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本部分从选题、主要研究思路及各章节的相互关系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三个方面做出阐释,意在引导读者关注本研究,在对本研究写作脉络、研究意义有了概要性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读。
一 选题为前沿、热点问题,但不是时效性选题
(一)选题为前沿、热点问题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2015年10月,五大发展理念及其中的协调发展理念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本研究的选题“应对中国发展不协调问题的网络社会工程研究”将“发展不协调问题”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显然属于针对前沿、热点问题的选题。
在中国知网(CNKI)上,在“主题”检索框中输入“协调发展 社会工程”、“协调发展 网络社会工程”或“发展不协调 网络社会工程”,在标题中同时含有“协调发展”与“社会工程”、“协调发展”与“网络社会工程”或“发展不协调”与“网络社会工程”的文献还没有。这表明,借助社会工程或网络社会工程来研究协调发展问题或发展不协调问题的选题鲜有人来做,本研究的选题具有较强的前沿性。
(二)选题不是时效性选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选题并非时效性的选题,即研究成果紧跟形势、只有短期价值的选题。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所产生的发展不协调问题及其危害性,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即使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不提协调发展理念了,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还可能存在,而且在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都有可能得不到很好解决。所以,本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对我国发展不协调问题的研究都有借鉴价值。
二 主要研究思路及各章节的相互关系
(一)第一章的社会工程哲学学科体系为本研究提供了主要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思路来自第一章第二节中“社会工程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学科体系”中社会工程哲学的四项主要研究内容(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工程哲学学科体系,可以参考图1-2及其说明来理解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思路。
(二)第二章属于整体性、概括性的研究
可以参考图0-1来理解第二章的研究思路。
图0-1 第二章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对应于社会工程哲学学科体系中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结合,就是我国的发展环境作为客体在主体价值观的审视下,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问题、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不协调问题、经济建设和国防等安全建设发展的不协调问题这五个方面。
第二章第三节“应对中国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的价值分析”对应于社会工程哲学学科体系中价值论和认识论、方法论的结合。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发展不协调问题,阐述了应对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的价值、应对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的价值、应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的价值、应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的价值、应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及网络安全建设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的价值。上述每一个网络社会工程的价值都体现在:在规律性认识成果的指导下(属于认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某一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讨),首先提出整体性、概括性的解决对策,即组成社会工程的社会技术体系(有的部分还论及了组成自然工程的自然技术体系),之后进一步概述构建网络社会工程的社会技术体系,构建网络社会工程的社会技术体系在第三章至第七章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属于方法论层面的研究成果)。这表明“应对中国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的价值分析”一节属于整体性、概括性的研究,而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属于专项性、翔实性的研究。
第二章第四节“应对中国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所依据的社科理论及其他社科研究成果”对应于社会工程哲学学科体系中的认识论部分。在第二章第三节中对这部分内容有概要的提及,而在此节则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这一节首先概述了本研究中网络社会工程所依据的社科理论及其他社科研究成果,其次从整体上阐述了我国发展中出现不协调问题的成因,即通过阐述由不平衡、不协调到趋于平衡、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解释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不协调问题的理论,网络技术的价值二重性理论对第三章至第七章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发展不协调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整体性、概括性的阐释。第三章至第七章在此节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发展不协调问题的成因,诸如“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城乡数字鸿沟的成因、网络有害信息的致害原因、网络谣言的传播原因等,进行了专项性、翔实性的研究。
第二章第五节“应对中国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所应用的社会技术体系”对应于社会工程哲学学科体系中的方法论部分,是对第三章至第七章所构建的所有社会技术体系在方法论层面所做的整体性、概括性的研究。主要概括出以下四个带有规律性的研究成果:在遵循社会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技术体系、社会技术体系一般是由分层次的个别社会技术构成的、针对网络技术负向价值提出伦理与法律协同防控的社会技术体系、在概述自然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技术体系。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研究成果,除了对本研究第三章至第七章构建社会技术体系有指导作用外,对其他研究中构建社会技术体系也有指导作用。比如,必须在遵循社会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技术体系,适用于所有社会工程中社会技术体系的构建。
(三)第三章至第七章属于专项性、翔实性的研究
在第二章整体性、概括性研究的基础上,第三章至第七章针对五个方面的发展不协调问题展开了专项性、翔实性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第二章是一样的,都是在社会工程哲学的学科体系指导下进行的。首先,阐述某一具体的发展不协调问题,诸如“新东北现象”、中国在“互联网+”现代农业方面的发展现状与不足等;其次,分析该具体发展不协调问题的成因,获取规律性的认识成果,诸如“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美国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本研究认为美国经验中暗含着规律)等;最后,在规律性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构建相应的社会技术体系,为该具体的发展不协调问题提供解决对策,诸如破解“新东北现象”的社会技术体系促进中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技术体系等。可以参考图0-2来理解第三章至第七章应对具体发展不协调问题网络社会工程的研究思路。
图0-2 以第三章为例,第三章至第七章的研究思路
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对我国发展不协调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培根四假象说概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三个方面。
在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方面:①以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价值二重性为视角,阐述了自然工程与社会工程的相互关系;②阐述了社会工程哲学的四项主要研究内容(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学科体系;③以科技价值二重性为视角对“风险社会”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社会工程和网络社会工程在应对“风险社会”所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协调问题方面的价值;④对社会技术体系在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中取得一些规律性认识成果,比如在遵循社会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技术体系,社会技术体系一般是由分层次的个别社会技术构成的等。
在分析我国发展不协调问题的成因方面:①阐述了由不平衡、不协调到趋于平衡、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②阐述了解释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不协调问题的理论;③阐述了网络技术的价值二重性理论;④在发展不协调问题的成因方面还取得了其他一些社科研究成果。
在培根四假象说概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方面:①对假象和真象的创新性界定;②第五假象——保守假象的提出与阐释;③基于两种成因的假象间的关系及假象问题的解决对策。
(二)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三章至第七章所构建的社会技术体系在解决发展中不协调问题方面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在第三章至第七章所构建的社会技术体系有:破解“新东北现象”的社会技术体系、促进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技术体系、解决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技术体系、提升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技术体系、网络有害信息的伦理与法律协同规制对策、借助网络舆论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的社会技术体系、管理网络舆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社会技术体系、利用“互联网+”改善民生建设的社会技术体系及其保障措施、人类整体认识能力局限性成因下五种假象与相应的网络谣言治理对策(治理的社会技术体系)、人类个体认识能力局限性和价值偏好成因下四种假象与相应的网络谣言治理对策、应对网络经济安全问题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