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理创新推动秩序构建
秩序是人类活动的目标之一,也是保障人类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形成动态有序平衡的社会状态,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把社会的冲突和无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刻洞察国际秩序的新变动、新特点,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以创新理念、创新思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秩序的互动与重塑,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方向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秩序改革与创新,为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开新的实践。
一 两个秩序相互塑造
置身于21世纪的时代潮流中,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崛起,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剧烈变动。国际秩序的深刻变动,不可避免地影响各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及国内秩序的构建。一个是国际秩序,一个是国内秩序,这两大秩序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习近平指出,世界繁荣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化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化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机遇塑造中国,挑战同样塑造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全球化赋予中国改革发展稳定、追赶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前所未有的机会,赋予中国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大国崛起前所未有的机遇,赋予中国社会秩序深度调整,转换动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凝聚力量再出发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全球化使危险、威胁、危机向全球蔓延传递,中国发展面临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国内秩序面临被破坏的威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当代社会国际秩序国内秩序相互关联、相互塑造最显著的特点。
然而,中国的崛起,不只是中国人对自己、对历史、对民族兴亡的使命担当,而且是“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为世界经济多添一些增长点;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13亿人的大国安宁祥和,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中国坚持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利益与沿线国家的利益,与世界上更多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兼济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以自己独特的道路探索、独有的治国样式、独树一帜的文明形态贡献于世界。
二 以新思维构建国际新秩序
放眼世界,全球化所裹挟的几大潮流,物流、人流、金流、信息流、意识流等,把一切国家都联通起来,以至于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1989年起始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前,把经济全球化推向了顶峰。然而,当人们尽享全球化的红利时,次贷危机也悄悄把危机的阴霾扩散到全球。于是,由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带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呼之即出,成为世界各国的现实选择。根据有关资料,20世纪90年代,全球仅有27个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贸易协定),到2015年,WTO数据库中在实施的FTA,已有270多个。也有研究表明,到2014年,全球生效的FTA数量,接近400个,如美国的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以及特朗普刚刚宣布要退出的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欧洲的欧元共同体等等。抱团取暖,形成鱼群,区域化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给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带来红利,同时也割裂了经济的全球化。如果说全球化是海洋,区域化是鱼群,那么每一条鱼,每一个国家,则因其利益所在、安全所系而拥有绝对主权。以网络化为例。网络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整个世界各个国家互联互通,而且速度之快,联系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出物流、金流、人流等全球化所带来的其他流通。网络无国界,但是网络有主权。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利益的诉求,不同国家主权的较量,不同游戏规则的竞争,使这一空间常常硝烟四起。维护网络主权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政府的坚定立场和基本主张。全球、区域、国家(主权),这三个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掣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科技革命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正在使二战以来的国际政治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使西方的民主体制进入深度调整期,使全球化面临再塑造、再调整。三者叠加,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新秩序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因循守旧的国际秩序以及全球治理的某些理念和模式,与事物的未来发展已经相抵触了。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复杂关系,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找到新的利益汇合点,世界期待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在新挑战中抓住新机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维系和平与繁荣的方案,向世界提供了通往明天的路线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全球治理理念。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同志全面阐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即伙伴关系、共同安全、合作共赢、文明交流和可持续发展。2015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016年11月,习近平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视频讲话中进一步提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一个新型的大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提供力量;一个新的全球治理方案走入人们的视野,为构建全新的国际秩序提供智慧;一个新的带有古老中国特点的“和合”思维与“天下”情怀的天下观,走进全球治理的实践,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提供价值引领。和平崛起的中国,正以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身体力行。
三 以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发展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秩序。首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调结构,换动力,转方式,这需要构建什么样的经济秩序,又通过什么方式来建立经济秩序?其次,到2020年,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能够管根本管长远管基础呢?制度,是秩序的保证。再次,在中国,基于我们的国情,建立经济政治社会秩序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是党的领导。我们党正面临“四大危险”“四大挑战”,这个党,不管不治不行,不严管不严治也是不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面对新问题,形成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秩序。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构建经济政治社会秩序再出发的全面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又必须明确重点,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车。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5年,针对经济下行,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创新为首要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经济体制,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改革任务逐次聚焦,逐次落地。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秩序的基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做出部署,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就加强法治建设做出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证,使国家秩序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构建中国社会各项秩序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新的部署,对十八大以来所进行的从严治党、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惩治腐败、严明纪律、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等重大实践创新,全面总结、全面推进,着力于使党的建设走出中国历史上人治的老路,走出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以运动管党的老路,走出传统国家治理中单向管控维稳的老路,也走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实践中执政党建设的种种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聚焦,坚决担当,大刀阔斧,重整山河,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一环扣一环,以钉钉子精神,以创新思维,逐步地、分层次地构建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新秩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现代化进程,向前大大推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新的思维面向新实际,不断创新治国理政方式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并勇于不断以人民新期待新要求,校正自己的战略定位、战略部署、战略方向的高度自觉。创新,不仅是这个时代的潮流,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代伟大实践最突出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