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人转的传承线路与传承方式
第一节 二人转的地缘传承与家族传承——以新民市二人转传承线路为例
一 新民二人转之典型性
二人转是一种流传在东北三省的艺术形式,传承谱系庞杂。所以,笔者选取新民市为对象,描述该地二人转传承谱系,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笔者之所以选择新民市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
其一,新民地理优势突出,二人转土壤肥沃。
新民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平原地区,面积33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余万亩,土壤肥沃,既是沈阳市的副食品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新民市地处辽西走廊,北靠彰武县、法库县,西与黑山县接壤,东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毗邻。辽西走廊是陆路入关的必经之地,关内移民在出关时便将各种关内的艺术形式(如莲花落等),带出关外,与当地艺术形式结合,促进了二人转的形成。历史上,从新民到法库有40多个大车店,这对二人转的丰富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山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1913年以前一直辖于新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黑山二人转和新民二人转密不可分。所以说,新民传统二人转历史相当悠久。此外,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相对发达的经济、文化历来吸引着省内外知名艺人。有知名艺人碰撞之地,必是艺术得以升华之所,这种高超的艺术水平滋养着新民二人转。
新民县之名源于清初(后金)的新民屯。据《满洲地名考》记载,此地原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来了许多新的移民于此地进行开垦,遂成村落,俗称新民屯,建置县治时便以新民命名。崇祯十四年(1641)和顺治八年(1651),清政府相继从山东、河北两次移拨大批灾民来东北垦荒。当时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民人”的落脚点便称“民屯”。以后在辽河东,以集居的汉族多少分大、小民屯。不久又有部分汉族迁至今新民镇落户,为区别民屯,即取新民屯之称。新民县是袭用驻地的专称而得名。新民这种移民社会的性质在传统二人转发生及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
其二,新民二人转历史悠久,传承人辈出。
当今学术界公认的二人转发祥地是辽宁省黑山县。据1918年撰《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载:王纶生(1723~1776),名蹇,字纶生,一名笑尘,锦州镇远堡(黑山县)人,号“老叉婆”。在1913年以前,黑山县一直辖于新民府,所以在王纶生行艺之时,准确地说,他是新民人。而且,新民与黑山毗邻,二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割。
就现在新民区划而言,据师承关系推算,新民二人转至少有两百年历史。最早的艺人张樱桃红,道光十年(1830)生于新民屯马场,后到公主屯一带。道光二十六年(1846)拜师“旱天雷”学艺。咸丰元年(1851),在辽滨塔一带唱蹦蹦,收徒有记载者有两位,刘缩脖子和粉菊花,后到吉林行艺。继张樱桃红之后,陈荣(1868~1925)、周永贵(1903~?)、郭文波(生卒年不详)等人继承了新民二人转艺术传统并收徒传艺,他们的传人大概在百人以上,遍布大江南北。20世纪80年代,新民县文化馆开办了二人转学习班。这是一个专门传授二人转艺术的学习班,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二人转学员。其开办时间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东北三省尚属罕见。现在,在新民境内,虽然没有专业的二人转剧场,但是民间的草台二人转十分盛行,是活态的二人转传承。在新民以外,新民籍的二人转艺人遍布全国各地,或演出于民间草台上,或行走于各城镇之中,还有的拜师赵本山,走上了卫视台春节晚会。
其三,在艺术方面,新民二人转融东南西北四派之长,尤以西派之板头齐整和样式丰富而著称。
二人转艺谚在谈到东南西北四派特点的时候讲:“南浪北唱,西靠板头东耍棒。”这指出了东南西北四派的艺术特征。南浪,是指辽南一带的二人转,受大秧歌影响较大,讲究舞得欢、扭得美;北唱,是指黑龙江一带的二人转,受当地民歌影响,以唱为主,唱腔委婉动听;西靠板头,是说辽西黑山一带的二人转,艺人手持大板或手玉子,吐字清晰,节奏力度鲜明;东耍棒,即指吉林市一带的二人转,艺人擅舞彩棒,吸收了武打成分。
新民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二人转兼有这四方面特征。民国一代的艺人高玉林(艺名高老美)、周永贵(艺名周老美),从其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扮相俊俏,舞得美、扭得浪,颇有南派之风。当代艺人刘芳更是凭借着她的三场舞和扇子、手绢绝活舞出了新民,舞向了全国各地。民国艺人师文臣艺名双红,唱功好,嘴皮子利落,字正腔圆,自然不僵,稳稳当当。唱《回杯记》站住干唱,台下喝彩不断。文庆善徒弟李恩春,以一副好嗓子唱遍东北三省。文庆善,艺名大蜡台,以善舞蜡台和彩棒而闻名于二人转界。彩棒在20世纪60年代后已经很少使用。现在新民艺人郭文山还会制作,并在现在的二人转教学中教授相关内容,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在板头方面,新民名艺人辈出。文庆善擅使大板和五块手玉子。他使手玉子,每手两块,还有一块可扔在空中,并打出各种花样。他的徒弟李恩春秉承师父之所长,也以板头好和擅使五块手玉子而著称。李恩春的板头慢,唱《大将名五更》,可以一边打手玉子一边走场。上正戏时,唱完[胡胡腔],开始唱词,先慢慢唱,然后越来越快,唱到最后甚至让人必须屏气细听,堪称一绝。郭文波传人郭文山板头齐整,抱板方式多样,同样的唱词,可以慢打慢报,快打快报,慢打快报,快打慢报。所谓“打”即打板速度,“报”即唱词速度。慢打慢报即打板速度和唱词速度皆慢,快打快报即打板及唱词速度皆快,慢打快报即打板速度慢、唱词速度快,快打慢报即打板速度快、唱词速度慢。
二 新民二人转艺人传承谱系
新民二人转历史悠久,艺人众多,谱系如表2-1所示。
表2-1 新民二人转艺人传承谱系
续表
续表
除以上师承关系明确的艺人外,在新民还有很多唱手虽然有名,但是师承关系并不明确,还有人无师自通。究其原因有三:新民人从小耳濡目染;二人转的拜师学艺并不十分严格;二人转艺术靠口耳相传,有些艺人如果不收徒,其师承谱系很难流传下来。以下(见表2-2)列出一些师承关系相对简单或无法列入上述师承谱系的艺人。
表2-2 师承关系简单或无法列入师承谱系的艺人
三 二人转艺人的地缘传承与家族传承
关于二人转的传承线路,孙红侠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称之为“技艺传承”,并将其分为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此外,地缘传承也是应该被重视的一条传承线路,因为二人转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在一定的生活地域之中进行的。二人转艺人讲究出身、师门,所以师徒传承从古至今都占有相当大比重,该内容将在下一节论述,本部分主要涉及地缘传承和家族传承。
清朝和民国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二人转艺人在进行师徒传承的同时,其地缘传承和家族传承线路也很明显。其中,地缘传承更显优势。据表2-1不完全统计,新民市有明确师徒传承关系的艺人共106位,11个分支。除26人居住地址不详外,其余80位艺人中有55人居住在新民市,占68.75 %。另外25位艺人多住在沈阳市内及辽中县、法库县等与新民市毗邻的地方。另据黑山县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材料统计:黑山县所绘传承谱系中,共有77位传承人,除23位家庭住址不详外,其余54位艺人中有37位是黑山县人,占有明确地址人数的68.5%。由此可见,地域上的接近是传承的重要条件。
具体而言,以陈荣、郭文波、周永贵和高玉林四支为例。陈荣一支中,陈荣传艺梁子文,梁子文传艺王兴礼,王兴礼又传艺给儿子王明杉。从梁子文到王明杉共四代,均生活在新民市法哈牛镇。郭文波是新民市三道岗子乡人,他的徒弟胡立君、郭文山都是他的同乡人。周永贵一支中,周永贵、马老四是新民市公主屯镇人,他们的徒弟马文秀及其再传弟子刘芳也是公主屯镇人。高玉林一支中,高玉林和他的徒弟姜贵权、高殿宏,以及再传弟子王金凤、王金芝都是新民市大柳屯镇人。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曾遇到这样的困惑:有些艺人师徒关系并不十分明确,甚至说自己没有师父。在他们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学会唱二人转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可以无师自通,仿佛那是他们天生的禀赋。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民市肥沃的二人转土壤。俗语云:新民是二人转窝。新民的公主屯、大柳屯、大民屯、法哈牛等乡镇都是二人转盛行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二人转唱手多,演唱二人转蔚然成风,并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生活在二人转气氛如此浓郁的环境中,会哼唱二人转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郭文山在回忆其父从艺之路时曾说:
那时候我父亲总和老艺人在一起混,我们家和旁人家(旁人家:别人家)不一样,挺随便,艺人来了都招待。他借力最大的就是艺人赵福祥,后来赵福祥给他几出整戏。调门什么的,他常跟这些人在一起混就会了。他没有师父。
地域的优势不仅在于使很多艺人从小生活在二人转窝里,能够随时与艺人切磋艺术;还在于当地唱手众多,可以使拜师学艺简单化。有些自学了一些二人转正戏的人,如果想以此为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拜当地艺人为师,从而走进二人转艺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新民二人转艺人李恩春在拜文庆善为师前,曾在学校的文艺队唱歌。那时,她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表演《王二姐思夫》。小学毕业后,同村的文庆善听说她嗓子好,收她做徒弟。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之中,地缘关系与家族关系是无法完全分割开的。诚然,东北是一个移民社会,其家族关系远没有南方那么繁杂。但是,在一个村落中往往也只有几个大姓,他们一般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东北农民经常使用“屯亲”一词,“屯”与“亲”分别指向地缘和家族,集中概括了二者的密切关系。在乡村的亲属网络中,以核心家庭为主导,所谓屯亲,即住在一个村子里的关系较远较疏的亲戚。有的甚至没有亲缘关系,只是根据在村子中所处的辈分,以亲属称谓称呼而已。李恩春在谈到拜文庆善为师时,曾以“屯亲”一词来表示她和文庆善的关系。据李介绍,文是她的舅姥爷。刘芳的启蒙老师则是她的亲戚周阁臣。
与远亲相比,直系亲属对二人转艺人艺术修养的影响更大。郭文山曾师从黑龙江艺人苗红和新民市三道岗子乡艺人郭文波。但是严格而言,他的启蒙老师应该是他的父亲。虽然他没有向父亲正式学过戏,但是因为其父从艺,所以他从小就会哼唱几出小戏。后来,他在黑龙江与父亲走散后,投到苗红班中,虽未经师,也可登台演唱。高玉林的女儿马秋香现在在新民市开办马秋香二人转学习班,是新民市二人转重要传承人之一。她一生中从未正式拜过师,其艺术主要由父亲传承。周永贵传艺其子周振生,周振生传其妻子林丽艳及妻妹林双艳,林双艳也得其姐传艺。周振生及林丽艳之子周文平、周文华、周文珍、周文成都传承了父母之艺。尤其是周文珍,艺名小豆豆,更得其父母艺术之真传,成为享誉东北三省的二人转艺人。刘芳二人转学习班的主办人刘芳,其女儿王春丽和王春瑞并未拜过师,但是都能唱会舞。
在师徒、家族和地缘三种传承线路之中,地缘和家族传承线路占相当大比重,其原因在于土地对于艺人的意义。
与传统的民间说唱艺人相比,二人转艺人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是高粱红唱手,即农闲时唱二人转赚钱,农忙时回家务农。这种半农半艺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唱二人转赚的钱仅是补充性收入,农业才是其生存根本。相对于普通农民的农业收入,唱二人转的收入是相当丰厚的。一个行走于乡间的艺人,如果收入较好的话,一个月的收入堪与农民一年的收入相当。演出二人转可以作为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农业生产的收入甚至微乎其微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艺人看来,土地仍是生活之源。
出于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艺人不会放弃土地。艺人常说:艺人老了不值钱;江湖老了,变雏了。艺人上了年岁之后,扮相不好看,舞蹈不优美,气力不足,嗓音变差。艺人卖的是艺,观众图的是欣赏艺术时的身心愉悦。所以,虽然老艺人的艺术造诣较高,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很难保证演出效果,所以演出机会减少,演出报酬也不多。“江湖”遵循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当艺人不能从艺的时候,也就是他们退出江湖的时候。在老艺人的回忆录中,他们常会谈到这个问题。程喜发曾说:他在伪满的时候就想过,如果将来唱不动了,就回到长白山,那里有山涧,往下一跳,水冲点土也许就把他埋上了。再差点,也就是骨头冲到大江里,喂小鱼虾米,一辈子也就利爽了。程喜发的这个想法绝非危言耸听。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对于一个没有土地的艺人而言,不能再从事二人转演出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等死——这是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事实。1949年以后,艺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很多艺人进入职业剧团。他们年老的时候,既可以授徒赚钱,又可以领国家发放的养老金,可谓老有所养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仍活跃在乡间的二人转艺人而言,这仍然是天方夜谭。他们不能进入专业团体使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有保障。在农村,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也尚在试验之中,还没有惠及每一个人。这些民间艺人的实力也不足以开办二人转学习班,通过授徒赚钱。在笔者与艺人午石林刚刚接触的时候,他说自己属牛,49岁。当别人说他长得像50多岁的人时,他只是说自己长得老。但是在笔者和他共同“走江湖”两个月后,他突然对笔者说,其实他已经53岁了。因为艺人老了不值钱,如果说自己50多岁了,几乎不会有人请他演出。49岁的年纪,对于二人转艺人而言也不算小,但是因为他唱得好,还会有人请他。笔者从对他的跟踪式调查中发现,他的演出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少到已不足以以此为生。为了能够老有所靠,二人转艺人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土地对于他们的意义。
我自己留点儿占手的(在给儿子一部分地后,自己再留点土地耕种——笔者注),到老了不唱前儿(前儿:的时候),不得种点地嘛,然后再喂两头猪,多好啊。要是都给他,我能待着吗?到老前儿干不动了,就摸索儿(摸索儿: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干啊。
在汉族传统文化观念中,一向“厚土重迁”, “家”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不论艺人走江湖走得有多远,有其耕作土地之处便是他们的家,他们终归是要回家的。
正是由于对土地的倚重,二人转艺人有很长时间生活在家乡。这为二人转的地缘及家族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