且手稿有散佚。诚如马克思所说,其确实被老鼠的牙齿批判过。因此学界对这一部分的编辑争议很大,迄今出版了许多版本,我们可以看到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版本与第二版、第三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版本就不一样,二者分别按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阿多拉茨基版和80年代的新德文版编译而成。

“费尔巴哈”章的主旨是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立论来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用唯物史观来批判唯心史观。这部分内容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已经相对成熟,里面有对唯物史观的总结概括,除了一些概念范畴的使用尚不规范之外,基本观点几乎都已经得到完整阐述;其二是内容十分丰富,这本书涉及许多重要思想,其中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国家的起源和形式、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共产主义运动的特征等。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考察了许多重要范畴,如分工、所有制、交往关系、城乡分离、世界历史等。当然,在这本书中也存在一些争议性的主张,如消灭阶级、消灭哲学、消灭分工、消灭劳动、消灭家庭等等。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尝试对“费尔巴哈”章中的三个命题做些解读。

一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在这个命题里,德文本上“实证科学”对应着“die positive Wissenschaft”,虽然它的词义与“实证主义”(der Positivismus)相近,但二者有根本性的区别。实证主义完全信赖人的感觉经验,以经验事实为基准建构理论知识,将形而上的、超验的也就是不能为经验所把握的东西排除于知识领域之外。实证主义虽然流派众多,但大致而言都秉持这种观点。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实证科学”与这种立场大相径庭。马克思将哲学的出发点从黑格尔及其门徒的观念、理念、类本质等转移到“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且这些人及其活动可以由经验观察来认识,但这绝不等同于实证主义。马克思是通过这些经验可以观察到的人及其活动来透视人类的实践构成,发现实践活动的矛盾,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类的实践。实证主义是实证给定的事实,而马克思所说的实证科学则是实证人类的历史发展。前者容易陷入保守主义的立场,后者则是诉诸“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理论。

马克思早在《巴黎手稿》中就批判过国民经济学中的那种实证主义立场,例如,他说“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页。。马克思不仅要从这种事实出发,而且要认识私有财产的产生、发展和必然消亡的命运,从而指导人类的现实实践。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认识绝不是要停留于现实经验领域,而是从经验表象出发概括出“抽象的规定”,再让“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页。,这种具体已经不再是经验具体了,它是经验具体的本质,是经验具体的理念,已经具有超验的形式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对这种方法做了很好的概括:“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1页。马克思研究社会的目的就是要从社会现象中把握“材料的生命”,也就是这种“先验的结构”。这不但是马克思的哲学方法,也是一切真正的哲学的方法。哲学就是要求真,而一些东西虽然能清楚地为我们的经验所感知,但并不就是真。真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所感知不到的,需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尤其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哲学方法才能获得。

二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页。

这段话经常被引用,也经常被误解。我们可以联系“费尔巴哈”章中“消灭分工”和“有个性的个人”这两个概念来加以透视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是要消灭旧式分工、自然形成的分工,这种分工使每个人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某一狭隘的领域,它导致了人类劳动的异己性。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这种自然形成的分工却使人的类特性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们不得不终日重复同样的事情,他们在劳动的时候感到的不是自由和快乐,而是厌烦和无聊,这时“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页。。原文提出了一对概念,即“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这种在旧式分工中丧失劳动自主性的人就是“偶然的个人”。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偶然性一般讲来,是指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不在自己本身而在他物而言”〔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01页。。人的存在不是受自主控制,而是由异己的力量统治,他就是“偶然的个人”。而有个性的个人则是指摆脱这种外在力量控制,自主选择自己活动空间,从而全面发展的个人。我们也可以联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两个提升”来理解这一点。根据恩格斯的观点,人脱离动物界,在物种方面成为生物意义上的人类是第一次提升,这次提升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必然性。但要在社会方面成为人,还需要第二次提升,即摆脱由人类自身力量造成但又不为人类所控制的经济必然性。消灭旧式分工,从偶然的个人向有个性的个人转变,也就是实现人类发展的第二次提升,代表着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关于这个命题,再指出一点,即对共产主义的认识问题。许多人看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这种描述,认为太过夸张,就以为马克思的理论太空想了。这里要强调一点,马克思写这段论述本来就不是要描绘共产主义真实的和具体的情形。马克思的著作很多,但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究竟如何的描绘却很少,他只是在象征的意义上表达一种未来的社会状况,这种象征不能随便与现实联系,更不能用它来强求社会现实。英国一位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就指出一种人们常犯的错误,即“误置具体性的错误”,也就是将一种抽象的东西套到具体的东西上,就会产生这种错误。关于这种象征的内容,我们只能通过改造社会现实而逐步靠近,或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

三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

这段话涉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世界历史不是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而是指各民族各地区摆脱封闭状态而互相往来互相依赖的历史。这种世界历史不是一直都有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8页。。世界史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开创的,在它诞生之前只有各个分隔的民族史和国家史。《共产党宣言》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并且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伴随世界史的开创,还有世界文学的出现。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提出,后来《共产党宣言》也指出,“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美国的海明威、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以及中国的莫言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作品的影响范围绝不止于各自的国度和母语,应该都称得上是一种“世界文学”。

那么,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开创世界历史呢?这与资本的本性相关。资本就是要不断攫取剩余价值,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倾向于不断扩大流通和消费的范围,并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只有做到这一点,资本才能获取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这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做出了深刻的揭示。

开创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的伟大功绩。就对个人的影响而言,诚如该章所说,“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4页。,世界历史开发了人类多样化的需求并提供了满足的手段,因此推动了人的解放,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就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而言,世界历史大大促进了落后民族和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并使落后地区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达到更高级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曾经讲过:“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0页。当然,反过来说空间也是人类发展的时间,各民族和地区通过空间范围的广泛交往和紧密联系就可能互相吸取各自优秀的文明成果,少走弯路,从而节省本身发展的代价和时间。当然,世界历史和全球化也有弊端,它也造成了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甚至不断再生产和加重这种不平衡。总之,世界历史和全球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