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七月盛夏,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研究生院共同承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步入第四年,借此良机,“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也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港澳台的学术大家、传媒精英与未来的“传媒领袖们”共同分享了一场饕餮盛宴。

不知不觉“新媒体”(New media)“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于1967年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 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新媒体在美流行并扩展至全世界各国”。转引自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第66~69页。这个概念从诞生到广泛流传已有40余年历史,而“大数据”(big data)作为一个词组出现,迄今也有10余年以“big data”为关键词,分别在谷歌学术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发现谷歌学术中,big data以固定词组出现在1989~1990年,web of science中最早出现的时间为1994年。。新媒体是什么?新媒体如何改变社会?与新媒体紧密联系的传播生态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新媒体与大数据时代又意味着什么?在错综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世界各国亟须重视的问题。

基于此,本辑“圆桌论坛”对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进行了实况录音整理,并进行了综述分析,力图再现本次沟通学界和业界的传媒盛宴,忠实记录并还原嘉宾真知灼见、妙语连珠、观点碰撞的第一现场。“专题策划”主打论坛的一个焦点议题——“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生态重构”,精选了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颠覆与重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高韵斐副社长的《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副总裁何建华的《传统广电如何向新媒体转型》和沪上著名主持人骆新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传播》,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司法、舆论和共同体探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的《新媒体时代的司法与公共舆论》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的《体制内立场——互联网中“意见共同体”》。

倘若说“圆桌论坛”和“专题策划”讨论了《新媒体与社会》所关心的基础问题——新闻传播学科和新闻传播事业本身的研究,那么本辑“学术沙龙”对网络群体研究则关注新媒体研究中不同的受众和行为,涉及社会集体行动、网络流行语的政治实践,亦关注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少数民族受众网络接触行为、大学生消费心理等。

本辑“专题报告”和“个案分析”延续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传统,发表了以海量数据库的案例为支撑,以量化统计为主的《中国医疗舆情年度报告(2012)》。“个案分析”主打“食品安全舆情研究”,精选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舆情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本辑“他山之石”重磅推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浚浩教授基于对六届美国大选的近距离观察所感而著的《从美国2012年总统选举谈媒体对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为我国媒体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