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研究试图在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利用实证计量方法,以家庭劳动力最优配置决策与家庭资金最优配置决策为核心,探讨农民工迁移与回流的动态决策及其影响效应,重点对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决定、农民工城市消费与家乡住房投资行为、汇款与农民工回流、迁移与农户发展、回流职业选择与创业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构建农民工城乡迁移政策的联动机制,为统筹农村劳动力城乡配置和劳务输出地与劳务输入地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主要以家庭劳动力配置决策和家庭资金配置决策为核心,按照“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政策设计”的思路,首先基于农民工就业新特征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新迁移经济学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梳理,继而利用调查数据在6个方面展开实证研究,分别为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决定机制、农民工工资收入决定与城市消费行为研究、农民工汇款行为研究、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行为研究、农村劳动力外出与农户发展、回流农民工职业选择与创业行为研究,最后进行农民工城乡迁移政策的联动机制设计(见图1-5)。
图1-5 研究内容
第一步,提出问题。基于农民工就业新特征提出研究问题:新形势下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如何配置?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工外出模式的选择?哪些因素影响了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农民工在外消费、汇款与返乡住房投资情况如何?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资金的配置数量?农民工外出及不同的外出模式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农民工外出是否降低农业效率?迁移模式(循环流动、常年在外)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及农户支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回流对农民工创业行为是否有积极影响?
第二步,理论分析。分别从劳动力迁移理论争论与发展、劳动力迁移决定与影响、研究拓展方向这三个层面对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适用性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拓展方向。
第三步,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包含两个大部分:迁移模式的决定与迁移的影响效应。第一部分为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分析,这是实证分析的起点和基础,主要分析家庭劳动力配置决策,在假定农民工外出就业依次经历外出、回流与再迁移三个次序决策的基础上,采用极大模拟似然-两步序列选择Probit模型来纠正选择性偏差并进行估计,探讨农民工迁移模式(留守vs外出、留城vs回流、再迁移vs留乡发展)动态选择概率以及影响迁移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第二部分为迁移的影响效应,包括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外出收入(资金)配置,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民工城市工资收入决定与消费行为研究。分别利用《广东企业用工调查数据》《深圳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来探讨人力资本、搜寻渠道、跳槽等对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继而利用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庭城市消费行为及其与城镇住户的差异。二是农民工汇款行为研究。主要利用调查数据,考察影响农民工汇款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回流意愿(是否有返乡打算)对汇款的影响。研究利用两套互补数据,2005年《广东企业用工调查数据》和《深圳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重点考察居留时间、生活成本等对汇款的影响。2008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城市进行的“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调查着重探讨了夫妻共同外出、子女教育等家庭因素对汇款决定的影响。三是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行为研究。课题组利用2012年1月在广东21个地市进行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的持续期(即农民工首次外出后多久进行住房投资)、住房投资对农民工汇款行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的成因。第二个方向为劳动力迁移对农户发展的影响,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农民工外出与农户发展。主要在新迁移经济框架下,利用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的农户问卷,重点考察外出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及支出结构(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农民工迁移的异质性问题,探讨了不同迁移模式(常年在外、循环流动及省内流动与跨省流动)对农户生产活动与支出结构的影响差异。二是农民工回流职业选择与创业行为研究。主要利用个案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回流原因、农民工职业选择及创业行为进行分析。
第四步,政策设计。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推动农村迁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等角度,设计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民工城乡迁移政策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