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产阶层界定

中产阶层是指那些对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收入状况较好,生活状况体面,具有较高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社会地位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群体。中产阶层包括两部分群体,一部分是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群体,通常被称为新中产阶层,另一部分主要是中小业主,他们雇佣少量劳动者或自雇从事生产经营,通常被称为老中产阶层。一般来看,人们在概念上对谁是中产阶层没有太多的争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算得上是中产阶层,往往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是近年来人们研究中产阶层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中产阶层收入的研究,因为社会公众以及许多专家学者是以收入为标准来界定中产阶层人群的,在许多人看来,只有达到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人才能算是中产阶层。

事实上,一般很少有社会学家单纯用收入来界定中产阶层,而更多采用收入之外的其他多元指标来界定,当然这又涉及对社会分层的操作。概括来看,当代学者进行中产阶层研究时主要是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这两大社会分层理论(见表2-1)。一方面,基于新韦伯主义理论中多元的阶级分类指标,一批研究者从多维角度对中产阶层进行了界定。陆学艺所领导的“中国社会结构研究变迁”课题组利用2001年NSS数据,以职业为基础,参照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种资源对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划分,测量出其中的中产阶层规模约为15%。李春玲利用同样的数据,基于职业、收入、消费和主观认同指标,算出中国中产阶层规模比例占4.1%,其中大城市中产阶层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占12%。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CSS数据,李春玲基于EAMC阶级分类框架,估算出的全国中产阶层的比例大约是30%,核心中产阶层是8%~9%;李培林、张翼基于职业、收入和文化水平标准,对2006年CSS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中产阶层占3.2%,半核心中产阶层占8.9%,边缘中产阶层占13.7%,合计25.8%。周晓虹利用五大城市电话调查数据,基于经济条件、职业和文化水平,测算出来的城市中产阶层规模比例为11.9%。另一方面,基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类框架,张翼(2008)利用2006年CSS数据测算全国中产阶层所占比例为21.91%,其中,老中产阶层为14.14%,新中产阶层为7.77%。表2-1列出了研究者在对中国中产阶层界定时的主要指标比较。

表2-1 中国中产阶层界定的主要指标比较

注:为了便于比较新韦伯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者对中产阶层标准的界定,表中将新马克思主义者使用的生产资料、技术资本与组织资本这三个指标分别对应新韦伯主义者利用的经济、文化与权力三个指标。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社会》2005年第1期。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社会》2008年第2期。

张建明、洪大用、郑路、吴善辉:《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第5期。

李春玲:《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意识》,《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张翼:《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从表2-1来看,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无论是基于新韦伯主义,还是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大多采取多元指标的分类方法。其中,基于新韦伯主义的研究关注的是职业、收入与文化指标,而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强调的是生产资料资产、组织资产和文化资产指标。总体来看,研究者大多采用新韦伯主义多元指标的框架展开研究,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研究则甚少。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研究操作方法不同,结果自然存在差异。同时,即使在相同的理论视角下,由于研究者测算中产阶层指标的不同,测量出来的规的结果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研究结果差异要小于基于同一理论视角下测量方法的差异,如利用2006年CSS数据,但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这两种不同理论框架下的测量结果的差异性集中在20%~30%之间。而在同样的理论框架内,由于测量指标的取舍差异,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则是很离散的,如利用2001年全国调查数据,测量指标不同,结果也分布于4%~15%之间。这种情况表明,相比于理论之间的不同,操作指标的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研究者对于中国中产阶层规模的测算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理论流派的分殊,而是操作指标的差异。一般来看,测量的指标越多,对中产阶层的限定就越窄,测量模结果就越小。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社会分层目前研究者大多采用新韦伯主义视角下的多元社会分层技术方法。但是,许多研究者用这一方法划分出来客观阶级位置后,发现用其来测量不同阶层群体的社会意识差异时,多数情况下结果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相反,张翼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类方法,划分出来的客观阶级位置对于分析不同阶层群体的社会意识差异,具有显著的解释力。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类学说更倾向于阶级关系与阶级意识有关。因此,本文沿用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类方法对中产阶层进行操作。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类主要按生产资料、雇佣规模、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将阶级划分为12大类阶层。张翼在此基础上,新增加了一个阶级类别,即农民阶层。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入失业无业者阶层,因为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发现这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阶层群体,对此极有必要进行单独考察。图2-1是基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类框架,利用2008年调查数据对中国阶级的分类。

图2-1 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