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旅游系统
一 国外旅游系统研究
1972年Gunn首次提出了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从供需两个大部分划分,供求关系是旅游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供给部分分为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服务5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的反馈是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Gunn的模型(如图1-1所示)更多的是从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与市场的微观供求关系分析,但是在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面对的绝非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由无数个已有的和潜在的旅游目的地组成的旅游产业体系。随后1979年Leiper从地理学的视角定义了旅游系统,并在Gunn模型的基础上突出了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设置的旅游通道。旅游系统由旅游者、客源地、交通线路、目的地和旅游业五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这种体现物质空间流动的模型在结构上更趋合理。后澳大利亚学者Veal总结了Leiper的模型框架(如图1-2所示),该模型深刻地揭示了旅游空间结构的本质含义,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任何有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最终都应归结为对旅游系统的研究,但在内容上却忽略了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互动和关联,对旅游者活动的复杂性和自组织性也没有进行分析。而Mill和Morrison认为旅游系统是由客源市场、旅行、目的地和市场营销四个环节相互作用形成,并从“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的预设出发,设置了一个旅游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以旅游购买、适应需求、旅游销售、形成需求为过程,将旅行、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四个要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该模型更像是一个旅游者的决策流程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Sofield将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设置在系统内,内容包括客源地、旅游通道、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区等要素,并且突出了旅游目的地和商业的核心地位。世界著名的系统研究所IIASA资助的墨西哥Yucatan半岛可持续旅游发展系统研究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以旅游者、环境、政府、人口、经济五大部分组成环路,较为清晰地表述了旅游业内外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旅游者包括游客数、床位数、夜均价三个衡量指标;环境以水质、遗址、沙滩质量为指标;政府以津贴政策为指标;人口以出生率、死亡率、迁移、劳动力为指标;经济以投资、增加值、产出、工资、价格为指标。经过调查,研究者认为作为内生变量的政府的行为受到人口和环境的影响,是可以预测的。在McKercher的旅游复杂系统模型(如图1-3所示)中,存在着大量的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他进一步指出旅游系统是个由非线性关系主导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讨论旅游系统时规模经济是不可忽视的。McKercher把复杂系统的理论引入旅游分析中,但他的概念模型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他并没有很好地揭示旅游系统中非线性关系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学术界对旅游系统的复杂性分析仅仅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图1-1 Gunn的旅游目的地地带模型
资料来源:Gunn, C., “Vacationscape: Designing Tourism Regions. Austin: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exas, 1972:229-234。
图1-2 Leiper旅游地理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Leiper N., Tourism Management. Collingwood, VIC: TAFE Publications. 1995。
图1-3 旅游复杂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McKercher B. A Chaos Approach to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425-434。
二 国内旅游系统研究
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旅游活动涉及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块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有资源、设施、服务等要素参与其中,游客、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在其中博弈。因此,旅游业自产生之时,就已经具备了系统性的特征。从系统的视角来看,旅游业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体系。吴人韦认为,在旅游现象的各要素之间,也形成了具有强大市场竞争能力、内部要素互为支持、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被称为旅游系统。旅游系统的性质是“以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为核心,以人流的异地移动性为特征,以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边缘组合系统”。鉴于此,在20世纪末,吴必虎教授就指出旅游系统或游憩系统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如图1-4所示)。旅游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紧密,而且与周围的其他相关系统进行着人员、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因此旅游系统具有动态、开放的系统特征。保继刚在前人旅游通道系统的基础上,加强了旅游系统内外交流的重要性(如图1-5所示)。吴晋峰认为旅游系统指旅游活动系统,是由于大众旅游的出现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由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客源地、媒介和目的地三个部分组成,系统的唯一功能就是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六大特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为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节点、交通线路为连接所形成的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网络。通过节点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拓扑参数可以对旅游网络结构进行拓扑分析;刘峰认为旅游系统是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在旅游系统规划里,就是把旅游系统分成四个子系统来进行描述和规划的,即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几位学者的旅游系统四分法,在总体上是一致的。进而李文兵提出旅游系统是指对旅游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要素的总和,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而袁国宏则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通过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完整旅游经历,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它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车裕斌认为目的地系统是旅游目的地内部各种对旅游活动过程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所有因子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与功能的旅游体系,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在于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系统(如图1-6所示)。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旅游系统是一个兼容并包、具有开放特性的庞大组织结构。陈安泽、卢云亭等提出的旅游系统框架由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的供给系统又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教育系统、旅游商品系统四个子系统。旅游地域系统作为一个主要部分,又包括了旅游资源、旅游区或旅游地结构、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路线、旅游中心城镇等五个物质性内容。张亚林针对旅游地域系统的分析认为,人类各种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社会-地理”系统。郑耀星、储德平从吴必虎系统模型的框架出发,认为旅游系统是由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四部分子系统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活动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子系统;张述林等从研究旅游系统的特征入手,在认识到旅游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之基础上,指出应以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之方法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作为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方法论,同时指出了该方法论的含义、特征、实质,并提出了其运作的模式。徐红罡认为旅游业中二元结构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非正规经济部门给那些处于边缘地位、无法通过正规就业而参加主流经济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应急之道,非正规企业在旅游业中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降低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冲突,并提供特色化服务,这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系统的最重要的形态表现为子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旅游经济系统、旅游文化系统和旅游管理系统。黎雪林和孙东川认为旅游系统主要是由游客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生态系统、旅游管理者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图1-4 旅游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旅游学刊》1998年第1期。
图1-5 旅游系统
资料来源: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图1-6 旅游目的地系统结构与功能分区示意
资料来源:车裕斌:《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分析》,《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