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为标志,以意识形态对抗为显著特征的冷战时代结束了。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一大批前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俄罗斯走上了各具特色的国家转型道路,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上从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同时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历史潮流之下,“意识形态”一词似乎成了国际政治领域中被尽量回避、隐而不宣的政治术语。

俄罗斯激进改革使苏联时代的思想体系彻底崩溃,意识形态领域从苏联“斯大林模式”僵化控制的极端,走向完全放任自流的另一个极端。俄罗斯1993年宪法明确规定:“俄罗斯联邦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任何思想体系都不能被确立为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意识形态。”俄罗斯联邦宪法,http://www.poccuu.org/xianfa0.htm, 2015-04-17。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极权制度的标志被否定。然而激进改革并没有使俄罗斯融入向往已久的西方世界,而是一步步陷入持续多年的社会灾难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更使俄罗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受重创,整个社会迷失了方向,国家经历着深刻的国家认同和基本价值观危机,处于崩溃的边缘。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认识到了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严重性,于1996年7月提出了制定国家思想即“俄罗斯民族思想”的政治任务。但动荡的政局和199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没有为叶利钦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宽松的现实条件,党派林立、政治思想混乱无序也使制定能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俄罗斯思想的政治任务更加艰难,叶利钦数年的努力并未取得实际成效。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以复兴俄罗斯为根本目标,努力探索符合俄罗斯现实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此进程中,普京逐步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主权民主”和“俄罗斯保守主义”等概念和思想,事实上启动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并在维护俄罗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恢复强国形象和大国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转型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我们进一步梳理和总结苏联意识形态崩溃的根本原因和经验教训,更深刻地认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对俄罗斯转型的重要意义。梳理转型期俄罗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脉络,把握其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涵,总结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一般规律,也能为各转型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学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情况

1.对俄罗斯政治文化的相关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俄罗斯转型期政治思潮的概述性研究。黄军甫对俄罗斯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三种政治思潮兴衰更替及对立互动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论述了造成三种思潮兴衰的传统因素、国际背景及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并对三种思潮的前景及其影响下俄罗斯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预判。黄军甫:《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俄罗斯政治思潮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王立新论述了转轨以来俄罗斯政治文化演变和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及其与经济政治转轨的关系,指出这种冲突既是俄历史上文化冲突的延续,又是俄经济政治转轨的结果。王立新:《转轨以来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发展》, 《学海》2001年第3期。他还分析了1991年俄罗斯社会转型以来,俄罗斯社会思潮经历的从右翼自由主义到左翼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再到中间主义的演变和矛盾冲突。王立新:《转轨以来俄罗斯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应对策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二是关于俄罗斯转型期凸显的民族主义、欧亚主义、大国思想等的相关研究。李志忠李志忠:《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和刘长江刘长江:《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唯实》2008年第1期。分别对反全球化,即反体系运动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进行了研究,认为俄罗斯民族主义关注俄罗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地位,强调俄罗斯独特的发展道路,对俄罗斯人的政治认同和内外政策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解蕾分析了俄罗斯欧亚主义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起点,阐述了当代欧亚主义兼容百家的本质内涵。解蕾:《试析俄罗斯欧亚主义的兼容性特征》, 《今日东欧中亚》1999年第5期。李渤从俄罗斯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东正教超民族主义的“救世”意识和“第三罗马”观念等方面分析了俄罗斯大国思想的渊源。李渤:《俄罗斯人大国思想渊源初论》,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5期。

三是对俄罗斯宗教历史传统的相关研究。刘玉英刘玉英:《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与影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和苗贞、丁晓正苗贞、丁晓正:《穿越历史时空的意识形态资源——俄罗斯东正教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科学大众》2007年第6期。分别研究了俄罗斯东正教与政府政治权力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方面俄罗斯东正教作为政治权力的意识形态资源,可以为权力起到提供合理性、权威性、合法性支持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俄罗斯各种政治权力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对东正教采取了依赖、保护、支持或打击等不同政策。刘莹指出,东正教和专制制度思想成为俄罗斯民族对内自我确认、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认同标准和政治文化指向。刘莹:《俄罗斯民族认同中的政治文化指向》, 《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3期。郭小丽分析了弥赛亚意识的当代影响:在宗教层面认为只有俄罗斯能够拯救濒危的世界;在精神层面表现为俄罗斯的欧亚主义;在政治层面表现为要“成为强大国家”。俄式弥赛亚意识既使俄罗斯民族始终具有全球化倾向,又使俄罗斯人反复强调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独一无二性,从而始终与全球化保持一定距离。对俄罗斯政治文化的研究是进行俄罗斯转型期意识形态研究的前提。郭小丽:《俄罗斯的弥赛亚意识》,人民出版社,2009。

学者们的这些研究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宝贵的基础性资料。但对于如何适应俄罗斯社会思潮多元化趋势、构建多样政治文化的融合机制,如何培育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全民族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何用新方式掌控社会思潮等问题,学者们并没有给出答案。

2.对俄罗斯意识形态的相关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也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构建过程的研究。关贵海对俄罗斯转型以来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革命时期、未成功的转折时期、国家思想的探索时期进行了分析,并对下一时期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社会共识基础、构造主轴、主要成分进行了总结。关贵海:《论俄罗斯转型期的意识形态》, 《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2期。王丹认为1991年以来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并实现了历史意识认知类型的转变,俄罗斯开始强调国家意识形态中应该包括对国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识,把完整的历史记忆作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王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历史意识的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4年9月2日。王春英发表于2009年和2010年的三篇文章王春英:《转型期间俄罗斯意识形态构建的路径及启示》,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王春英:《转型期间的俄罗斯意识形态建构之状况》, 《学术交流》2010年第1期。 王春英:《建构中的俄罗斯新意识形态》,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5期。分别对俄罗斯转型期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生成的发展历程、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论述。因为俄罗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是个发展的过程,目前依然处在进行时,所以学者们对俄罗斯意识形态构建过程的研究受制于时间和资料,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局限性,表现为对不同阶段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主题提炼不够,对各阶段之间的递进关系关注不多,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构建过程的整体把握不够等。

二是关于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内容的研究。随着俄罗斯改革的进展和普京政治思想的发展,“俄罗斯新思想”“主权民主”“俄罗斯保守主义”陆续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围绕“俄罗斯新思想”,白晓红对普京的“俄罗斯思想”形成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进行了追溯,认为该思想以“强有力的国家”观念为中心,带有集权主义色彩,符合俄罗斯现实,是未来俄罗斯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白晓红:《普京的“俄罗斯思想”》, 《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周尚文认为“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苏联和俄罗斯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重塑“俄罗斯思想”是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并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周尚文:《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汪宁对俄罗斯思想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把普京提出的“俄罗斯新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归纳为“俄罗斯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俄罗斯要往哪里去”“该怎么办”三个方面,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战略四个方面对普京执政三年的业绩进行了分析研究。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集。围绕“主权民主”,顾志红认为“主权民主”思想不仅是对俄罗斯现行政治制度性质的解释,也体现了俄罗斯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是构成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内核的政治理论。顾志红:《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露出端倪》,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7年9月4日。刘莹认为普京“国家主义”的执政理念表现为对内实行“可控民主”、对外主张“主权民主”,前者强调国家政权在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建设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后者强调俄罗斯国家在国际上独立、自主的整体形象。刘莹:《普京的国家理念与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重建》, 《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4期。郑羽在其主编的三卷本《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2000~2008)》中对普京“主权民主”主流价值观确立的发展进程做了较充分的描述。郑羽、蒋明君总主编《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2000~2008)》,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围绕“俄罗斯保守主义”,李兴耕论述了统一俄罗斯党的意识形态演变过程、俄保守主义的含义和各界评价,并对统一俄罗斯党十一大首次确定党的意识形态是俄罗斯保守主义进行了初步评析。李兴耕:《统一俄罗斯党的意识形态——“俄罗斯保守主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他还在《俄罗斯四大议会政党的意识形态比较研究》一文中描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党意识形态嬗变的基本轨迹,对统一俄罗斯党主张俄罗斯保守主义、俄共坚持共产主义、公正俄罗斯党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俄罗斯自由民主党鼓吹民族主义等不同政党意识形态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李兴耕:《俄罗斯四大议会政党的意识形态比较研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庞大鹏的专著《观念与制度——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家治理(1991~2010)》全面回顾了由于观念演变而引起的制度变迁和战略选择推动的俄罗斯国家治理进程,其中不少内容涉及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庞大鹏:《观念与制度——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家治理(1991—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焦建辉探讨了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形成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认为俄国家意识形态带有专制色彩,这是源于对所谓“公意”和“传统”的尊重与服从。焦建辉:《普京时代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分析》,华东理工大学2009硕士学位论文集。学者们对俄罗斯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和零散性特征,缺乏对俄罗斯意识形态理论框架的系统梳理和研究,相关概念间逻辑发展关系不明确,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不足。

三是关于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安启念、姚颖安启念、姚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道德混乱与道德真空》, 《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2期。、武卉昕、徐宁武卉昕、徐宁:《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的复归》, 《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第2期。、于晓霞于晓霞:《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中小学德育改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付轶男付轶男:《国家政策的回归——新世纪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走向》, 《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等学者分析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民道德水平极速下滑的原因,东正教、俄罗斯思想、民族主义等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政府所做的努力。徐海燕徐海燕:《普京时代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姜晓燕姜晓燕:《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村社意识》, 《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葛立娟、袁晓东葛立娟、袁晓东:《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14期。、韩莉1韩莉:《解体后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重构及其特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等学者的一系列文章从俄罗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具体举措、表现特点、面临挑战等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讨。高雨阳高雨阳:《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 《科教文汇》2008年第10期。、王春英王春英:《近期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向及启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耿密耿密:《近十年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第36期。、迟凤云、张鸿燕迟凤云、张鸿燕:《当代俄罗斯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等学者的文章揭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俄罗斯摆脱社会道德下滑和价值观混乱危机、弘扬俄罗斯历史传统的现实需求,俄罗斯通过重塑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基础、制定《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等系列方针政策和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重要地位等措施,改进和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期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特点表现在:充分考虑俄罗斯多民族组成因素、重视革命历史及传统教育、注重爱国教育与军事体育训练相结合、提倡人文精神和维护民族文化、在教育中广泛使用国家象征等,内容上更加科学和完整,形式和方法上更为多样。面临的挑战是多元办学体制使国家纲要难以落实,社会大环境中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不利因素长期存在等。我国学者们对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带有鲜明的中国思维方式,在恢复苏联传统方面着墨较多,对新旧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差异研究不足;对政策、做法、现象等表象性内容陈述较多,对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工作体系缺乏研究;从意识形态掌控的角度看,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方式研究比较匮乏。

(二)国外学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现状

1.俄罗斯学者的相关研究

俄罗斯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B.普利亚耶夫和人文科学研究院通讯院士H.舍利亚平在2001年发表的《当代俄罗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形成的趋势》一文中指出,不存在所谓的“非意识形态化”,俄罗斯社会各阶层分化严重,不同思想观念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两位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国内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当代俄罗斯主要政党和社会政治运动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做了系统分析,认为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中传统俄罗斯思想中的国家观念、东正教、精神的独特性和社会主义的思想等历史价值观起着关键性作用;最有前途的意识形态和俄罗斯思想的最主要成分是“欧亚主义”。范建中:《俄罗斯各派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主张》, 《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6期。弗·多博林科夫认为,在全球化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派居统治地位的时代,俄罗斯要摆脱危机、获得复兴,必须借助保守的意识形态。保守主义政策和意识形态的最基本轮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精神和道德的复兴、强大的国家、多种经济结构中强大的国有成分、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社会组织(人民权利和民生福利)、解决人口危机的出路、作为统一国家的俄罗斯、俄国多民族人民与俄罗斯族人民一起作为俄国人民的有机整体、坚决地与犯罪现象和腐败做斗争、对移民的限制、将俄罗斯作为抵抗全球自由主义的中心之一。〔俄〕弗·多博林科夫:《全球化条件下的俄罗斯意识形态》,徐海燕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2期。罗伊·麦德维杰夫在2013年接受中国学者采访时认为,是普京挽救了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作为有限度的民主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他认为俄罗斯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国家需要重新制定包括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各方面内容的长远规划;普京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发展经济、制定人口政策、强军和构建强大政府等多方面;为国家和民族构建新的思想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迫切任务;外交政策的目标是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重获国际社会的尊重。弗·尼·舍甫琴科探讨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发展道路问题,他认为俄罗斯应该选择独立性的社会主义道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中包含的自由、正义和集体主义等思想深深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之中,西欧社会实际上也在缓慢地、渐进地向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方向发展。〔俄〕弗·尼·舍甫琴科:《现代化之路还是民族之路——关于俄罗斯发展道路的争论》,陈红编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俄罗斯国家宪法规定不得确立官方的意识形态,在政治思想多元化的指导下,学者们对国家发展道路、国家意识形态的定位和认识存在明显分歧。

2.其他国家学者的相关研究

詹姆斯·比灵顿(James H.Billionton)在《俄罗斯寻找自己》一书中精辟独到地论述了俄罗斯人努力追寻自己民族身份的漫长进程:第一阶段是19世纪前俄罗斯对自己民族身份的探寻;第二阶段是20世纪苏联运用意识形态工具实现了俄罗斯民族意识和国家身份的强化;第三阶段是后苏联时代俄罗斯重新确立其民族国家身份。〔美〕詹姆斯·比灵顿:《俄罗斯寻找自己》,杨恕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他认为贤明的领袖、精神的复苏与和谐的文化将凝聚俄罗斯人民,并决定俄罗斯的未来走向。他建议俄罗斯在复兴东正教等本国宗教和道德传统的同时实现与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结合。美国著名斯拉夫语言学家汤普逊在自己的著作中分析了俄罗斯社会和文化中的“圣愚现象”,通过对俄国各宗教样态和社会行为模式的分析,揭示了俄罗斯民族的人格类型和政治心态,诠释了俄罗斯现代知识分子和俄国文学的本质特征。〔美〕汤普逊:《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杨德友译,三联书店,1998。他认为,“圣愚现象”在俄罗斯一直被视作民间中下层文化中的潜流文化,属于东正教的亚群体,但事实上,其对俄罗斯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是俄罗斯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斯蒂芬·卡特的专著《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昨天、今天与明天》(1990)和杰弗里·霍斯金等人选编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过去与现在》(1998)一书都选择了从帝国利益的角度去追溯俄罗斯民族主义历史,论述了沙俄、苏联和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表现,分析了俄罗斯民族主义对西方国家利益的挑战。转引自杨育才《国外俄罗斯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3期。阿斯特里德·图密尔斯的《1856年以来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的制定》(2000)从意识形态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了1856年以来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发展情况。同上。杰克·斯奈德的《民族主义与后苏联国家的危机》(1993)专门研究了后苏联地区各国的民族矛盾和民族主义情绪导致的族裔冲突,并把这一民族危机放在国际安全视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上。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狭隘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影响了对苏联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和认同,是造成苏联人民历史性共同体夭折的隐秘杀手。〔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英国学者叶莲娜·切班科娃分析了保守主义思想观念在俄罗斯政治话语和中央政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否定了西方式国家现代化理念和制度已在俄罗斯牢固确立的论断。〔英〕叶莲娜·切班科娃:《俄罗斯的基本保守主义:探寻现代性》,谢礼圣编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她强调保守主义文化和观念在俄罗斯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认为俄罗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政治经济计划相对立,抵制了西方式全球化和现代化在俄罗斯的实施,强化了俄罗斯的欧亚文明特征。俄罗斯民族主义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西方学者或从文化角度切入,使俄罗斯意识形态成为超越现实基础的纯精神领域活动,或从本国利益和国际关系角度切入,研究外交应对之策,依然带有意识形态对抗色彩,未能体现全面性和客观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在诸如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社会思潮演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转型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而直接以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为选题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全面系统,缺乏对俄罗斯意识形态生成、发展、演变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未能反映俄罗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研究多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就主义谈主义、就思潮谈思潮。况且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构建尚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变化过程中,目前跟踪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多,已有的成果多停留在“梅普组合”时期。

三 本书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书拟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转型为背景,开展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点明了全书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也介绍了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第一章概述了意识形态基本理论。重点阐述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流变、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功能、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界定了本书研究的俄罗斯意识形态的边界。第二章介绍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背景。重点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落、苏联时期意识形态的兴衰、西方政治思潮的渗透和俄罗斯转型以来的社会变化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三章分析了转型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迷茫与探索、普京执政后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各派斗争,对普京重塑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四个阶段进行了梳理。第四章阐述了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重点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对其实质和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五章围绕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国家控制而展开。对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理论、现实和行为逻辑进行了阐述,总结和探讨了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控制的具体途径。第六章探讨了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转型的能动反作用。分别就俄罗斯意识形态对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外交政策的影响做了分析。第七章探讨了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对来自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结构矛盾进行了论述,对来自国10际国内政治形势和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结束语总结了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合理预测。本书的重点在第四章和第五章。

本书在具体分析和研究过程中,遇到三个方面的难点。其一,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和含混性。一方面,作为国家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意识形态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俄罗斯宪法规定不允许确立国家和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意识形态。因此俄罗斯并没有明确的官方意识形态工作机构和组织体系,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思想体系、系列专著等可供研究。笔者只能从领导人讲话、政党文件、媒体评论、社会调查、教育及传媒等相关领域法规政策中获取间接材料,并开展研究工作。其二,国内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对俄罗斯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转型、外交政策、对苏联历史的重新评价等方面,以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为题的研究相对零散,可以借鉴的资料不多。其三,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研究需要以俄语语言能力为支撑来完成大量第一手俄文资料的阅读,而目前,笔者则需要借助译文和精通俄语的师长和朋友们在语言方面的帮助。

本书在理论上有一些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选题的创新,在目前的俄罗斯研究中,以意识形态为主题的研究不多,系统地研究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成果更少;二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国家转型的视角切入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结构、文化渊源等之间的多元辩证关系;三是系统梳理了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对俄罗斯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内在逻辑、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使隐蔽而含混的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变得相对清晰可见;四是对俄罗斯意识形态国家控制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行为逻辑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揭示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实现路径。

四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基本思维方法

笔者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在研究过程中:一是始终11坚持把现实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作为研究的历史起点,把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作为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社会意识形式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依据;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学说,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重塑的内在逻辑;三是始终坚持阶级分析法,对俄罗斯纷繁复杂的政治思潮进行阶级分析,明确其理论所代表的是阶级、阶层的价值取向和根本利益。

2.具体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在广泛收集相关经典文献、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逻辑分析,梳理基本思路,形成原创性观点。

②跨学科研究法。通过学习和借鉴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提升论文的理论性和前沿性。

③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传统的比较、对当前不同社会思潮和不同政党主张的比较、对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性比较来分析、揭示特定历史时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

④系统研究法。意识形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转型时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是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层面、制度层面和政策实施层面多维互动、系统重构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相互影响和辩证发展的过程。只有坚持系统研究法,才能把转型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