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扩大城市文化消费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城市文化消费的效应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 51号),2015年我国约有16个中心城区常住城镇人口达到500万的特大城市据2015年中心城区常住城镇人口公开数据,中国大陆16个特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重庆、武汉、东莞、佛山、成都、南京、沈阳、西安、杭州、哈尔滨、苏州。,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以2010~2013年为例,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财政安排公共文化市场服务建设支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平均支出、文化消费比重均逐年提高(见表1-1)。2012~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上升且增势明显,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首次突破50%(见图1-2)。因此,提升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供给,对于繁荣文化、拉动经济、促进改革和提升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表1-1 2010~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2 2012~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经济效应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数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社会再生产规模的大小。“一切生产的最终调节者均是消费者的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人们对闲暇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并将对消费格局产生重要影响。”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roduct Description, 1890.随着城市产业中心逐步转向服务生产,文化消费不断形成新的需要,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消费是文化市场长期繁荣的基础,是带动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文化消费的数量大小直接决定着文化生产规模的大小,文化消费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而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有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是释放需求和培育供给成效最大的阶段。表1-2黄卫:《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与现实研究》,《科学发展》2013年第3期。计算了相关三个阶段不同消费支出项的变动值及其对整个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从中看出,1985~1990年、1992~2002年、2003~2010年对消费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的分别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增加、食品支出占比下降、交通和通信支出增加。消费类别和质量的变化反映了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化,这种变化传导到供给侧,直接影响消费供给措施,直至引发产业结构演变。

表1-2 不同支出项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

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有重大影响。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发展被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首先,文化消费处于文化产业链的末端,是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不断丰富和持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文化消费的增长和升级为文化产业提供指向,拉动发展。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越高,文化消费的增长和升级越迅速,对文化产业的促进越明显。反之,如果文化消费能力降低,文化产业所能达成的市场规模和利润程度也随之缩小。最后,文化消费的多档次、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决定文化产业的分层次、多样化发展态势。

(二)社会效应

文化消费是社会关系构建的媒介和镜像。首先,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文化绝对不是中立的,它必然和国家政府的意志、意识形态发生一定的关联,受到政府意志的左右、影响和渗透。”金民卿:《大众文化——当代大众文化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第112页。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传输或折射到人们实际生活的某个方面,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文化认同。其次,消费者通过文化消费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国家政府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社会主流文化与精神,引导并规范社会关系的构建,最终实现国家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最后,在现代城市,文化消费不仅是对商品价值的消费,更是人们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主要形式。它以消费者的等级性类属为表征,将社会关系的构建功能从生产领域通过消费转移到社会领域。

文化消费推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消费的扩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支出的增拨与地区均衡成为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4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比上年增长10.0%,人均文化事业费比上年增加9.4%,均高于同期GDP增速。公共文化的均等性、便利性、公益性和基本性不断增强,市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内容和品质随之提升。文化消费旺盛,文化市场繁荣,文化创新活跃,有利于增加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培育文化人才和文化精品。

(三)文化效应

物质的消费和满足是人的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保障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人的精神需求是最高层次的。然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人们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要实现二者同步发展,就需要借助文化本身的力量。

文化消费提升市民素质。以文化人,让人们在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与人们的兴趣爱好相契合,倡导和增进娱乐、教育、旅游、休闲等文化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调动人们接受文化熏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公众素养,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

文化消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它反映一个城市的人文特色、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是该城市在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文学艺术及科学教育等不同层面上相互融汇与作用的特有表征,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内涵气质和价值导向,是衡量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通过文化事业和产业两个途径引导和提振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创新,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而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根基。

文化消费是彰显国家文化自主权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文化消费,消费的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更主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产品的交流,更多是产品背后的生活方式等的交流。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大量出口,附着在产品之上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也源源不断地渗入到文化输入国,文化输入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会逐渐被他国的文化模式所取代的风险。正如世界体系论的创始人之一伊曼纽尔·沃伦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言:“全球化已经改变了一切:主权国家已经衰落,每个人抵制市场规则的能力已经消失,我文化自主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我们所有认同的稳定成了严重的问题。”Immanuel Wallerstein, “Globalizatian or the Age of Transition? A Long-term View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World System,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2000, 15(2):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