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视角下的中德关系(1990~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论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的主要论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价值观念影响中德关系是因为中德的文化传统不同,更重要的是,二者所依据的理论不同。中国外交的价值观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为指导;而德国外交的价值观源自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主要是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近20年来尤其深受德国身份认同理论和文明力量角色理论的影响。

中德文化传统和外交理论中有共同和相近的东西,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价值观念是重要的,但国家利益更为重要。这是中德发展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应该深入研究德国外交中的价值观念,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对德政策。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观念决定身份、身份决定利益的逻辑,国家的身份认同决定国家利益的形成,从而导致不同的外交实践。中德两国之间在身份认同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外交行为的不同,如何使双方理解这种差异是十分重要的。

对身份的自我认同和外部对身份的认同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会导致国家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中德关系中的很多矛盾根源于此,本课题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辅以案例分析。

创新之处:首次从国家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的视角研究中德关系,填补国内学术界的空白;全面介绍德国学者在外交理论领域的德国身份认同理论和价值观研究成果,丰富中国对建构主义的德国流派的认识;尝试结合东西方思维和视角的研究所长,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取案例研究和对比分析法,将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从新的视角阐释中德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指出建构主义和德国外交理论(身份认同理论和文明力量理论)的解释局限性,进而提出新论点。

(一)中德关系以经济互利为基础

2005~2009年,默克尔的联盟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在对华政策的制定上,凸显“贸易国家”的一贯特征,将经济和能源利益摆在首位,奉行的是一种谨慎务实的平衡外交,即在最大限度维护德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对局部利益进行微调。在这位务实女总理的带领下,德国政府不断在维护国家利益、追求经济效益和推行“文明国家”理念的角色之间寻找平衡,彰显其特有的外交风格。

2012年春默克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8月底再次来华,默克尔此次访问是她就任总理以来的第六次访华,这在两国双边关系中是不多见的,显示出她对中德关系的重视。两国政府进行了第二次磋商,会谈的重点是贸易、解决欧债危机和叙利亚等问题,签署了10多项涵盖了贸易、科技、文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两国一直致力于建设战略性的双边关系。中国的市场,德国的技术,构成了双方经贸关系的互补性。

(二)身份认同对中德关系的影响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不同的身份会导致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外交行为和外交政策。所以,一旦行为体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身份,其所处的国际关系就会发生改变。西方的价值观已经被多个非西方社会采纳,种种迹象表明,这种西化或部分西化会持续下去。然而西方早已不再主导着世界,它只代表了众多政治文化中的一种。任何民族和国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对策都不可避免地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在价值观念、道德信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态度和制度规范等方面对一个国家有着很深的影响,深刻影响着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冷战结束20多年了,西方一些人仍然抱住冷战思维不放,戴着有色眼镜看今日之中国。因为各种复杂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在国际大环境里,中国的国家形象总被一些西方势力错误地刻意扭曲,这大大损害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信和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也制约了中国外交活动的有效空间。毋庸置疑,中国人对本国的认知和德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近些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密切关注,随之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恐慌,包括一些来自邻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误解。美国小布什上台伊始就曾提出美国面对的三大威胁中就有中国的崛起威胁,这显然是冷战思维在作怪。西方新闻媒体有他们的政治性和价值观,对己和对外的报道始终秉承双重标准。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必然会出现所谓“问题中国”和“负面中国”,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中德关系的特色

在外交实践中,中德关系以经济互利为基础,价值取向和经济利益之间存在博弈,从价值观出发研究中德关系可以加深了解、消除误会。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持的价值观,尤其是德国在外交层面的价值观,在历史上的确起过积极作用,其标榜和追求的人权、民主、自由的价值目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仍旧有着正面的意义;然而,如果一国打出这些旗号,只是为了实现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同质,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只能按照西方国家的套路进行,就完全违背了人类“平等、自由”的价值本质。各个国家有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应根据本国情况选择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自我认知和别人对自己的认知差异常常会导致误解和矛盾。西方国家心态复杂,看法不一,有唱衰中国的,有赞扬中国的,出现了应对中国崛起问题的不同主张。但其中多数主张仍然是对中国不放心,仍然是对中国采取防范的态势。“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一种。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地区问题或国际问题应该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各国的事应由各国人民自己解决,世界上的事应由多边集体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反对把某一种社会制度或发展模式说成是普世的。各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