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菲律宾民族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
菲律宾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归属感,而作为一个共同的民族认同,菲律宾民族的概念是在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后期逐渐形成的,并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出现了民族主义。
历史上,菲律宾群岛上散落着诸多部落,也出现过吕宋、苏禄、麻逸、古麻剌朗等封建王国。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菲律宾群岛后,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西班牙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下,菲律宾人民备受剥削和折磨。19世纪后期,西班牙殖民帝国已经走向衰落,为了维护殖民统治,其在菲律宾的殖民政府对当地民众更加残暴。对于这段历史,一位菲律宾学者写道:“殖民地政府(西班牙)包括法院和行政部门无能而又贪污。本地人民则忍受着残暴的西班牙当局的压制和镇压。他们没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信教自由;他们也不能免于恐怖和穷困。殖民地的任何爱国人士凡敢于维护人民事业的,就立刻被杀掉,因为凡是反对政府官吏的神圣意旨或反复无常的人,死亡、流放或囚禁就是他们的命运。”不过,正是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压迫、勒索、虐待和种族歧视,不断激起菲律宾人民的愤怒,使其超越部落的隔阂,而把自己团结成为一个民族。1872年1月20日晚,菲律宾甲米地兵工厂的士兵和工人为了反对取消他们长期拥有的权利(免纳贡税和免服强迫劳役等)展开了一次武装起义,西班牙当局借机陷害“俗化运动”的领袖。1872年2月,菲律宾三位俗化运动的领袖——戈麦斯、布尔戈斯和萨莫拉教士以煽乱与叛国的罪名被西班牙殖民当局处以绞刑,一批仁人志士也被捕入狱。该事件引起了菲律宾民众的极大愤慨,他们认为,这几位教士并没有罪。这起在菲律宾历史上被称为“戈—布—萨殉难”的事件种下了菲律宾民族主义的种子,“在反对西班牙的穷凶极恶的怒吼声中,以及在他们极端悲痛之中,菲律宾人忘掉了往昔的地区分歧和种族成见,加强团结,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团结的民族,为着共同的目的而斗争”。
“戈—布—萨殉难”后,菲律宾民族主义运动开始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菲律宾知识分子发挥了先头作用,特别是那些在殖民宗主国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承担了主要的思想动员工作,在菲律宾历史上被称为“宣传运动”。这次运动旨在实现的目标如下:一是在法律面前,西班牙人与菲律宾人一律平等;二是吸收菲律宾为西班牙的一个正式省份;三是恢复菲律宾在西班牙议会的代表权;四是菲化或俗化菲律宾的教区;五是赋予菲律宾人以个人自由,例如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以及请求申冤的自由。从这五点诉求来看,被平等对待和个人自由成为菲律宾民族主义的主要诉求,而所谓的民族独立却丝毫未被提及。这就奠定了菲律宾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在未来的历史中一直引领菲律宾民族主义的发展,而独立的诉求也只是在这两项目标未能实现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进入20世纪以后,菲律宾转而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这一段时间以来,菲律宾的民族主义发展大体经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但仍然以寻求地位的平等与个体的自由为主。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30年代。与西班牙殖民统治不同,美国对菲律宾基督徒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扩大菲律宾人的自治权并培养其自治的能力,如允许两个菲律宾委员常驻美国国会、任命菲律宾人担任政府的高级职务、允许菲律宾人占据议会等。尽管这些做法并没有改变美菲之间实质性的不平等,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菲律宾人民要求平等的诉求。这一阶段,菲律宾精英基本接受了美国的殖民统治,并通过菲律宾议会出台了《西文簿记法案》、《内海航行菲化案》、《公共菜市菲化案》和《零售商菲化案》等一系列提高菲律宾人经济地位的法案。虽然这些方案在当地华侨华人的抗争中鲜有真正实施的,但仍可视为菲律宾建立民族自信心的一种尝试。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在世界反殖民主义浪潮下走上了国家独立的道路,但是,美国仍然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牢牢控制菲律宾的经济命脉,并拥有干涉菲律宾的种种特权。例如,经济上,美菲签订了《美菲总关系条约》和《美菲关于菲律宾独立后过渡时期中的贸易和有关事项的决定》,要求双方执行美国众议院菲律宾商务委员会主席贝尔提出的《菲律宾贸易法案》,即美菲必须保持所谓“自由贸易”制度,优惠贸易权将延长28年,其实质是使美国能够继续控制菲律宾的对外贸易,并使菲律宾的关税徒有其名,继续充当美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军事上,美菲则签订了《美菲军事基地协定》和《美国对菲律宾军事援助协定》等,不仅使美国能够在菲律宾保留和占据全部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基地,而且使这些基地成为美国在菲律宾的“国中之国”,成为驻菲美军违法乱纪、走私偷税、奸淫掠夺的中心和庇护所。实现国家独立的菲律宾民众对美菲在经济、军事上的不平等越发不满,要求美菲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菲律宾政府也逐渐顺应民意,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1958年,菲律宾加西亚总统(Carlos P. Garcia)提出了“菲人优先”政策(Filipino First Policy),强调菲律宾公民在菲律宾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政治运作中的主导作用。随后的马卡帕加尔总统也采取一系列淡化美国影响的措施,如单方面废除《美菲总关系条约》,提出“回归亚洲”的口号。1962年,马卡帕加尔总统还将菲律宾独立纪念日从与美国独立日的同一天(7月4日)改为6月12日。后来马科斯总统(Ferdinand Marcos)更是在经济实力提升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措施取消美国特权。自1974年7月,菲律宾宣布美菲之间不平等的条约《劳雷尔—兰利协定》失效,取消美国人在菲律宾享有与菲律宾人同等权利的特权。1976年开始,菲律宾要求就美国使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问题进行谈判,但最后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反而在政治上被美国所抛弃。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在“人民力量”运动之后,菲律宾社会凝聚力空前高涨,民族主义的情绪和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表达。在打倒马科斯独裁统治之后,菲律宾人民再次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在菲律宾土地上作威作福的美国特权,尤其是美军在菲律宾的暴行。据资料显示,美国海军在1981年至1988年进驻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期间,曾发生了3000多次美军士兵性侵妇女的事件,但没有一名被告被定罪。美国在菲律宾拥有的特权再次刺痛了菲律宾人民渴望平等与自由的民族主义创伤。在此背景下,菲律宾民众借国内“人民力量”运动带来的余威,在1991年1月的参议院投票中,一举废除了《菲美军事基地协议》,迫使美军全部从在菲基地撤出,结束了美国在菲律宾长达93年的驻军。进入21世纪以来,菲律宾的民族主义集会要么反对美菲联合军演,要么抗议美国大兵又在菲律宾犯下暴行而得不到惩罚。最近影响较大的一次民族主义集会是2009年菲律宾民众抗议菲律宾高等法院“无罪释放”因强奸罪被判终身监禁的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2005年11月,24岁的美军士兵史密斯被控在菲律宾参加菲美联合军事演习期间强奸菲律宾女子尼科尔。尼科尔称史密斯在一辆货车内强奸她,在场的其他美军则鼓噪怂恿。此事曾激起菲律宾民众强烈抗议。2006年12月,大马尼拉区地方法院裁定史密斯强奸罪成立,判处无期徒刑或入狱40年,并赔偿10万比索。但在美国的压力下,菲律宾高等法院在2009年做出了“无罪释放”的判决。
通过以上对菲律宾民族主义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菲律宾民族主义是在反抗殖民主义统治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其主要内容是追求自由与平等,尤其是被平等对待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菲律宾人“自尊心强”、“爱面子”的民族性格。历史上,在菲律宾人要求平等的呼声得到一定回应和满足的情况下,菲律宾精英的反抗意志就会得到部分缓解。否则,菲律宾的民族主义运动便会越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