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
《文化研究》第16辑和大家见面了。像外出旅行老友又回到朋友中间一样,这一期诸位作者带着一些新的见闻和想法,又回到我们文化研究的咖啡馆,和大家一边品尝咖啡,一边谈天说地式地聊天。
本期内容丰富,有四个专题讨论和另外两个部分。
“学术话语的文化研究”专题着重于讨论当代知识生产中话语问题。话语作为晚近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术语,用福柯的话来说就是学术活动中的种种陈述,它们通过概念和命题来运作。话语其实就是知识构成的基本单元,离开了话语,知识也就不复存在。这一单元通过对种族、性别、南北差异等专题讨论,在学术话语历史还原的基础上,揭示了当下文化研究中一些重要学术话语的演变、混杂和新的生成。
“跨文化研究”专题聚焦于自我与他者的复杂交错关系上。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跨文化已经成为俯拾即是的日常现象。专题讨论的组织者强调一个很重要的想法,那就是跨文化研究乃是一种关注他者智慧的思想方法,力避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陈旧思路。三篇文章分别论述了侨易学方法论、跨文化形象学个案以及跨文化研究中的中国主体性建构问题。这些讨论打开了跨文化研究的一些通道,把我们带入充满了文化政治抵牾与冲突的领域。
“空间阅读”中的四篇论文围绕着近些年来十分流行的空间研究主题展开。如此一专题的组织者所言:“空间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亦是由空间建构的。”不难发现,晚近空间问题在文化研究中的突起,既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理论思考重心的迁移。四篇文章依次讨论了当代城市空间演变,热播的美国电视剧“开放而丰富”的文本空间,女性阅读空间,以及康德美学如何再次“嵌入”本土空间。
最后一个专题是“数字人文”,它反映了技术革命对古老的人文学科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今天,在中国知识生产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数字人文的问题日益凸显。诚然,数字人文的概念并不只是人文知识系统的数字化所能解释的,它带来了一系列方法论和观念上的革新与激变。当然,对数字人文充满了争议与怀疑,三篇译文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争议性所在。而最后一篇综述则对这一领域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台湾来稿”约了两位台湾学者的文章,一篇讨论了台湾的文学现代性问题,从历史描述和分析入手,熟练地运用有关现代性和认同的理论,尖锐地提出了台湾文学现代性问题。另一篇解析了“观看之道”,旁征博引地解释了观看这一看似简单的视觉现象所包含的复杂内容。
“其他”部分围绕着文化研究中的不同问题展开,特别是一些青年学子的文章,充满了学术锐气和探索性,既涉及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也触及中国当代文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