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观点:影响全球决策的声音(No.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历史性的金融危机中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但他的多轮量化宽松政策也不可避免地引起公众对通胀及信用失衡的担忧。他更史无前例地受到两方的攻击,不是认为他做得太少,就是做得过了头。大西洋月刊的这篇《罪人伯南克》通过对他的采访以及对美国学术界及政界观点的梳理,透视他在危机时的所作所为以及美联储行为背后的逻辑。

罪人伯南克

文 Roger Lowenstein 编译 陈博文

失去的信任

人们对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评价注定毁誉参半。如今,他承载着公众对他的强烈不信任情绪,彭博在美国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有29%的受访者对他表示好感,超过35%的人则不赞同他的政策。

现年58岁的伯南克在当选美联储主席后就致力于将这个机构打造成美国金融市场的最后贷款人,致力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然而不单在民间,不少政治家也不断质疑联储的权力、趋势判断以及政策方向。这从参议院对他第二届任期的任命批准投票情况上就可见一斑。100名议员中有30人投下了反对票,而在当年格林斯潘第四次当选联储主席时,仅仅有4名议员表示反对。

通胀危机

究竟是什么让伯南克的所作所为如此备受争议?通胀是无法绕过的关键词。

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伯南克向十余家银行借出贷款以注入流动性,挽救其于危难间,并将实际利率削减到接近于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纳税人腰包里掏出的贷款今天都已经连本带利地收回)。在随后的量化宽松中,伯南克更大量购买长期国债以及抵押按揭证券。有批评者认为通过此举联储在银行系统内埋下了超过1.5万亿美元的过剩流动性。尽管争议不断,金融危机毕竟在这些举措下暂告一段落。

但联储的行为引发了公众对通胀的严重担忧。尤其是共和党人更对此批评不断,金里奇、罗恩保罗等党内重量人物评价这种行为是“不道德,而且极为危险的”,尽管伯南克本身也是共和党人,而且其任内CPI平均增幅为2.4%,低于越战以来他的所有前任。

做得太少,还是过了头

但伯南克的困境比表面上所看到的更为深远。他史无前例地承受来自两边的交叉火力:一方面人们认为他做得太过火,而另一方面,认为他软弱无力的指责层出不穷。

美联储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中购买了近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以释放流动性,此举甚至遭到了联储内部官员的批评,并受到23名金融专家联名上书反对。外国的中央银行也对此充满怨言,认为此举将削弱美元从而损害他国出口。

然而,偏左派的观察者却认为伯南克做得远远不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就认为联储过于被动,应该向市场继续注入更多的资金。这样针锋相对的意见代表着学界本身对这个问题的巨大分歧,这也意味着伯南克的任何政策都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猛烈的批评。

伯南克的学术背景

笔者在他的办公室见到了暴风雨中心的伯南克,一个被赋予巨大责任的经济学家。他比上任之初看起来更加坚定,危机似乎也没让他过于憔悴衰老。他当时正在逐条反驳参议院的一封质询信。不少认识伯南克的人都对他独有的镇定感到惊讶。但在人群中他看起来并不起眼,尤其是和他的前任,明星般的格林斯潘相比。

伯南克曾经在麻省理工大学研究大萧条的成因,并且深化了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这样的经历培养了他对货币政策的基本认识。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他研究过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通缩。和通胀相反,通缩会使得价格不断下降,居民减少开支推迟消费,并大幅减少借贷行为。央行必须削减利率以刺激消费。危机后对可能出现的通缩的警惕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伯南克维持美联储的低利率。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上任后的伯南克没有预料到的是新的危机从房价的崩溃开始,尽管在2005年一场演讲中他曾提及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流入的资本推动了按揭市场以及房地产发展。但对此他没有表示多少担忧,很大原因是在次贷市场崩溃前,伯南克并未意识到银行大量的资产以按揭抵押证券的形式存在。市场崩溃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随之迅速恶化。

美联储的双重职责

危机来临后,美联储拯救银行业的措施更引发了极大争议,不少注资行为都可能致使美联储赔上纳税人的钱,毕竟美国国际集团(AIG)和美洲银行(BOA)当时的资产状况都岌岌可危。然而反过来,它们的资产状况又取决于美联储是否能坚决彻底地救市。这使得危机时的选择分外重要。

面对艰难的选择,伯南克领导下的联储内部也极为少见地陷入了分裂。格林斯潘时代的主席权力几乎高如帝王。而伯南克这些年来在决定利率的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却史无前例地收到过32张否决票。

伯南克的困境或许来自联储本身的双重职责——提振就业以及控制通胀。有时候这两者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通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就业。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工资一般是长期合同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黏性),使得萧条期间企业更倾向于裁员而不是降低工资。而适度通胀能够使企业留住员工,因为实际工资购买力在下降,等于变相的减薪。同时,通胀能促进借贷和消费。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债权人在通胀下利益受到了损害。过度的通胀很容易失去控制,使得物价飞涨,经济整体受损。因此放任通胀甚至可能成为一个致命的政治错误。

量化宽松:伯南克的最后法宝

通胀是一把“双刃剑”。当然,在美联储的工具箱里有不少政策工具。比如伯南克使用的量化宽松。通过大量直接购买长期证券,按揭贷款和企业债券的利率都会随之下降,从而促进借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不少伯南克的支持者都认为量化宽松的效果正在逐渐减弱。而且联储2.9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是通胀的导火索。量化宽松期间联储从银行的每一笔资产购入都将转化为银行在联储这个超级银行里的存款。一旦银行动用这笔多出来的储备进行放贷,市场的热钱将成倍扩张,失去控制。目前,联储正在考虑提供给银行更高的利息而将这笔钱留下来。

另外一个指责则来自学界对量化宽松政策偏袒性的担忧。支持房贷市场等于变相挤出了流向IT、工业等部门的资金,这将导致信用失衡。

但量化宽松注定会成为伯南克的一项遗产。尽管面临着诸多风险,伯南克始终认为容忍通胀来保证就业是必要的。而今年冬季到来前,美国的失业率确实已经降到了新低水平。最终,伯南克的功过评价依然处于未定之中,这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在终结了上一场金融海啸后,不引发另外一场更大的危机。

 

本文原题名为“The Villain”。本文作者为资深财经记者,曾供职于《华尔街时报》,并为《纽约时报》等报刊撰稿。本文为2012年4月刊登在《大西洋月刊》上对伯南克的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