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与国际货币体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国际货币体系定义、内涵、作用

(一)定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在习惯、历史、国家意愿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国家间金融关系之间约定俗成的规则、程序和机构的总和。其既包括在国际货币关系中起协调监督作用的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全球和地区金融机构,也包括在各国实践中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做法。

早期,国际经济往来中遵循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约定俗成的做法或历史沿袭的惯例。随着国际经济往来逐步密切和频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国家和经济往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统的惯例和做法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范围不断延伸。又由于在缺乏规制的情况下,各国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与他国的金融货币联系,在经济运行状况不良时,这种选择往往呈现出危害整体经济利益的情况。例如,20世纪30年代在大萧条期间,全球金融秩序失控,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1932年英国通过《进口税法案》予以还击,引发全球贸易大战。1931年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贬值;1933年美国也采取同样措施。在缺乏规制下的恶性竞争,将全球经济拖入长期萧条的泥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与政治实力均跃居全球首位,使其有能力对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加以规范。“二战”期间至1985年之前的一段时期,美国主流经济思想偏向自由贸易美国对于国际贸易的态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80~1930年,以美首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代表,提倡工业兴国,开展贸易保护;第二阶段1930~198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占全球30%,已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提倡自由贸易;第三阶段1985年至今,日、德崛起导致美国综合国力有所下降,以1985年罗纳德·里根的《自由且公平》的演讲和1988年的《综合贸易法》为标志,强调自由且公平的贸易观。,认为自由市场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全球化贸易的快速推进,对于国际金融稳定性和便利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背景下,罗斯福总统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从实体到理念的建设。国际货币体系从原来的一个自然生长发展的历史产物,变成了有实体机构加以规范协调,并具有一定法律和行政干预色彩的全球性公共产品。

(二)内涵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等对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ions)的介绍,一般将其分为汇率制度、储备资产、调节机制三大方面。实际上,国际货币体系涉及范畴广泛,凡是与国际金融联系相关的内容都可收入其中,大致由以下五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组成。

第一,货币本位。货币本位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如金本位、银本位、美元本位等。只有确定了被公认的货币本位后,各国在经济往来中才能有清偿结算的标准,以满足调节国际收支的需求,便于国际交易正常有序地进行。

第二,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内容,如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以及各种中间汇率制度。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即汇率决定着实际价值的转移。各国为了维护经济的公平发展,需要对本国汇率制度做出一定的安排,并且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联合其他国家货币共同遵守,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稳定合理的汇率变动协调体系。

第三,储备资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认为储备资产是为保证本国货币能够兑换其他可兑换通货,货币当局所保有的储备资产存量,是以容易被接受的国际交换媒介的形式而持有的流动资产,如黄金、美元和少数其他国家通货等。此外,还包括成员国利用已有无条件借款的权利,以获得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资产和特别提款权形式的储备资产。

第四,国际收支调节方式。由于国际交易发生在众多国家之间,因此由各种因素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常常存在于国际经济生活中。但是,程度较高的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往往意味着经济、制度方面出现较大扭曲,并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相对较生硬,但调节效果不以国别意愿为转移。如在金本位下黄金储备的黄金输入/输出调节机制。浮动汇率制下,弹性的汇率本身就是一种调节国际收支的工具。

第五,国际货币活动的协调与管理。这部分内容通过一个协调国际经济往来的实体机构加以实现,如“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了汇率机制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外,还需要有一个国际性的规则来进行国际货币活动的协调和管理,包括对逆差国的资金融通机制、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纪律约束等。即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能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资金援助。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确定适当的约束机制,有利于维持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稳定。

(三)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的确立是为了适应逐渐紧密的世界经济,保证和维持国家间经济往来的正常秩序,使资源在各国间得到有效的分配及开发利用。这些作用要求国际货币体系在设计和执行上,必须具有超国家的视野,能够对国家层面的行为加以提醒或规范,并在特殊情况下施以援手以避免出现国际金融危机或出现金融危机的蔓延。为达成这些目标,国际货币体系应发挥以下基本功能。

(1)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手段来源、形式和数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货币及其同各国货币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2)建立汇率制度,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提供有力手段和解决途径,以确保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3)确立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或建立有关的协调和监督机构,促进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

(四)实体机构

国际货币体系许多方面的内容都需要一个国际性质的金融机构来组织完成,包括规则制定、协调管理以及督促实施等。现今的国际金融机构中,承担这一职能的主要辅助机构是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国际货币关系秩序,并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助提供渠道。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IMF的主要功能包括:保障外汇资金的融资能力;规定会员国汇率、资金以及外汇管制等措施;对会员国的信息支持和政策建议。根据时代背景和需求的差异,IMF的工作重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①1944~1971年间,为应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各国间的恶性竞争留下的余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期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维持汇率的稳定,同时鼓励成员国消除影响贸易活动的各种货币管制行为;②1972~1981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油价高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工作转变为帮助各国应对随之产生的各种问题如汇率安排、石油价格以及最贫困国家的收支平衡等;③1982~1989年间,由于南美等地区频繁爆发债务危机,IMF的主要功能演变为推动解决国际债务危机的一系列改革;④1990~2004年间,IMF在东欧的市场经济改革中起了巨大作用;⑤2005年至今,IMF将注意力转移到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资本流监控、债务危机和食品与石油价格冲击等一系列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