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族话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回族话的异地同词现象

回族话在语音上因方言区域不同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异音殊特征,处在不同方言区、地异音殊的回族话中,却存在一个表现民族语言共性的现象,即异地同词,而经堂语则是这个现象的内核。由于回族的居住特点,经堂语存在于各个不同的方言区中,并且发挥着“通语”和“准通语”的作用。经堂语除了在语音上表现出一定的方言差别外,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超越了方言的界限,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从而使经堂语跨越地域的局限而在各个回族方言区中能够通用。经堂语的词汇特点主要是汉语中夹杂着大量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的主要成分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突出表现出了回族的先民母语文化遗存。这些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作为回族文化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载体,通行于不同方言区的回族话中。

经堂语中这些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一方面,这些阿拉伯语词和波斯语词为回族族源研究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语言证据。另一方面,从这些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中还可以探讨出回族历史、回族宗教和回族文化的内涵。正因如此,这些最能代表回族话特征的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才打破地域造成的方言堡垒,在不同方言区域的回族话中通用,这种“通用”地位是以民族宗教文化为基础的,充分表现了语言在民族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虽然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一般回族人都能听懂并能理解这些含有民族宗教内容的词汇。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才得以形成了回族现在的这种特殊的语言群。我们通常认为,任何一种特殊现象,都是由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也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回族话中异地同词现象的形成就是如此。

我们说居民的迁徙或者扩散都会导致不同民族间文化、语言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使用人口多的语言总是影响或者替代了使用人口少的语言。而继续保留下来的语言,也因为与外族语言接触的频繁和密切,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外族语言中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一般认为,居住在中国的回族先民们,其实最初并不是以汉语为民族语言的,他们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可是除了宗教用语因为宗教信仰原因而被保留下来,那些较为常用的生活词汇,为什么还能沿用至今呢?这和回族话的使用范围不无关联。回族人在民族内部交际中,往往使用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词;在和其他民族交际时,并不使用这些词。在宗教生活中,必须使用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严格使用这些词。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系列语言特征。回族在公众交际场合使用汉语交际,他们谈学习、谈时事政治、谈科学研究等话题时,并不使用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词汇。当回族在本民族的交际圈内进行交际时,不管是宗教活动,还是婚丧娶嫁、礼仪习俗、崇尚和禁忌,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回族话与汉民族共同语在词汇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表面上看来表现在家庭、礼仪、习俗等方面,但究其根源却是与回族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有关。回族话中对先民母语的传承,大多数是回族先民在转用汉语后把自己的民族母语词汇带入汉语中。回族话中的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出现在口语中,还没有大量进入书面语言,使这些词保持着鲜明的口语色彩。

回族话中异地同词现象的形成,是回族先民语言的沉淀,回族话中大量的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和少量的突厥语借词,来源于先民母语的遗存。回族先民的民族成分,主要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组成,也有少量的突厥人。这些回族先民在成为回族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民族母语以借语的形式融入回族话中了。回族话中的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也来源于宗教生活的需求。宗教的传播和流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使用特点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宗教的传播,该宗教的传播者的语言也随之而传播。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转用汉语后,单凭这些汉语词汇还不足以完全准确表达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在这种宗教文化背景下,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成分便渗入回族话中,这样就为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融入回族使用的汉语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回族话中异地同词现象的形成,也不排除民族心理文化原因。一般来说,任何民族都有强烈的维护、强调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意识,并且常常把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等同起来。回回民族因为各种原因转用汉语后,要在语言中努力保持伊斯兰教文化特色,便把使用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作为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回族话中异地同词现象反映了使用者的民族情感,因为这些共同的词汇本来就出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回族人对共同的宗教理念的表达,并以民族情感交流为重要的语用目的。


第一节 回族话对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的转用

回族话中有一种特殊的用词现象,就是在汉语中夹杂着一些阿拉伯语词和波斯语词。这是一种特殊的借词现象,一般借词是借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中的词汇来丰富自身的词汇系统,借词的基本特征就是词语的借用。和汉语中的其他借词相比,回族话中这种特殊的用词现象,产生于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下,出于特殊的民族语用心理文化的需求,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语言文化特征。我们不能把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简单地看作借词。首先,应从回族话中这些特殊词的本源谈起。一般认为,回族先民最早使用的语言成分比较复杂,但主要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来源于不同族源的回族先民操着不同的民族母语,他们在内部交际中都使用各自的民族母语,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际时也使用自己的民族母语,这样,无论民族内部交际还是民族外部交往,都有种种不便。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不便,回族先民便逐渐开始使用汉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回族先民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母属语言,把汉语作为民族对内和对外交际的语言工具,回族先民的语言也随之由民族母语转化为汉语。从回族话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回族话中的这类词,并不像一般的借词那样属于外来语言的借用,而属于先民语言的积存。回族先民在由民族母语转用汉语的过程中,把许多民族母语词汇带入汉语之中,而以阿拉伯语词汇和波斯语词汇最多,形成了现在这种在回族话中夹杂着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波斯语词汇的特殊转用现象。严格地说,这就是词语的转用,即在由先民母语转用汉语的过程中,把先民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带入汉语中,成为汉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些一般认为被借用的词语,是回族使用的汉语中本身就有的,不存在借用和吸收的问题,只是在具体语用过程中因为意义附和和习惯而成为具有回族文化特色的词汇,使这些汉语词汇带上了宗教内容。

回族话中的这些因转用形成的借词,主要指那些用汉语音译的词,也有一些音意合译词,如“安拉”(阿拉伯语,意为“真主”)、“古尔邦”(阿拉伯语,意为“宰性”)、“胡达”(波斯语,意为“真主”)等,这些音译词融入回族使用的汉语中后,就要服从其内部规律。在语音方面,它是按照自己的语音系统汉语化了的。回族念“安拉”“古尔邦”时,用的是汉语读音,有自己的声调,符合汉语声母、韵母相拼的规则,在使用上也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由于汉语的名词缺少性、数、格的变化,因此在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中有这种变化的名词进入汉语以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因为这些转用词中的不少词语,都具有宗教的内涵,不便于用一个相应的汉语词来代替,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借用它的读音,运用它原有的意义。回族群众对这些词的确切含义的理解,一般是通过“阿訇”讲“瓦尔兹”(阿拉伯语,意为阐释经典)来实现的。这些词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和宗教联系密切的宗教用语,如“伊玛尼”(信仰)、“穆斯林”(特指伊斯兰教教徒)、“伊玛目”(学者)、“满拉”(清真寺里求学的学员)等;另一类是日常生活用语,如“主麻”(礼拜日,特指七天一次的聚礼)、“恕迷”(波斯语,倒霉)、“乌巴力”(波斯语,可怜)、“山办布”(阿拉伯语,机遇)等。这些词出现在汉语的句子当中,并不破坏汉语的原有组合规则,它从属于汉语语法,成为汉语中的一部分。如“这个人多乌巴力”,这个句子中“乌巴力”处在谓语的位置,做了句子的谓语。

回族话中的转用借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现代汉语中借词的不同。汉语借词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汉语时期,《史记·周本纪》记载:“至纣死所,武王射之三发而下车以轻剑击之。”这段话中的“轻剑”指的就是“轻吕”,是匈奴的“轻路”,意为宝剑,源于匈奴语。汉代以后,随着与匈奴的征战与交流,许多匈奴语言传入汉族民间,成为汉语中的借词。“胭脂”的语源也出自匈奴语“阏氏”,匈奴人把已婚的女子称“阏氏”,汉代“阏氏”指匈奴首领单于的妻子,又译作“烟支”“烟肢”“胭脂”“胭支”“燕子”“焉支”等,后来在汉语中只保留了“胭脂”的用法,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化妆品名称。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大量佛教术语传入中国,并成为汉语借词的重要来源,如“浮屠”“罗刹”“智慧”等。

从汉语借词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古代汉语中的借词主要来源于民族间征战、商贸和交往中的语言交流。在回族尚未正式形成之前,汉语中就有了一些源于西域民族的词汇,如“葡萄”“苜蓿”“狮子”“石榴”“胡桃”等动物、植物的名称都是从西域引入的,是汉语对西域各民族语言的借用,属于词的借用现象。而现代西北回族话中的“转用”借词则出现在回族先民使用汉语之后,来源也比较单纯,主要源于民族宗教的需求,所以回族话中的转用借词主要以表现伊斯兰教宗教生活为主。总体上看,转用和借用相比,最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其一,使用对象不同。回族人在民族内部交际时经常使用这些词,像“乃玛孜”“胡达”“色俩目”这些词在回族内部交际时已经司空见惯了,回族人和汉族交际时并不经常使用这些词语。而现代汉语中借词的使用并没有这种交际对象的限制。其二,使用场合不同。回族话中的许多转用词,大都用于宗教活动中,在宗教活动场合,这些词使用频率较高一些;在一般场合,这些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一些。而现代汉语中借词的使用,对语言环境的选择并不这样严格。其三,使用群体不同。回族宗教人士、宗教意识较强的穆斯林使用转用词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一般回族人。回族话中的转用词,民族特征十分鲜明;而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借词,甚至连自身的借词本源都已十分淡化了。

回族话中的这种转用借词,比一般现代汉语中的借词要更加稳定一些。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借词随着生活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已经消失,而回族话中的转用词一旦形成,就很少发生变化。这些词进入汉语后,努力保持着独立的先民母语特征而避免被汉语完全同化,如“古尔邦”(宰牲)、“尼卡哈”(证婚词)等,大多是直接的语音对译,使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些词的民族语源。

回族话中的转用借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相比,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别。回族话中词的转用主要来源于回族先民语言的遗存,现代汉语中的借词则主要来源于新概念的输入。回族话中的转用词,大多数是回族先民在转用汉语后把自己的民族母语词汇带入汉语中。严格地说,回族话中的转用其实也是语言的传承现象。而现代汉语中的借词主要是随着外来事物的输入进入汉语中的。西北回族话中的转用词,其先民母语特性比较鲜明;现代汉语中的借词,有些已经被汉语同化。回族话中的转用词主要出现在口语中,还没有大量进入书面语言,再加上回族人使用这些转用词时的强烈民族情感,使转用词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像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借词,已经完全融入汉语词汇中了,一般人很少能看出这些词的外来属性。

回族话中词语转用现象的形成,是语言演变中民族心理文化的沉淀。回族先民的语言在向汉语转化的初期,一定吸收了不少汉语词汇,形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回族由先民母语转用汉语后,原来回族先民语言中固有的词汇也随之融入汉语中,形成了回族话中特殊的转用现象。转用的多少、转用范围的大小,都对语言变化的程度产生很大影响。这样,就在回族转用汉语后,回族话中的民族特征并没有消失,这在回族聚集的西北地区表现尤其突出。正是这些转用的词,才构成了回族话鲜明的民族特征。

回族先民语言的沉淀,是回族语言转用产生的主要来源。回族话中存在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也存在少量的突厥语词,这些语言成分,和回族先民的民族成分恰好是一致的,这绝不是巧合,正好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说明了回族话中的转用词来源于回族先民语言的遗存。从语言生成理论来看,当一个民族的语言同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在相互交融中出现语言的转换时,必然要把本民族的一些语言成分带入另一种语言中,形成另一种语言的一个系属。

回族话中词的转用,也来源于宗教生活的需求。宗教的传播和流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使用特点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宗教的传播,该宗教的传播者的语言也随之而传播。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转用汉语后,单凭汉语词汇还不足以完全准确表达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在这种宗教文化背景下,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成分便渗入回族话中。有些宗教人士在公共宗教场合使用的就是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又使用汉语,这样就为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融入回族使用的汉语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回族话中词的转用,也不排除民族心理文化因素。

下面列举了一些回族话中常见的阿拉伯语词、波斯语的音译、意译或音意合译的转用借词。词条确定和注释参考了何克俭、杨万宝《回族穆斯林常用词语手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阿拉伯语转用借词

∗安拉(

阿拉伯语音译,有的地方也称为“安拉乎”。“安拉”和回族穆斯林信仰的“真主”所指对象相同,是回族穆斯林对所信仰的“真主”的阿拉伯语称谓,和波斯语词“胡达”所指对象也一致。只是“安拉”“胡达”使用语境有所不同,“安拉”多用于正式宗教活动场合,“胡达”多用于日常口语交往中。

∗安拉乎艾克拜热(

阿拉伯语音译,基本意思是表示“真主至大”,这是回族穆斯林在宗教礼拜活动中入拜的时候都要使用的念词。在其他宗教生活中,甚至日常生活交往中,遇到高兴、喜庆的事情的时候也会念“安拉乎艾克拜热”这个阿拉伯语词以示感念之情。

∗安拉洪麦算力(

阿拉伯语音译,基本意思是表示“真主啊,请赐福吧”。回族穆斯林在宗教活动中有一种仪式,就是接“都哇”,每逢伸开双手做“都哇”后,就口诵这个句子。回族宗教礼仪对接“都哇”有一套严格的规则,除了念词,结束“都哇”时还要双手抹脸。

∗安拉至知(

回族穆斯林经堂语。阿拉伯语意译,基本意义是表示“安拉最清楚”。回族穆斯林用于表示自身诚信和谦虚的口头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双方产生了互相不信任的情况,其中一方为了表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绝对真实的,就用“安拉至知”来表示诚信。另外,回族穆斯林面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或难以解开的疑难问题,也会说“安拉至知”。

∗阿卜杜(

阿拉伯语音译,和汉语中“奴隶”“仆人”“奴仆”等词的意义相近。回族穆斯林出于对宗教的绝对忠诚,往往自称是真主的仆人,该词也就是“真主的奴仆”的意思。阿卜杜也是回族穆斯林常用的男性经名,因此和回族穆斯林交往中,经常遇到称作阿卜杜的人。

∗阿德里(

阿拉伯语音译,同汉语中的“正直”“公道”“正义”等词的意义相近,是表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修身养德中把“阿德里”做为基本准则。

∗阿格力(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智慧”“智力”等。在回族穆斯林看来,是真主给了穆民阿格力,也就是智慧。

∗阿给白(

阿拉伯语音译,同汉语“结局”“结果”“后果”等词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

∗阿黑热提(

阿拉伯语音译,同汉语中“后世”“来世”等词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只是这个词在使用时被赋予了特定的宗教内容。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人的一生包括今世和后世两个部分,一个人今世的所作所为,都要在后世接受真主的审判,也就是说今世是阿黑热提的赏罚依据。

∗阿兰(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汉语中“世界”这一概念。回族穆斯林往往用这个词来表示穆民的胸怀、气度和气量。“阿兰”多用于比较正式的语境中。

∗阿林(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汉语中的“学者”。回族穆斯林用以指宗教学识渊博、有本事、有能力之人,一般多用于指称宗教人士,有时也可用来指其他有学识的人。

∗阿目(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平民”“老百姓”等词表示的意思。在回族话中,一般用来指称普通穆民。

∗阿米乃(

阿拉伯语音译,有时又译成“阿敏”,基本意义是表示“请求真主承领”“祈求真主恩准”。多用于宗教活动中,在《古兰经》首章诵结束之后或抬手做“都哇”时,都必须念这个词,用于表达“主啊,请您接受我们的祈求吧”或“愿主恩准我们的所求吧”等意思。

∗阿热比(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就是“阿拉伯语”。

∗阿师格(

阿拉伯语音译,基本意义是表示“爱人”“爱慕者”。在回族话中,多用于伊斯兰教苏非派专用术语,指的是追求真主喜欢的人。

∗阿斯玛依(

阿拉伯语音译,也有人认为是波斯语音译,指的是“天空”。回族穆斯林一般禁忌使用“老天爷”之类的称谓,多用阿斯玛依来称谓。

∗阿舒拉(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阿舒拉节”,专指伊斯兰教历1月10日,即先知穆罕默德之孙侯赛因在卡尔巴拉被害之日。相传真主于该日创造了天园、火狱和人类的祖先阿丹与哈娃,该日又是伊斯兰教的十大先知在危难之时获救之日,什叶派穆斯林每年此日举行盛大的悼念活动。回族穆斯林这一天一般都要举行求祈活动以示纪念。回族中的苏非派穆斯林在这一天还要过阿舒拉节,在这一天要吃阿舒拉饭,是用各种豆类熬成的豆粥;有些回族地区也把阿舒拉节称为“杂粮粥节”,有的地方还要宰牲过尔麦里,以示隆重。

∗阿也提(

阿拉伯语音译,也可翻译为“阿耶蒂”“阿亚特”等词,表示的是文章结构中的“节”或“段”,专用于伊斯兰教宗教经典,指《古兰经》各章中按经文的内容、语句、音韵等为标准划分结构的基本单位。在回族话中多用于经堂解经。

∗艾哈卡姆(

阿拉伯语音译,为“号空”一词的复数,意为“律、例”。指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对穆斯林行为性质的分析和判断而做出的教法结论。

∗艾玛乃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忠诚”“信任”等意思。回族穆斯林常把人生在世对社会、家庭所承担的职责往往叫作“艾玛乃提”,它被看作穆民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艾米尔(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领导者”“官员”“首领”等。多指在穆民中有声望的人,多用于回族经名。

∗艾目热(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命令”的意思,回族穆斯林常说的“口唤”意即“艾目热”。这个词既指宗教领袖的口唤,也可用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委托。

∗艾色日(

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痕迹”“标志”等,回族话中用来表示“表情”。

∗艾苏力(

阿拉伯语音译,是“根源”“血统”的意思。西北回族穆斯林在使用这个词时,还经常说“老艾苏力”。

∗艾泽力(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永远”“永恒”“始终”的意思。回族穆斯林往往用艾泽力表示一种永恒的事情。

∗艾哲理(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到期”“期限”“寿期”等意思,回族话中多用于指人的寿限。

∗巴推里(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虚假”“无理”“无效”等意思。回族话中多用于表示事理。

∗巴推尼(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人或事的“内在”“本质”。在回族穆斯林看来,内心比外表重要,内功比外功重要,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更为重要。

∗拜提(

阿拉伯语音译,回族穆斯林常说的“拜提”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房子”“家”“住宅”,二是指诗歌中的一句,所指对象差别较大。

∗拜同拉西(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回族专用语中的“天房”。

∗白黑里(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吝啬鬼”。多用于贬义。

∗白拉提(

阿拉伯语音译,又译作“白拉特”,本义是“清白无辜”“赦免无罪”,为伊斯兰宗教仪式。穆斯林把伊斯兰教历每年8月15日夜称作“白拉提夜”,也就是苏非派回族穆斯林的“念夜”。一些回族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每年8月的前半个月,要请阿訇和满拉到家中念讨白,主动多做礼拜,以求得真主赦免自己全年的“罪过”,俗称“转白拉提”,这一个月被称作“白拉提月”。伊斯兰教历每年8月15日夜又被称作“赦免之夜”。

∗白俩(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灾难”“祸患”的意思,回族穆斯林通常用于指灾难。

∗白俩尔(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雄辩”,后来成为一门学科的称谓,指的是阿拉伯语修辞学。

∗报应日(

阿拉伯语意译,表示的是“末日”“清算日”等意思,报应日指的是最终审判和总清算的日子。按照伊斯兰教教义,现实世界是有始有终的,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真主将会让所有的死者复活,使其接受最终审判和总清算。真主根据天使记录的每个人生前行为的功过簿对每个人逐一审问,受审者将通过一座架设在火狱之上的细如发丝、利如刀刃的“绥拉提”桥,生前行善者将顺利通过此桥并进入天园,作恶者将堕入火狱。

∗比达尔提(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宗教方面的“异端”和“邪说”。回族穆斯林把不合正宗、节外生枝、标新立异者称作比达尔提,多指在宗教教律上背离了圣人的主张或违背了正统派的教义。

∗比斯敏俩(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以主的名义”“奉主之命”等。又可音译为“比斯敏俩希”,回族穆斯林一般在宰牲、吃饭、喝水、接受馈赠等行为之前都要默念此语。

∗朝向(

阿拉伯语意译,回族穆斯林宗教仪式专用术语,指的是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的礼拜时所面对的方向。也叫作“正向”,就是礼拜时面对的正确方向。按照伊斯兰教教义的规定,所有的穆斯林礼拜皆以麦加的克尔白为朝向,因此各地和麦加的方位关系不同,朝向也不同,比如中国在麦加的东边,所以中国穆斯林礼拜的朝向为西。

∗慈悯(

阿拉伯语意译,相当于汉语中“怜悯”“慈恩”的意思,在回族话中已经被赋予宗教内容。伊斯兰教认为,是真主创造了万物,也是真主给人类带来了智慧,因此真主是普慈特慈的。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福分,都是真主慈悯的结果。慈悯是真主的美德,因此人类要对真主表达感激和赞颂。

∗辞朝(

阿拉伯语意译,也叫作“告别的朝觐”,专指穆罕默德生前的最后一次朝觐。相传在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进行了最后一次朝觐,因为这次朝觐是穆罕默德生前的最后一次朝觐,因此就成为“辞朝”了。这次朝觐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神圣的意义,也形成了系统的朝觐仪式,穆罕默德在这次朝觐中所履行的一系列仪式,便成为以后穆斯林朝觐必须遵循的范例。

∗穿布(

阿拉伯语意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寿衣”“殓衣”。回族穆斯林有时又直接用阿拉伯语称之为“卡凡”。按照回族穆斯林的丧葬习俗,穿布是每个穆斯林入葬时的裹尸布,为纯棉白布,不含任何化学纤维成分。男性三件:大卧单(大殓)、小卧单(小殓)、坎肩。女性除此三件外,再加缠腰布和盖头。穿布是每个穆斯林较为重视的丧葬必备品,有的回族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时,一般都要自带或帮亲朋好友带一些穿布,用那里的“渗渗泉”水清洗以“沾吉”,以备“无常”后穿用。

∗达黑里(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内在的”“内里的”的意思。在回族话中多表示宗教理念。

∗达乌德(

阿拉伯语音译,《古兰经》中提到的伊斯兰教先知之一,也是回族穆斯林男性常用经名。

∗打依尔(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圆圈”的意思,是伊斯兰教苏非派的一种宗教仪式形式。打依尔指的是在诵经或干尔麦里时经常采用圆圈式的跪拜形式,参加者由伊玛目带领,跪成一个圆形,中间放上经桌及《古兰经》,然后开始诵经。

∗待里力(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依据”“凭证”。回族穆斯林往往在宗教经典中寻找教义所规定的种种行为的待里力。

∗胆扎里(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骗子”。回族穆斯林用这个词来指代末日来临前夕出现的坏人坏事。

∗当然拜(

阿拉伯语意译,伊斯兰教宗教仪式。回族话中指的是回族穆斯林依据伊斯兰教教义应该完成的礼拜,如开斋节拜、古尔邦节拜及宵礼中的维特尔拜等,都是当然拜。因为穆罕默德圣人曾经履行过当然拜,穆斯林纷纷仿效,教法学家据经训判定其也属于应当履行的拜功,因此称作当然拜。其字面意义同汉语中的“应该”“应当”“理所当然”相似。

∗叨热(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为“一回”“一曲”等,主要用于表示诵经时“念调”“旋律”等。回族穆斯林念经时,不同的词句有不同的音调;同一语句,不同的教派也有不同的音调。

∗导俩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运气”“威力”等词的意义。回族穆斯林主要用这个词表示“福分”。

∗德尔杰(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品级”“等级”等区界意义。

∗迪尼(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宗教”。回族穆斯林也把伊斯兰教用阿拉伯语音译称为“迪尼伊斯俩目”。

∗迪耶(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罚金”“抵偿”“命价”等词表示的意义。

∗顿亚(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世界”“现世”“红尘”等词。这个词在回族用语中被赋予了浓厚的伊斯兰宗教内容,指的是今世生活,即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是与后世相对而言的。伊斯兰教信仰今世和后世,认为今世是短暂的,后世才是长久的;今世是后世的栽种之地,今世的善恶在后世必将得到回报。

∗尔巴德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崇拜”,回族穆斯林中特指“善功”“功修”等。

∗尔白(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背后说坏话”“诽谤”等行为,使用时带有一定的贬义。

∗尔达我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仇恨”“敌视”等意义。回族穆斯林倡导穆民之间要相互团结,不要相互尔达我提。

∗尔录布(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惩处”的意思。如“干罪行歹之人,要受真主的尔录布”。

∗尔合地(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誓约”“诺言”等词的意义。在回族话中,表示穆民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尔林(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知识”“科学”等词表示的意义。回族穆斯林用语中专指伊斯兰教学问。

∗尔里玛依(

阿拉伯语音译,是阿拉伯语“阿林”的复数词并含有尊敬的意思,近似汉语中“学者们”的表意形式。这个词常常和“阿林”连用,用“大尔里玛依”来表示伊斯兰学问极高的学者。

∗尔勒撒德(

阿拉伯语音译,原义近似于汉语中“庭院”“广场”的意义。回族穆斯林特指“审判场”,在伊斯兰教看来,人死后,要到该处去听候真主的最终审判。西北回民在使用这个词时,往往和汉语中的“场”一词连用,称作“尔勒撒德场”。

∗尔麦里(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音译成“阿曼里”“尔买里”。一是用来表示“善行”“善事”“善举”,主要指伊斯兰教功修以及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善事。二是指一切有利于社会群体的慈善事业和行为。三是在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形成后,又引申为一种特殊的功修形式,指用特定的音调念诵《古兰经》,赞美穆罕默德,并围桌跪圈,为亡人祈求恕饶,为活人祈求平安。清真寺、道堂、拱北以及穆斯林家庭都过尔麦里。一般逢宗教节日、先知的生辰纪念日、苏非门宦导师纪念日或为活人祈求平安等,都要举办尔麦里,称为“干尔麦里”或“过尔麦里”。

∗尔曼(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瞎子”“盲人”等词表示的意义,回族穆斯林使用这个词时往往和汉语中的“瞎”连用,如“瞎尔曼”等。

∗尔那德(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反对”“对抗”“顽固”“执拗”等意义,一般使用时含有贬义,把固执己见、不听劝告者称为“尔那德”。

∗尔热费(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习惯”“常规”“风俗”等词表示的意义。

∗尔热什(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御位”“宝座”等意义,主要用于宗教内容,特指真主创造的最高的被造者。

∗尔托福(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为“怜悯”“偏向”,相当于汉语中“疼爱”所表示的意义。

∗尔咱布(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尔扎布”,表示“疼痛”“罪罚”等意义。这个词在回族话中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主要用来表示恶人恶行在后世将得到真主的清算和报应。

∗尔扎依布(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奇怪”“奇特”“新奇”所表示的意义。多作为中性词,有时也用作贬义,表示故弄玄虚等意义。

∗恩霖阴(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高贵之处”的意思,伊斯兰教认为今世是后世的播种地,恩霖阴指的就是后世天园中的高贵之处,是今世行善者最好的归宿。也引申为“善行簿”,是用来证明今世善行者进入天堂的证据。

∗福日杂尼(

阿拉伯语音译,专用于伊斯兰宗教经典,表示的是“证据”“分明真假”等。

∗辅士(

阿拉伯语意译,伊斯兰宗教专用称谓词,是对麦地那穆斯林的通称,在伊斯兰教创建初期,他们曾辅助过穆罕默德。

∗尕麦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相当于汉语中“起立”的意思,后成为宗教仪式专用词,专指回族穆斯林汇聚到清真寺大殿内准备礼拜时所用的唤礼词。

∗尕最(

阿拉伯语音译,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官”;二是指回族经堂教育的课本。这两个表面上毫无关联的意义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因经堂课本的编写者曾经任过法官,所以课本也被称为“尕最”。

∗戛德忍耶(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译为“戛德林耶”。这个词的本义是指“大能者”,后来成为中国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四大门宦之一的专指词。戛德忍耶在遵行《古兰经》、圣训的同时,主张必须静修参悟,认为只有辛苦修炼才能大彻大悟。

∗嘎做(

阿拉伯语音译,这个词的本义指的是“完成”的意思,后引申为宗教专用词,专指“还补拜功”,指出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按时完成宗教礼拜时,需要进行补做,或者将两次礼拜合并在一起完成。

∗该代了(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前提”“条件”“因素”等词所表示的意义。

∗干兰(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格兰”,指的就是汉语中的“笔”。古代阿拉伯人使用的笔大多用树枝或竹子作为材料,削尖后使用,阿拉伯文书体也就很独特,中国回族穆斯林也通常用自制竹笔蘸上墨汁书写阿文,并且把这种竹笔称作“干兰”。

∗格底目(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为“格迪目”,本义表示的是“古老的”“遵古派”等意义,后成为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派别专用术语,指的就是回族穆斯林的“老教”“老古”。格底目教派遵守和沿袭伊斯兰教早期的教规、教法和经典。

∗格德尔(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前定”“能力”“大能”的意思,多用于指宗教行为。

∗格里布(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就是汉语中的“心脏”。

∗格麦尔(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就是汉语中的“月亮”。

∗给布莱(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意义和另一阿拉伯语意译词“朝向”相同,指的是礼拜时的方向。

∗给索苏(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刑罚”的意思。

∗给亚斯(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类比”的意思。

∗给亚麦提(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给亚迈”,本义是“站立”“起立”的意思,后成为宗教专用词,指“复活日”或“清算日”。在穆斯林看来,人死亡后,灵魂与肉体分离,末日审判时,真主将其肉体还原、灵魂归体,让所有的亡者复生,接受审判。

∗更索(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汉语中的“故事”。

∗拱北(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圆屋顶”,后成为宗教专用建筑术语。回族穆斯林用这个词专指清真寺的圆形拱顶,也专指苏非导师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形建筑物。拱北是苏非派回族穆斯林常去纪念的地方。拱北的样式既有阿拉伯、波斯的建筑风格,也有中阿结合的建筑风格,与回族穆斯林的一般陵墓有明显的不同。

∗古都热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大能”的意思,为宗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用来特指真主的大能。

∗古兰经(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为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诵读”。中国过去曾将“古兰经”翻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宝命真经”等。《古兰经》名称还有“读本”“光”“真理”“智慧”“启示”等含义,分“麦加篇章”(真主在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之前降示的)和“麦地那篇章”(真主在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之后降示的)两大部分,共30卷,114章,6000多节,是由穆罕默德在传教的23年(公元610~632年)中,陆续传布的“真主的启示”,并由圣门弟子们背记或记录,最后在穆罕默德归真后被搜集、整理、订正而传世的。

∗古尔巴尼(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为“接近”“亲近”的意思,后来成为伊斯兰节日专用术语,特指宰牲节,即回族穆斯林的“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古尔邦”表示“献牲”的意思。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西北回族称之为“大尔德”(“尔德”一词为波斯语词音译,意为“节日”),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的三大宗教节日之一,又称作“忠孝节”等。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符合条件的穆斯林都要前往麦加朝觐,并举行宰牲仪式和庆典活动。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举行宰牲仪式。中国回族在节日之前,便已选好要宰的牲畜,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骆驼、牛、羊都可。所得之牲,须体壮形美,所宰之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用于教门,如请阿訇到家过乜帖等;一份济贫舍散。

∗古土布(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的是“显要”“巨头”“杰出人物”等意义,后来成为宗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特指具有神秘色彩和非凡奇迹的宗教人物。

∗哈德(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限度”“界限”等意义,伊斯兰教教法专用语,指的是法度、处罚和刑罚等意义。按照伊斯兰教教义,任何事情都有限度的,一旦越过了这个限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受到应有的处罚。处罚也要以限度为标准,应根据情节和超越限度的程度来决定。

∗哈卡耶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寓言”。回族宗教人士在宣讲经文、传播教义时,往往用一些寓言故事来劝谏穆斯林,以增强说服力。

∗哈吉(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朝觐者”,又可翻译成“哈只”“哈志”等,是回族穆斯林对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者的尊称。哈吉常和姓氏相连称呼,以表示荣誉和尊敬。

∗哈拉姆(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伊斯兰教教义“禁止的”和“禁地”等意义。其一,“禁止的”“不合教法的”,是伊斯兰教教法中专用称谓之一,与“哈俩里”相对应,专指伊斯兰教明文禁止的一切行为,一旦违背就会要受到惩罚;其二,特指伊斯兰宗教的“禁地”,不可超越。

∗哈勒苏(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贪婪”的意思。一般用来表示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行为,如指饮食中吃相不好等。

∗哈里(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与汉语中“情况”“状况”等词的意义相近,回族穆斯林主要用这个词表示“运气”等意义。

∗哈里发(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为“海里凡”。本义指“代理人”“继位人”等。哈里发在回族话中还有另外的含义:一是虎夫耶门宦中对教主培养和指定的接班人的称呼,指的是宗教“继承人”;二是正在清真寺中学习的满拉。两个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哈里瓦(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就是汉语中的“甜食”“糖果”等。回族穆斯林饮食专用词语,这种面食色、味、形特别讲究,一般用面粉、红糖、蜂蜜、芝麻、果脯等制成甜面料,再用专门的灶具,做成扇面、梅花等各种形状。可用于自家食用,也可作为礼物。

∗哈俩里(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以翻译成“哈拉勒”,表示“合法的”“教法允许的”等意思。是伊斯兰教法专用词。特指《古兰经》中规定、圣训允许、各大法学家认可、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的穆斯林可吃的食物及穆斯林可做的事等。

∗哈热克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活动”“运动”等意义,在阿拉伯语语言学中,是动词的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多把这一词引申为表示“不老实”等意义。

∗哈苏(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特征”“特性”“特殊”等词表示的意义。

∗哈娃(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好娃”。伊斯兰教传说中人类始祖阿丹的妻子,相传她受到了魔鬼依布利斯的教唆,在天园中偷食了真主禁食的果实,与阿丹被罚降到了人间。《古兰经》中记载哈娃是人类之母。

∗哈瓦尼(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牲畜”的意思。回族穆斯林多用此词来表示“坏家伙”等意思。

∗海地耶(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礼品”“赠品”等词,并引申为宗教专用词,特指以主的名义自愿捐赠的礼品。回族穆斯林日常把送礼通称为海地耶。

∗亥提目(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亥听”“亥帖”“孩听”等,表示“最后的”“结束的”等意义。是伊斯兰经堂教育专用词,特指《古兰经》选本。

∗罕给(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责任”“义务”等词表示的意义。回族穆斯林使用这一词时,指穆民的一般责任和宗教责任。

∗罕乙(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区域中心”所表示的意思,西北一些回族穆斯林一般把大清真寺称为“罕乙清真寺”,把小清真寺称为“稍麻清真寺”。罕乙清真寺为宗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一些重大的礼拜活动要在罕乙清真寺中进行。

∗罕志(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希贾兹”“汉志”。地名,伊斯兰教圣地麦地那就在其境内,位于今沙特阿拉伯西部。回族穆斯林往往把朝觐称作“朝罕志”。

∗号空(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哈空”“侯坤”。相当于汉语中的“教律”,是伊斯兰教教法专用术语,特指伊斯兰教教规教法。回族穆斯林把在宗教事务或生活上有了各种难解的问题,需要向阿訇请教,叫作“问号空”,而把阿訇进行分析、解答、判定叫作“出号空”。

∗合比布(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朋友”“挚友”等词。在回族话中多用于指宗教上的志同道合者。

∗合给盖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真实的”意思,后来成为宗教专用术语,特指伊斯兰教苏非派根据本门宦规定而进行的修炼过程,又称为“真乘”。

∗合目杜(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赞颂”的意思。

∗合色德(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嫉妒”的意思。

∗合推布(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演讲者”的意思,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在主麻日和尔德等宗教仪式上念“呼图白”的人。

∗合娃(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私欲”的意思。伊斯兰教哲学专用术语,特指那些以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一己之私的欲望。

∗合亚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为“生活”“生命”。回族穆斯林使用时常用来表示寿限。

∗赫特乃(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割礼”,按照西北等地回族穆斯林宗教习俗,男孩到了七八岁的时候要行割礼,即割去包皮。

∗黑克麦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智慧”“哲理”等意义。主要用来阐明典故中的哲理。

∗黑俩夫(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分歧不和”“闲言碎语”等方面的意义。

∗黑兹布(

阿拉伯语音译,回族穆斯林经堂解经专用术语,用来划分《古兰经》中的篇、段,以便于析读。

∗狠贼热(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猪”,回民穆斯林日常用语中禁忌用“猪”字,有许多替代词,也常用阿拉伯语的“狠贼热”来替代,也可译为“狠则若”。

∗呼德(

阿拉伯语音译,是伊斯兰教传说中的古代先知之一。呼德也是回族穆斯林男性经常使用的经名。

∗呼图白(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宣讲”“演讲”。回族穆斯林宗教仪式专用术语。在主麻日、尔德节礼拜时,都要举行念呼图白仪式,阿訇一般要站在清真寺礼拜殿右前方念诵呼图白,宣讲伊斯兰教教义,念时手中持一弯木棍,代表圣行。殿中的穆斯林必须跪坐静听,不能喧哗和走动。

∗虎夫耶(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虎非耶”,本义是“隐藏的”“低声的”的意思,后成为伊斯兰教教派门宦专用术语,是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四大门宦之一的称谓,该门宦主张低声念赞词。

∗即克尔(

阿拉伯语音译,也可翻译成“齐克尔”“迪克尔”,表示的是“赞念”“赞颂”等意义。即克尔赞词主要包括“清真言”“作证词”“泰斯比哈”等。赞念的方式有心中默念、小声低念和大声高念等。

∗吉哈德(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奋斗”的意思,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为了真主的事业而奋斗。在回族穆斯林看来,每个穆斯林必须为真主的事业和社会利益奉献一切,为弘扬和捍卫宗教信仰而奋斗,并将其作为每个穆斯林应有的职责。

∗加米尔(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大寺”“总寺”“中心寺”。是回族穆斯林对大清真寺的称谓之一,和“罕乙清真寺”的意义相近。

∗卡非勒(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卡菲尔”,表示的是宗教背叛者的意思,用于贬义。

∗开德(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欺骗”“诱惑”“诡计”等词所表示的意思,用于贬义。

∗凯布日(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自高自大”的意思,常用作贬义。

∗凯塔布(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克塔布”“开塔布”,本义指的是“书籍”,后来成为宗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用来专指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经典。

∗克罚热体(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罚金”“罚款”等意义。伊斯兰教教法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把没有遵行某一教规教法所出的罚金称为克罚热体。

∗克拉麦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相当于汉语中“奇迹”的意思,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苏非派导师的修炼方式,回族话中把在近主修炼所产生的种种奇迹和超常的感应称作克拉麦提。

∗克立麦(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为“言语”。回族穆斯林多用于宗教行为,克立麦大多代指清真言和作证词。回族穆斯林通常就把清真言和作证词称作“两个克立麦”。

∗克俩目(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相当于汉语中的“语句”。回族穆斯林使用时指代的范围有所变化,既可用来表示语言,也可用来表示认主学经典,还可用来表示语法上的一句完整的语句。

∗克玛力(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完美”“完善”。

∗克那也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暗示”“寓意”。

∗克尔白(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为“四方形建筑物”,专指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禁寺里的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称,又称“天房”。

∗克孜布(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撒谎”“谎言”。

∗库布忍耶(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的是“伟大的”,在回族话中成为宗教教派门宦专用术语,专指回族伊斯兰教库布忍耶门宦。

∗库夫热(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库夫勒”,本义表示“昧恩”的意思,后成为宗教专用术语,专指“否认造物主”、违背教律的念头和行为。

∗库热西(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王位”“宝座”等意义,也有人释为七层天以外的更高一层天。后成为宗教专用术语,特指《古兰经》第二章第255节。

∗莱麦丹(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就是伊斯兰教中的“斋月”,在伊斯兰教历的9月,回族穆斯林通常又将这个月称为“莱麦丹月”。

∗兰泽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享受”“快乐”等意义。

∗里巴(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暴利”“重利”,是伊斯兰教专用术语。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禁止拥有不合理的收入,包括利息。但不反对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获取的利润、分红等。

∗利合耶(

阿拉伯语音译,人体专用名词,指的是“络腮胡子”。

∗鲁合(

阿拉伯语音译,也可翻译成“卢合”“卢罕”等,表示的是“灵魂”“精神”等意义。伊斯兰教认为鲁合是真主创造并赋予人的,它有感觉、理智和意志。它附着于肉体,人便有了生命;离开肉体,人便入睡或死亡。它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鲁格布(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道号”,表示的是“别称”“绰号”等意义。

∗鲁速里(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使者”。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用来特指穆罕默德之前的历代使者。“鲁速里”是“莱苏里”的复数形式。

∗鲁特(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鲁脱”。指的是伊斯兰教传说中古代先知之一,是曾经接受真主引导的超凡脱俗的使者。

∗鲁托福(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仁慈”“恩惠”等。

∗马朱者(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伊斯兰宗教专用词,传说中的古代野蛮民族,穆民们常把他们和末日相联系,他们一旦出现就是末日到来的一种前兆。回族穆斯林们常把邪恶的事比作马朱者的行为。

∗玛沙安拉(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伟大的”“崇高的”,专用于对真主的颂赞,后来引申为“真好”“真棒”,是回族穆斯林对某事或某物所表达的惊讶、赞叹的词语。

∗麦地那(

阿拉伯语音译,地名,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地,位于沙特阿拉伯西北部,距今麦加城415公里。

∗麦嘎姆(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关隘”。

∗麦格苏德(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目标”。

∗麦亥尔(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麦哈热”,回族穆斯林婚姻专用词语,指的是婚姻习俗中的“聘礼”“嫁妆”“彩礼”等,是新郎按婚前的约定赠予新娘的礼品。

∗麦加(

阿拉伯语音译,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地、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也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旧译“天方”,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是每年全世界穆斯林朝觐活动中所游历的圣地。

∗麦克热(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智谋”“诡计”。

∗麦克图布(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麦克图巴特”,指的是“书信集”,伊斯兰经堂教育专用术语,是回族经堂教育的课本之一。

∗麦克鲁海(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令人厌恶的”“令人嫌弃的”,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词语,特指那些伊斯兰教教法认为令人厌恶的、应受到谴责的行为。

∗麦拉伊凯(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天使”“天仙”。“信天仙”也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

∗麦里哭里冒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掌管死亡的天使”“拿命天仙”,伊斯兰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认为,人在将要“无常”的时候,“麦里哭里冒提”就会先来拿命。

∗麦里奥尼(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坏家伙”“坏东西”等。

∗麦尔那(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意义”“词义”,多用于解经。

∗麦尔热发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认识”,后成为伊斯兰教门专用词,指的是苏非派修炼认知的高级阶段。

∗麦热台白(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安排”“品级”等。回族穆斯林使用时,一般用来表示那些品德高尚、有教养的人。

∗麦撒伊俩(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问题”“难题”,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伊斯兰教教法专门用语。

∗麦塞里(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专用词语,表示宗教上的规定或者宗教方面的观点。

∗麦斯吉德(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就是“清真寺”。

∗麦斯海袜(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本义表示“揩抹”的意思,后来成为回族穆斯林民族专有服饰,特指一种半高腰的皮袜子,一般用薄而柔软的牛皮、羊皮做原料,皮袜外表洁净光亮。按照伊斯兰教教义,在洗小净的时候可以用麦斯海袜代替洗脚。

∗麦扎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虚伪”“诡计”。

∗麦知努尼(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疯子”。

∗麦兹海布(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流派”“学派”等,伊斯兰教四大麦兹海布指的就是艾布·哈尼法、沙菲尔、马立克、罕百里。中国回族大多遵从艾布·哈尼法的麦兹海布。

∗满俩(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盛满”,后成为回族穆斯林经堂教育专用词,指的是回族穆斯林经堂教育中的阿拉伯语语法课本。

∗受杜布(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赞许的”的意思,后被赋予伊斯兰教特殊意义,指教法倡导和劝勉穆民们去做的值得称赞的行为。

∗曼苏赫(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被停止的”“被禁止的”事物,回族穆斯林经堂解经专用术语,特指《古兰经》中被停止的经文,又叫作“停经”,它与“纳西赫”相联系。

∗毛拉(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指的是“保护者”“主人”。又可翻译成“毛俩”“曼拉”“满拉”等。“毛拉”一词因不同的教派甚至不同的地域指称的对象有所不同:伊斯兰教苏非派把自己的导师叫毛拉;教法学界称主人为毛拉;有些穆民有时也把真主叫毛拉;西北一些地方的回族穆斯林又把在清真寺学习宗教知识的学员叫毛拉,即“满拉”。

∗冒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死亡”“无常”等。回族穆斯林由于语言禁忌不提“死亡”,用冒提等词代替。

∗米纳热(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尖塔”“宣礼塔”,伊斯兰教建筑专用术语,是清真寺召唤穆斯林礼拜的场所。

∗米尔拉吉(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登霄”,伊斯兰教专用术语,专指穆罕默德圣人在伊斯兰教历的7月27日之夜,登上并游历九霄,回族穆斯林们又把这一夜叫作“米尔拉吉的晚间”。

∗米撒力(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例子”“实例”等。

∗米斯瓦克(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牙刷”,后成为伊斯兰教用品专用术语,特指阿拉伯地区从穆罕默德时期就已经使用并且流行至今的一种刷牙的天然植物。这一日常生活用品已经被赋予伊斯兰宗教内涵,在回族穆斯林看来,用米斯瓦克刷牙是一种圣行。

∗米苏热(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埃及”。回族穆斯林习惯于用阿拉伯语音译词称埃及。

∗孟凯尔(

阿拉伯语音译,是伊斯兰教天使名,与另一名天使乃凯尔专司预审坟中亡人生前的信仰,信仰坚定、品行高尚者可得安息,悖逆作恶者将受到鞭打并等待末日的审判。

∗敏拜尔(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讲台”,伊斯兰教建筑专用术语,特指设在清真寺礼拜大殿里的宣讲台。回族穆斯林的清真寺里的宣讲台一般设在大殿正中的凹壁前方的右边。

∗默念(

阿拉伯语意译,伊斯兰宗教礼仪专用术语,本音是“迪克尔·胡菲”,回族穆斯林又常称作“心念”“默诵”。回族穆斯林为了内心祈求、赞念真主,用默念的方式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心的宁静和沉思,聚精会神地赞念真主。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把默念作为严格的宗教教规,并作为修炼的重要方式。

∗穆巴哈(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允许的”“准行的”等意义,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专指伊斯兰教教法允许、准行的事情。

∗穆巴拉克(

阿拉伯语音译,也可翻译成“穆巴热克”,表示“吉祥的”“幸福的”等意义。

∗穆菲德(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有益的”行为。

∗穆夫提(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解法者”,专指解说伊斯兰教教法的人,主要职责是对教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案例提出正式的法律解说,将其作为判决的依据。

∗穆夫提门宦(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回族伊斯兰教教派专用术语,指的是苏非派虎夫耶学派支系门宦。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康乐、东乡和青海西宁南川以及新疆等地。

∗穆哈凯玛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明确的”“清楚的”等意义。回族穆斯林经堂解经专用术语,用来划分《古兰经》经文含义是否明确。

∗穆哈然(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禁月”,是伊斯兰教历1月的名称。

∗穆罕默德(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的承传人。大约生于公元570年,卒于公元632年,为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宗教改革家,伊斯兰教“六大使者”之一,回族穆斯林尊称穆罕默德为“穆圣”“圣人”。穆罕默德历时23年传播伊斯兰教,使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大多皈依伊斯兰教,并创建了阿拉伯民族统一的国家,揭开了阿拉伯历史的新篇章。

∗穆合麦斯(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五联诗”,为伊斯兰文学专用术语,特指伊斯兰教苏非派赞圣诗集。哲赫忍耶穆斯林一般在做完霄礼后都要诵读。

∗穆民(

阿拉伯语的音意合译,指的是“信仰者”,伊斯兰教专用术语,指的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

∗穆纳非格(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伪信者”“两面派”等。

∗穆尔吉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奇迹”,伊斯兰教专用术语,专指真主创造的各种奇迹。回族穆斯林也常用这个词来表示伊斯兰教的先哲们根据真主的旨意显示出来的奇迹。

∗穆热色力(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钦差”。如回族话中常说:“穆罕默德是真主的穆热色力(钦差)。”

∗穆热师德(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为“导师”,回族伊斯兰教派专用词,苏非派尊称其导师为“穆热师德”。

∗穆瑞德(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穆里德”。相当于汉语中的“信徒”“学生”“门徒”等。

∗穆萨(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姆萨”“木萨”,伊斯兰教的“六大使者”之一,被称作“真主的代言人”。回族穆斯林男性中很多人用穆萨来取经名。

∗穆撒飞热(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旅行者”。

∗穆斯林(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信教者”“和平者”,伊斯兰教专用术语,专指顺从真主的旨意、能履行五功的人。回族一般通称为“穆斯林”或“穆民”。

∗穆斯泰哈卜(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嘉许的”,伊斯兰教法用语,指教法提倡人们去做的行为,如救济贫弱、捐助公益事业、待人接物有礼貌有教养等不做不受惩罚但做了应当受到鼓励和赞扬的行为。

∗穆什勒克(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多神教徒”的意思。

∗穆台沙比哈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彼此相似的”“双关语”“隐晦的”等意义。

∗穆泰算维夫(

阿拉伯语音译,特指的是“坚守苏非者”。

∗穆扎维热(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邻居”,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在清真寺做勤杂工作的穆民。

∗纳夫斯(

阿拉伯语音译,一般用于表示心理活动。所指的心理范围比较复杂,可用来表示性情、脾气、自尊心,也可用来表示私欲,甚至可引申为馋等意义。

∗纳格什班迪(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指“画家”,为伊斯兰教专用名称,特指伊斯兰教苏非派创始人的名称,回族穆斯林也常用来指苏非派兄弟会组织的名称。

∗纳热(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火”。

∗纳西赫(

阿拉伯语音译,也可意译为“停经”,伊斯兰教专用术语,表示“停止”“废除”。回族穆斯林专指《古兰经》中后降示的经文代替先降示的经文,先降示的经文便停止了。

∗纳依布(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助手”“副手”等。

∗捺扎色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污秽”“肮脏”等。

∗乃凯尔(

阿拉伯语音译,传说中伊斯兰教的天使名,专门负责预审坟中的亡人。

∗乃萨拉(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援助者”,因为基督教徒自称是受上帝援助的人,后来穆斯林就沿用这一称谓,称基督教徒或基督教为“乃萨拉”。

∗乃遂哈(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诚实的忏悔”的意思。

∗乃遂合(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忠告”“忠言”等。

∗乃西(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禁止”所表示的意义。

∗乃子热(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诺言”“誓约”,回族穆斯林使用时赋予了伊斯兰宗教含义,专指穆斯林为表示对真主感恩而立下的誓言和承诺。

∗尼发个(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伪善”“假仁假义”等。

∗尼卡哈(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结婚”“婚姻”。后成为回族穆斯林婚姻习俗专用术语。回族男女双方结婚之日,要请阿訇举行“念尼卡哈”的仪式:阿訇念完经文之后,当众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问女方是否愿意嫁给男方,女方答应“愿意”;又问男方是否自愿娶女方,男方即应诺“我愿意接受这门婚姻”。然后,阿訇便开始撒喜枣。一般在念尼卡哈时,阿訇还对新郎和新娘讲解一些宗教和回族礼俗方面的知识,并教授一些简单的宗教念词。

∗尼尔麦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恩泽”“赏赐”等,为宗教专有用词,特指来自真主的恩泽和赏赐,也可具体指真主的赏赐物。

∗乜帖(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心愿”“心意”“期望”等,回族穆斯林使用这个词时其意义已经具体化了,包括自愿地以钱或物的形式无偿举办公益善事,也包括把钱或物自愿地向他人施舍;另外,还包括请阿訇到家中念经纪念亡人或祈求平安。向他人施舍之前要默诵举意词,叫作“举乜帖”。

∗努哈(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传说中真主的六大使者之一,是“真主的预言者”。“努哈”也是回族穆斯林男性常用的经名。

∗奴热(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光明”“光”的意思,被赋予伊斯兰教宗教内涵,是真主的美名之一。

∗欧莱玛(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学者们”。

∗欧麦尔(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第二任哈里发,他出身富贵人家,相传在穆罕默德传教时曾经给予过经济上的资助,后来成为穆罕默德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为创建阿拉伯帝国打下了基础,并主持制定了伊斯兰教历。“欧麦尔”也是回族穆斯林男性常用的经名。

∗欧木代(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支柱”,后成为伊斯兰教教法专用术语,是伊斯兰教教法学著作《伟嘎耶》的别名。

∗欧木尔(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生命”“寿命”“一生”等。回族话中使用时大多赋予了伊斯兰教理念,如“多舍散,多行善,多增加欧木尔期限”。

∗欧姆热(

阿拉伯语音译,“朝觐”的一种方式,指的是“副朝”,又可意译为“小朝”。表示的是在除伊斯兰教历12月的正朝以外的任何时候前往麦加圣地的朝规。

∗欧尔夫(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习惯”“惯例”等,回族穆斯林经堂解经专用术语,指的是伊斯兰教教法理论渊源以外的社会民俗习惯等,同时也指经堂语学习中用来记录单词的记录本。

∗热亚(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虚伪的”“假仁假义”“沽名钓誉”等词所表示的意义,如“为人做事首先要诚心诚意,千万不能热亚”。

∗热依斯(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指的是“头领”,后成为回族穆斯林教派专用术语,特指回族苏非派历史上教派领袖派到某一区域的宗教负责人,其职责是指导该区域若干个清真寺、坊和阿訇的宗教事务。

∗入护索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允诺”“允许”等词表示的意义,是回族穆斯林所遵循的修身基本准则,如“对别人的责备也能入护索提,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若哈玛尼(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慈悲者”“普惠者”“至仁者”,伊斯兰教专用术语,是真主的美名之一。回族穆斯林用此词来称颂真主对穆民的恩泽,如“若哈玛尼主的至仁,带来了穆民的福分”。

∗瑞乍(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喜欢”的意思。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得到真主的喜欢,如“穆民们的舍散向善,是真主最最的瑞乍”。

∗瑞孜给(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福气”“好运”,如“我们的瑞孜给全是真主的恩赐”。

∗撒布尔(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耐心”“忍受”“克制”等意义,伊斯兰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以此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指穆斯林在身处逆境或者遇到灾难时,要具有坚忍的意志,能够承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绝不能面对困难而畏缩。

∗赛莱非(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祖辈”“前辈”表示的意义。

∗赛莱非耶(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尊古派”“复古派”。回族穆斯林用作伊斯兰教教派专用术语,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产生的回族伊斯兰教教派,该派在礼拜时要抬三次手。

∗赛义德(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头领”“先生”,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圣裔。凡是圣裔,名前都要冠以“赛义德”。赛义德也是回族穆斯林男性常用的经名。

∗色拜布(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塞拜布”“塞白卜”,表示的是“机遇”的意思。

∗色赫瓦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慷慨”“大方”,如“穆民要色赫瓦提,经常舍散和捐款”。

∗色俩麦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平顺”“吉安”等词表示的意义。如“穆民出门也不忘礼拜,求祈真主的色俩麦提”。

∗色俩目(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色兰”“塞俩目”,意为“真主赐你平安”。回族的日常见面礼,又叫“说色俩目”。一般当回族穆斯林见面时,先问候者说“安色俩目尔来库目”,表示“真主赐你们平安”;回答者说“吾尔来库目色俩目”,表示“求主也赐你们平安”。“说色俩目”在回族穆斯林生活中有许多意义:回族见面时要互致“色俩目”,定亲时男女双方当着众亲友的面互道“色俩目”,互相发生误会、矛盾甚至冲突后解决矛盾时就是通过互道“色俩目”来化解矛盾,在礼拜、婚礼、节日庆典以及各种重要礼仪场合要集体互道“色俩目”。

∗色瓦布(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塞瓦布”,本义表示“赏赐”“报酬”“奖赏”。后成为宗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通常用这个词特指“真主对穆民的奖赏”。做善事也被称为“揽色瓦布”“得色瓦布”“沾色瓦布”等。如“多揽色瓦布,多条道路”。

∗色者尔(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押韵”“韵文”。如“这个人学识不大,说起话来还带着色者尔呢,文煞煞的”。

∗色支德(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叩头”。

∗筛赫(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谢赫”,即波斯语中的“沙赫”。本义指“领袖”“导师”“长者”。后成为宗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特指在宗教上有很深的造诣和很高声望的导师、长者。

∗筛团尼(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撒旦”,表示“魔鬼”“恶魔”等意义。回族穆斯林多用“筛团尼”,而不用“撒旦”。

∗闪克(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怀疑”。

∗稍麻(

阿拉伯语音译,在西北一些地方的回族穆斯林中指的是小清真寺,又称作“稍麻寺”。

∗ 绍瓦勒(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历10月的名称。

∗舍法尔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说情”“求情”。后成为伊斯兰教宗教专用词,专指穆罕默德圣人对穆民的拯救。如“平日里多尊圣行、赞圣,关键时得到圣人的舍法尔提”。

∗舍海窝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欲念”“欲望”表示的意义。如“斋月里远离舍海窝提,才能有收获”。

∗舍尔巴乃(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历8月的名称。

∗舍热阿提(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礼乘”“教程”“常道”,伊斯兰教教派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苏非派特定的功修理念,指的是在六大信仰的前提下,履行念、礼、斋、课、朝等主命,遵从教法的一切规定,作为人道归真之门,这一功修的过程被称为舍热阿提。

∗舍希德(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专用称谓,特指为捍卫宗教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回族话中多译为“舍希子”。

∗什叶派(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本义相当于汉语中的“派别”,伊斯兰教教派专用术语,什叶派与逊尼派并称为伊斯兰教两大派别。

∗束海达依(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专用称谓,特指为宗教而献身的人们,是“舍希德”的复数形式。

∗舒不海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意思是“猜忌”“嫌疑”。

∗苏布哈南拉(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赞美真主”的意思,是回族穆斯林在每次礼拜之后必须念诵的赞词,在遇到惊险的事或者危难之际也必须念。

∗苏非派(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苏非”本义是“羊毛”,后成为伊斯兰教教派专用称词,因该派教众身穿粗羊毛织的衣服,用来表示生活的简朴和对宗教的忠诚,所以以此为教派名。中国西北地区的四大门宦:虎夫耶、哲赫忍耶、戛德忍耶、库布忍耶,基本上都属于苏非派。

∗所得格(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索德格”,表示“舍散”的意思。伊斯兰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把以真主的名义捐献给清真寺或者贫穷者的财物,统称为“所得格”。

∗索发尔(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历2月的名称。

∗索哈白(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朋友”“伙伴”“同事”。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穆罕默德的亲密助手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四位哈里发,也称“四大索哈白”。另外,有时把跟随穆罕默德圣人的其他圣门弟子也称为索哈白。

∗索莱提(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苏莱提”,相当于汉语中的“外表”“容貌”等意义;常被赋予宗教内容,回族穆斯林用来特指经常做礼拜会容貌俊美。

∗索俩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礼拜”,也可简称为“索俩”,回族穆斯林把召唤礼拜一般简称为“索俩”,把唤拜一般称为“念索俩”或“喊索俩”。如“清真寺已经念索俩了”。

∗索里黑乃(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指“清廉者们”“虔诚者们”。后成为宗教专用称谓,回族穆斯林用来特指有较好宗教操守者。

∗索俩哇提(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颂扬”。后成为宗教专用词,特指回族穆斯林在过尔麦里时念的索俩哇提,是赞圣的赞词选段;也可指回族穆斯林见面时相互问候、祝福的词和动作。

∗索姆(

阿拉伯语音译,指回族穆斯林宗教行为中的“闭斋”“封斋”等宗教仪式。

∗索尔(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索勒”“苏赖”,相当于汉语中文体结构中的“章”,经堂解经专用术语,特指《古兰经》中的章。回族穆斯林常见宗教活动,“念索尔”是指请阿訇到家中念经,用来纪念亡人或祈求平安。

∗索热夫(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变字学”,回族穆斯林经堂解经专用术语,还专指回族经堂教育语法文字学课本。

∗绥拉提(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绥拉特”,本义是“路途”,后成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伊斯兰教传说中的“天桥”,即“绥拉提桥”。回族穆斯林认为,这座桥架在火狱之上、直通天园,它细如头发、快如钢刀,根据人生前的所作所为来决定其能否通过。升入天园者将由桥上通过,堕入火狱者必在桥上失足。

∗塔阿提(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顺从”的意思。

∗塔阿目(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食品”,往往具有回族穆斯林习俗的含义,一般用来指称油香等。

∗塔哈勒(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洁净的”“清洁的”等意义,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特指参加宗教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净身条件,如大净、小净等。

∗塔布(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塔布提”“塔卜”,伊斯兰教宗教习俗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在日常口语中常与匣子连用,如“塔布匣子”,专指用来抬亡人埋体的木制活底匣子或四周有拉环的绿色帆布担架。一般给亡人“捉水”、穿上“卡凡”布之后,便将埋体放人匣内或绿色帆布内,送至坟地。

∗塔里布(

阿拉伯语音译,指称的是“学生”“求学的人”等。

∗台格瓦(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虔诚”“忠诚”的意思,回族穆斯林伦理道德专用术语,专指敬畏真主、对宗教忠诚者,也是评价虔信者的准则。

∗台拉维哈(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相当于汉语中的“休息”,伊斯兰教宗教礼仪专用术语,表示的是一种礼拜。回族穆斯林一般称为“间歇拜”,指的是斋月每晚要比平时多做的二十拜,在拜中礼两拜就要休息念赞词,所以称为间歇拜,即“礼台拉维哈”。

∗台特物尔(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志愿”,在回族话中与拜功相连使用,称“副功拜”,指的是除主命、圣行之外的拜功,其所施舍的乜帖叫台特物尔乜帖。

∗讨菲格(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成功”,在回族话中被赋予伊斯兰教宗教含义,一般指因真主的相助而获得的成功。

∗讨合德(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信仰的基本要求,表示“信主独一”,要求每个穆斯林必须遵循。

∗讨拉提(

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宗教专用术语,特指真主降示给穆萨圣人的经典。

∗瓦格夫(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公共财产”,特指伊斯兰教基金、宗教公产,包括清真寺和穆民们捐赠的土地、房屋、财物等,要用于宗教公益事业,严禁私人占用。

∗瓦合叶(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启发”“启迪”等意义。

∗瓦尔兹(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卧尔兹”,表示“劝勉”“教诲”“劝诫”等意义,伊斯兰教专用术语,回族话中特指回族穆斯林常见的宣讲教义形式。一般在各种宗教活动中,阿訇依据《古兰经》、圣训或其他伊斯兰教经典,并结合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对教民进行劝诫教化,叫“讲瓦尔兹”。

∗瓦西托(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媒介”“中介”等意义。

∗瓦哲布(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当然的”“必然的”等意义。

∗卧知亥(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缘由”“原因”等,回族穆斯林经堂解经专用术语,特指在经堂讲经时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

∗乌发提(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乌法特”,表示“死亡”的意思。

∗乌麦提(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温麦提”,表示的是“人民”“民众”“信众”等意义。

∗希吉莱(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迁徙”,后成为伊斯兰教历法专用术语,特指希吉莱历,也就是伊斯兰教历,回族穆斯林又称为“回回历”。相传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这一年被定为希吉莱历元年,每年约354天。

∗逊奈(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行为”“道路”“习惯”等,后引申为“圣行”,为伊斯兰教宗教习俗专用术语,在回族话中也指回族穆斯林卫生习俗中的割礼。

∗逊尼派(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伊斯兰教教派名称,中国回族穆斯林大多属于这个教派。

∗叶给尼(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诚信”“虔诚”,回族穆斯林使用时一般赋予宗教色彩,表示对教门的忠诚。

∗耶德(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手”“力量”“能力”等意义,各个意义间互有关联,如“手”代表“力量”。

∗耶苦鲁(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吃”。

∗耶如哈(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离开”“走开”。

∗耶梯目(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乜帖目”,相当于汉语中的“孤儿”。

∗伊赫瓦尼(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相当于“兄弟”,回族伊斯兰教教派专用术语,又叫作“新教”“新兴教”。

∗伊玛目(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教长”“首领”等,伊斯兰教宗教人士专用称词,回族穆斯林特指在清真寺内领拜的阿訇。

∗伊玛尼(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信仰”,在回族话中被赋予伊斯兰教专门意义,一是表示口头诚信,即念“清真言”;二是表示内心诚信,即信主唯一。

∗伊斯俩目(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伊斯兰”,指的就是“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多用“伊斯兰”。

∗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音意合译,本义是“和平”,后成为宗教专用称谓,表示“归顺真主的意旨”“服从真主的命禁”以求和平安宁。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传播于阿拉伯半岛。在我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回族即是其中之一。旧时,人们称伊斯兰教为“大食法”“天方教”“清真教”“回教”“回回教”等。1956年6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定统一称为“伊斯兰教”。

∗依布利斯(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易卜劣斯”,表示“魔怪”“恶魔”等意思。

∗依赫俩苏(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忠诚”“诚信”等意思,后成为伊斯兰教解经专用术语,特指《古兰经》第112章章名。

∗依热德(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愿望”“意志”等。

∗依思目(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称谓”“名字”等。

∗依札布(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表示“宣言”“誓言”等,后来成为回族穆斯林婚俗专用术语,特指“结婚经文书”。回族穆斯林男女在举行婚礼前,由阿訇主持结婚仪式,在问讯了男女双方、确认是自愿结婚后,根据伊斯兰教教规,用阿拉伯文书写依札布,表示从宗教上对婚姻的认可。

∗依札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凭借”“凭证”等,在回族话中多用于宗教活动,特指伊斯兰教苏非派传教的凭证。

∗易卜拉欣(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伊布拉欣”“依布拉西麦”,回族穆斯林常称为“拉西”或“西麦”。易卜拉欣为伊斯兰教传说中真主的六大使者之一,被称为“真主的至交”;在晚年受真主的恩赐得到了伊斯玛仪和伊斯哈格两个儿子,曾经梦中受真主“启示”要献子为祭;在献祭的关键时刻,又受真主“启示”以羊代替,这便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即宰牲节的本源。

∗因撒尼(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人”“人类”等意义。

∗因沙安拉(

阿拉伯语音译,也可意译为意为“托靠主”,表示“真主意愿”“托靠真主”的意思。回族穆斯林在决定做某些事情前,或者婉言谢绝某些事情时,都要念“因沙安拉”。

∗泽卡提(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则卡特”,本意是“纯净”,伊斯兰教宗教专用术语,特指天课,是伊斯兰教“五功”中的“天课”“课税”。

∗责米(

阿拉伯语的音译,相当于汉语中“诬蔑”“诽谤”,使用时多带有贬义色彩。

∗扎维叶(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指“角”,并确指“物体的角”“建筑物内部的一个角落”等,后成为宗教专用术语,特指修道的地方,回族穆斯林用来专指苏非派修道的地方。

∗扎依(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处所”“方位”等,教宗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特指铺在清真寺大殿地上的牛羊皮、拜垫等。

∗札希德(

阿拉伯语音译,相当于“隐居者”“修行者”表示的意思。

∗札希勒(

阿拉伯语音译,本义是“无知者”“愚昧者”“文盲”,多被赋予宗教色彩,特指不懂伊斯兰教知识的人。回族穆斯林使用时也多用来表示自谦。

∗札希热(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表象”“外表”等。

∗哲布伊莱(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哲卜拉伊勒”,伊斯兰教传说中的天使,是真主的“四大天使”之一。他的职责和使命是奉真主之命向各位先知传达真主的意旨。因其在众天使中的品位最高而被称为“天使长”。

∗哲罕南木(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的是“火狱”,被赋予宗教色彩,用于对行为不端的穆民的审判和惩处。

∗哲赫忍耶(

阿拉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哲合林耶”,本义表示“公开的”“响亮的”,后成为回族穆斯林门宦专用称谓。该派因在诵念即克尔等时主张要高声、响亮而得名,在回族话中又被称作“高念派”。

∗哲麻里(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漂亮”“俊美”的意思。回族穆斯林使用时被赋予宗教色彩,特指女性的美丽。

∗哲玛尔提(

阿拉伯语音译,表示“集体”的意思,后成为宗教专用术语,回族穆斯林特指清真寺集体礼拜。

∗者那则(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殡礼”。穆民去世后,众人要举行“站者那则”仪式,一般是在清真寺院内或院外选一块平整的地方,将亡人的埋体头北脚南面西放端正,阿訇靠近埋体站立,其他穆民在其后依次站立,为亡人做“都哇”、说“色俩目”等。

∗主麻(

阿拉伯语音译,指的是星期五,本来指回族穆斯林聚礼的日子,又叫“小朝日”。

波斯语转用借词

∗阿訇(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阿洪”“阿衡”,本义是“学堂教师”,后成为伊斯兰教宗教专门职业的称谓,回族穆斯林专指在清真寺主持宗教事务的人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清真寺日常宗教教务、培养经学学生,还要为一定区域内的穆斯林做各种联络和协调工作,主持回族穆斯林婚丧嫁娶等事务。

∗巴巴(

波斯语音译,本义指“父亲”“长辈”,后成为宗教专用称谓,特称回族穆斯林先哲。

∗板代(

波斯语音译,相当于汉语中的“仆人”“下人”等。在回族谚语中,有“板代的乜帖,真心的喜悦”的说法,表示有些人虽然经济地位低,但信仰虔诚。

∗邦布达(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邦答”,指的是回族穆斯林宗教仪式中的“晨礼”。伊斯兰教每日五时礼拜中的第一次礼拜的名称,时间在天亮后、日出前。

∗邦克(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班克”,本义是“召唤”“提醒”,后特指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动中的唤礼。清真寺在每日五时礼拜前都必须念邦克,以召唤穆斯林礼拜。

∗彻闪白(

波斯语音译,指的是星期三。

∗答失曼(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塔失蛮”“答尼师曼德”,指的是“大学问家”“学者”“科学家”“智者”等。现在回族穆斯林多用于指称宗教学问高的人。

∗杜闪白(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杜尚别”,指的是“星期一”。

∗杜什蛮(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堵什蛮”,指的是“敌人”“仇敌”等。

∗多斯提(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朵斯提”,指的是“朋友”“友人”等。回族穆斯林宗教专用称谓,是穆斯林之间的相互称谓,相当于“教友”。

∗多斯达尼(

波斯语音译,表示“多斯提”的复数,相当于汉语中“朋友们”。

∗多灾海(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朵孜哈”“垛子海”,指的是“地狱”“火狱”等。按照伊斯兰教教义,多灾海是一个刑罚严酷、恐怖可怕的地方,专门用来惩处那些十恶不赦的坏人。

∗尔失给(

波斯语音译,本义表示“热恋”“钟爱”的意思。后来使用时含有贬义,指不能自持、轻狂等。

∗高麻尼(

波斯语音译,指的是“穆民”,指称对象是某个教派或某所清真寺所在区域内的穆斯林大众。

∗呼什奴提(

波斯语音译,表示“情愿”“满意”“认可”“肯定”等意义。一般用作谦词。

∗虎夫坦(

波斯语音译,指的是回族穆斯林宗教仪式中的“宵礼”,伊斯兰教每日五时礼拜中的第五次礼拜的名称,是睡觉前的礼拜。

∗卡比(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卡比亚”“卡宾”等,表示“聘金”“彩礼”等。

∗乃玛孜(

波斯语音译,指的是回族穆斯林最常见的宗教活动——“礼拜”,是穆斯林五功之一,穆斯林要求一日五番乃玛孜。

∗盼闪白(

波斯语音译,指的是“星期四”,在回族穆斯林宗教习俗中,星期四是好日子。

∗皮拉罕(

波斯语音译,又可翻译成“匹拉罕”,指的是“衬衣”“衬衫”,回族穆斯林丧葬习俗专用术语,特指亡人的坎肩。

∗辟尔(

波斯语音译,表示“导师”“首领”等意义,后成为宗教专用称谓,回族穆斯林用来特指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导师。

∗沙目(

波斯语音译,本义指的是“傍晚”,后成为宗教仪式专用术语,指的是回族穆斯林的“昏礼”,伊斯兰教每日五时礼拜中第四次礼拜的名称。

∗闪白(

波斯语音译,指的是星期六。

∗斜闪白(

波斯语音译,指的是“星期二”。传说历史上伊斯兰教在圣战中有一次重大的失利是在星期二,所以有些回族穆斯林认为星期二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叶克闪白(

波斯语音译,指的是“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