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一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传统的耕地利用评价往往只重视经济产值和增值速度,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将资源损耗与环境恶化等因素考虑进去,对耕地资源耗竭损失、生态破坏损失、环境污染损失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耕地复垦的效果进行评估。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涵盖耕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包括耕地使用制度评价、耕地利用效果评价、耕地管理效益评价等。在确立耕地可持续评价指标时,应通过对耕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选择复合性较强的因子或参数,使评价过程相对简化。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是:①系统性原则,指标系统应能够全面地反映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方面内容。②动态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能反映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和空间分布特点。③科学性原则,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测定方法准确,避免重叠。④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确定应当是简易与复杂的统一,指标易于量化,尽量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和有关耕地资源利用的规范标准。
二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遴选和体系构建
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如何,受到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既不能简单地直接计算和分析出来,又不能通过计算和分析,用一两个指标就全面地反映出来,必须从耕地可持续目标出发,对耕地利用系统进行多侧面的分析度量,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耕地的可持续性。同时,由于每个指标的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需要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分类归并,力求从不同角度多指标、分层次、客观地反映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这一系列用来评价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指标,就构成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某一时期内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综合衡量组成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和经济、社会等各子系统的协调程度。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期目标是:耕地利用系统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充分发挥有限耕地的利用潜力,能够保证人口自然增长条件下粮食品质的提高和持续供给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层次体系。目标层是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准则层由耕地利用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六个层次构成。指标层由隶属于不同准则层的一系列指标构成。
第一,经济结构指标。主要包括产值 (收入) 结构,表示在耕地上生产的各业产值占耕地总产值的比重;资金结构,表示在耕地上各业投入资金占耕地总投入资金的比重;平均产值和利润,反映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耕地总产出的贡献水平;耕地利用结构,反映在耕地上生产的各业用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
第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单位耕地面积的总产值、单位耕地面积净产值 (耕地净生产率)、单位耕地面积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的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投资收益率、耕地净现值、耕地集约度和耕地年均基本建设投入量等。
第三,生态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光能利用率、净初级生产率与总初级生产率的比率、能量产投比、土地垦殖率、耕地林网化程度、复种指数和耕地保护程度等。
第四,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面积指数、有效灌溉面积指数、土地沙化面积比率、耕地用养指标、耕地污染指数、耕地受灾比率、水质质量指数、水质质量综合指数、土地环境质量指数、耕地施肥 (有机和无机) 结构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率等。
第五,社会功能指标。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及其素质、人均年消费主要农产品数量及质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民消费结构和基尼系数等。
第六,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耕地产品的商品化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主要农产品数量和耕地经营产值占农户人均收入的比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