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价值
探讨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学术界聚焦的前沿性热点课题,同时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石油直接投资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另外,拉美是深受美国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的地区,探讨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问题,美国因素不可回避。
一 研究背景
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C)于2014年6月1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1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发布的《BP世界能源数据统计年鉴》显示,中美石油消费需求总和占全球的70%,中国和美国石油需求日增加量分别为39万桶和40万桶。尽管这是自1999年以来中国能源需求总量首次退居全球第二,但中国仍然无法摆脱世界石油格局中利益攸关者的身份。中亚与俄罗斯、非洲以及中东地区是中国对外石油合作的三大战略区,而中亚和中东地区局势变化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巨大风险。自从2009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以来,其在中国周边实施了包抄战术,以此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围堵,例如,在澳大利亚驻军、拉拢缅甸以及介入南海问题等。尽管中亚多数国家都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但其中某些国家仍会以反恐为由而允许美国驻扎军队,而且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比较暧昧,因此,中国有陷入腹背受敌境地的风险,尤其是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频频发生海洋主权争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程度增加,这使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展跨国石油合作面临不利局面。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是中国能源合作的主要区域,包括油气贸易、上游合作、工程承包和共建炼油厂等,在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约占60%。自“9·11”事件爆发以后,美国采取多种手段加紧控制中东地区局势,甚至发动局部战争,不仅没有改变该地区的政治生态,反而导致政局混乱、暴力冲突以惊人速度向整个中东及北非地区蔓延,使国际石油市场高位剧烈振荡,牵动着许多国家的重大石油利益。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不断恶化,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引发一系列动荡不安的连锁反应,使许多国家对中东及北非地区的石油直接投资被卷入战争旋涡。当时,中石油(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poration,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石化(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伊拉克拥有的石油资产分别为3000万吨和700万吨,由于中国石油企业承包的伊拉克的许多石油工程项目受到战火严重威胁不得不停工,工作人员撤离伊拉克回国,遗留在当地的设备被盗窃或被抢劫,可谓损失惨重。
伊朗是中国石油进口第三大来源地,中国近年来石油进口总额的11%和石油总供给的5%来自伊朗,美国制裁伊朗直接殃及中国石油利益。“美国在2010年7月1日制定《全面制裁伊朗、问责和撤资法案》,规定向伊朗出售成品油或原油加工设备(包括资金投入、输送能源技术与设备等)超过100万美元的公司将受到美国制裁,目的是准备对取代欧盟进入伊朗市场的中国企业采取行动。”自从2012年美国要求中国支持制裁伊朗遭到拒绝后,美国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制裁中国石油企业及在伊朗其他行业的中国企业,可谓不择手段。目前,中东地区时局走势仍然堪忧,仍然牵制着国际石油价格、世界经济及其安全的敏感神经,同时也使中国在中东的石油直接投资及合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开始进军拉美地区是基于现实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拉美地区属于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能源市场,该地区时局相对稳定,这对于多元化布局的中国石油战略意义重大,但拉美地区素有美国“后院”之称,而微妙变化的中美关系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再加之拉美地区已成为国际石油巨头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oration)和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法国道达尔集团(Total S. A.)等激烈博弈的战场,中国石油企业要在拉美地区获得一席之地并非是轻而易举之事。在将石油视为战略资源的时代,依赖石油经济支撑国家运转的拉美产油国,普遍根据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发展目标来选择石油资源开发之路。中国与拉美地处地球东西两端,生存与发展方式存在多种差别,中国石油企业纷纷抢滩拉美石油市场,必然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同欧美国家相比较,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属于后来者,既要应对由于“水土不服”产生的种种难题,还要面对来自美国因素的直接或间接挤压,显然,中国石油企业增强自身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本书应用当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性理论成果——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以及拉美石油资源的“区位优势”,并探讨这三种竞争优势合成的规律性,期望对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二 研究意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被誉为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中最富有一般性、综合性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紧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和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变化特点,创立了具有高度兼容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理论体系。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目前,在国内外有关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石油的学术成果中,零散论述的多,系统研究的少;宏观阐述的多,微观分析的少。这说明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成熟认识。在国内学术界,有关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学术成果尚存缺陷,有的观点趋于雷同,有的思路过于狭窄,有的仅限于理论分析概括。本书力图避免这些缺陷或不足,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整合研究角度,坚持理论的严谨性,运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一般性规律,对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相关研究元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与梳理,构建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体系理论模型,期待对于拓宽其理论研究视野,深化其理论研究层次,增强其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有所裨益。
尽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早已形成研究浪潮,在发展中国家学术界也拥有众多追随者,但是,对于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而言,在历史悠久的科学丛林中还尚属年轻科学,正处于不断丰富发展逐步成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仅依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深入探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的复杂性是困难的,甚至是难以做到的,这项研究涉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石油资源、中拉关系、中美关系等纵横交错的问题,离不开其他学科理论的辅助研究作用。本书结合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实际需要,在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主要研究脉络的前提下,引入不均衡理论、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作为补充性研究线索,有助于弥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研究的不足,有益于扩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内涵及其外延,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二)现实价值
1993年,在国内外媒体的热点报道中,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是中国开始步入石油净进口国行列,在这背后更为沉重的现实是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有增无减。2013年10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全世界跨过了一个历史性里程碑: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英国《金融时报》还引用了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发表的评论,称在占据全球国际石油贸易市场首位几十年之后,美国让出了这一位置。这将对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安全产生深远影响。可预测的影响因素是,随着中国民众的生活标准逐渐向欧洲、美国以及那些更富裕的亚洲邻国靠拢,这个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将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中国石油进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石油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直接投资石油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本书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体系结构,祈望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拉美石油直接投资竞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实践依据。
近年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poration,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作为中国对外石油直接投资的实施主体,在拉美投资经营中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跨国管理经验不足,跨国管理机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再加上拉美国家政治风险大、经济起伏不定、文化观念复杂,在对拉美石油直接投资过程中,屡次遭遇坎坷和曲折。本书借助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其相关辅助理论,并结合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跨国石油公司在拉美的实践经验,透视强化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内在机理与外在条件,以及获取拉美石油“区位优势”的基本策略,希冀为增强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力提供系统性的参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