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在转型与变革中承认差异凝聚共识
当代世界正处于社会转型,思想观念大碰撞、文化价值大交融时代。全球化浪潮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传媒技术发展,正以空前力量冲击着人类社会彼此互相隔绝的堤坝,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卷入冲突的旋涡。从巴以重陷暴力怪圈、乌克兰危机下的大国角力,到“伊斯兰国”暴恐活动和欧洲难民危机高潮迭起,尽管国际各种冲突不断,但是世界仍不断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对抗走向对话,由对立走向交往,由相互猜忌走向互信认同日益增进。从太平洋之滨到大西洋沿岸,从应对气候变化到打击恐怖主义,各国政府与相关组织召开各种国际会议不停歇地讨论着全球性议题。
事实上,一个日益分化和显现个性差异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寻求沟通、理解、认同和共识的时代。一方面,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变革时代,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阶层分化、结构转变,无不引发人们思想观念裂变和价值多元化;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又离不开建立在共同利益、公共价值等公共理性基础上的社会认同与价值共识。寻求共识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构建良序和谐社会的共同需要,集中体现在人们利益相关性基础上的公共政治、价值和文化领域。差异性共识就是在社会分化、意见分歧的多样性基础上,通过经济互利、政治协商、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以对等、诚信、互惠为原则,达成或形成的公共性社会认同感与共同的认识。
追求和谐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但什么样的理念,才能让世界实现永久的和平?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国家实现持续的发展?什么样的思想,才能让人类打破文化的隔阂?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的一段话引发世界关注。“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国际关系共识。交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大国崛起治理理念,勾画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坐标:“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人与人,国与国,需要守望相助;需要弘义融利,心心相印,风雨同舟,勇担责任,因为命运休戚与共,梦想相连相通。
然而,不同利益的主体能否达成共识,不同价值取向如何形成共识,如何在利益与价值的通约中承认差异,寻找共识,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难题,也是古往今来智者追寻“多样性统一”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们历经了从追求“一元论”的绝对真理和普世价值到“二元论”“多元论”零和博弈的价值分化与冲突,再到“多样性统一”“和而不同”“互利互惠”“承认包容”,寻求差异性共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涉及“差异性共识”的本体性存在、方法论转换、共识困境与实现途径,而且必然涉及利益多元和价值冲突的意识形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阶级冲突论的国家统治共识提出,到社会整合、交往理论的国家治理共识凸显,无论西方哲学家的思考,还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理念的转换,都体现了人类在转型变革中寻求差异性共识理念的艰辛探索和走向“互利共赢”差异性共识的多路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