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强制:乡村留守中的性别排斥与不平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目标在于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留守人口影响的性别差异,以及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对女性能动性的影响(既包括性别关系的变化,也包括在家庭和社区中权力关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析性别是如何塑造和影响了外出务工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留守人口之间的分配。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社区;第二,性别视角下的留守经历;第三,劳动力流动与女性能动性的变化;第四,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发展。

1.劳动力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社区

在这一部分,本研究通过对社区知情人的访谈,从人口、土地、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方面展示留守的农村社区,并着重探讨农村社区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迁及其对社区内的生产、文化与社会认知等产生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留守家庭中的劳动力结构及其家庭生命历程的变化;

第二,外出作为一种生计方式对农村家庭的意义;

第三,流动、留守与返乡的决策与影响因素;

第四,留守家庭与非留守家庭的比较;

第五,当地对“外出”和“留守”的社会认识;

第六,打工文化和打工作为一种“通过仪式”对农村社会的影响等。

2.性别与留守经历

这一部分通过对不同性别留守人口在留守决策、生计安排、家庭照料、家庭关系、仪式互动、婚姻情感、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性别视角下留守人口因农村劳动力流动所承担的社会代价,并着重关注留守妇女的留守经历及其受到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流动群体与留守群体的互动状况;

第二,留守人口承担的家庭照料与留守家庭中的照料赤字;

第三,留守人口性别角色的变化与角色适应;

第四,自我及他人的流动经历对留守人口生计活动的影响;

第五,留守人口与家庭关键事件的安排;

第六,留守人口的心理状况;

第七,留守人口对子女教育的安排与应对;

第八,留守妇女的家庭关系;

第九,留守人口的婚姻关系及其情感危机。

另外,在研究留守群体的留守经历时,本研究还特别注意考察留守妇女的健康状况、农业生产的女性化现象、留守妇女遭遇的性骚扰及自杀现象、哺乳期留守妇女现象以及宗教信仰对留守女性的意义及影响。

3.劳动力流动与女性能动性的变化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劳动力流动背景下留守女性能动性的变化,以及女性自身流动经历对其返乡后的家庭与社区地位所产生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劳动力外出后,留守女性谈判能力的变化;

第二,留守女性决策权的变化;

第三,留守女性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及其在社区内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四,流动经历对留守女性的影响以及返乡女性对乡村生活的重新适应;

第五,留守女性的抗争与政治行动。

4.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发展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在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社会支持现状、农村社区的整体结构变迁、农村社区的人口变迁以及农业的未来,并对中国30余年来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留守人口的社会支持;

第二,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变迁与未来;

第三,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反思。

(三)相关概念

1.农村社区

本研究中指农村地区的行政村。个别情况下,由于行政村过大,本研究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作为研究社区。

2.儿童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3.老年人

老年人是指年龄达到一个统一的界限和超过这个界限的个体。鉴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本研究中的老年人指年龄超过60周岁的个体。

4.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在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而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顾的农村儿童。

非留守儿童是指在调查时父母双方均未外出务工或很少外出务工(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个月以内)的农村儿童。

5.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是指被调查时丈夫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而自己长期留守在家乡的55周岁以下的农村妇女。

非留守妇女是指被调查时丈夫很少或短期在外务工(每年在外务工6个月以内),或不外出务工,夫妻在一起居住的55周岁以下的农村妇女。

6.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是指被调查时有户口在本社区的子女外出务工(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个月及以上),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年人。

非留守老人是指被调查时户口在本社区的子女均未外出务工或短期在外务工(每年在外务工6个月以内)的农村老年人。

7.流动经历

在本研究中,指近十年内,有过在县城或县域以外务工的经历且务工期间每年在外务工累计超过6个月。

(四)研究地点

本研究实地调查地点的选取分为省、县、乡镇和村四个层面。研究选取河南省的固始县和新县两个县,在固始县的3个乡镇选取6个行政村、在新县的2个乡镇选取4个行政村(共计10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社区。调查地点的农村外出/流动劳动力绝大多数为长期跨省流动,流入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个体小商业等。部分研究社区还存在劳动力跨国流动的现象。

(五)研究样本与调查对象

本研究在农村实地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包括:留守妇女、留守丈夫、留守老人、非留守妇女、村干部、县乡干部及妇联系统负责人等。本研究原计划在每个社区完成留守妇女问卷10~15份、留守丈夫问卷5~10份、返乡留守妇女问卷5~10份,在每个社区完成留守妇女深度访谈35个、留守丈夫深度访谈3~5个、留守老人深度访谈2个、未婚女性深度访谈2~3个,在每个社区选取2~3名村干部及主要知情人进行社区概况资料收集和深度访谈,在每个县选取1~2名有关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根据研究社区人口流动的特征,针对某些调查对象(如留守丈夫和未婚女性)的调查未能达到预期数量或进行了相应调整。本研究针对各调查对象实际完成的数量如表1-1所示。

表1-1 实地调研完成情况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过程中,留守家庭中不同性别之间(尤其是女性)的角色地位、家庭决策、在留守经历中受到的影响以及对问题的应对与能动性等进行质性分析。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是定性研究方法和工具,如参与观察、主要知情人访谈、深度访谈、小组访谈等。此外,文献查阅和梳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获取某些整体上的背景信息和一些基础数据,本研究还对研究社区进行了社区概况基线数据收集,并以部分问卷调查作为补充。

(七)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过程可分为前期准备、实地调查、资料录入与整理、资料分析与报告撰写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2012年10~12月

研究的前期准备包括文献查阅、研究主题的确定以及研究方案的设计。在研究开始阶段,课题组通过多次讨论确定了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并设计出针对每个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初稿。在实地调查开始之前,为了保证调查质量,课题组对所有成员进行了统一的调查培训,并对人员分工进行了安排。

2.实地调查:2013年1月

这一期间,课题组在河南省固始县和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为更好地统筹安排时间和调查人员,实地调查将试调查与正式调查相结合。在固始县两个村进行试调查后,课题组对研究方案进行了讨论和调整,并在接下来的8个研究社区进行了正式调查。实地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每天对研究进度和研究发现进行总结与讨论。

3.资料录入与整理:2013年2~3月

实地调查结束后,调查员利用SPSS软件对定量数据进行录入和数据输出;每位调查员对访谈的案例和其他定性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并集结汇总。课题组成员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对研究发现进行研讨和总结,初步确定研究报告的思路和框架。

4.资料分析与报告撰写:2013年4月~2014年4月

根据研究内容和实地调研后的研讨,课题组对研究报告的撰写进行了分工。负责撰写不同部分的成员根据主题对研究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撰写初稿。其间,课题组组织多次研讨与交流。研究报告初稿经过数次讨论修改和两轮统稿后得以出版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