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研究路径和方法

本书以档案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基于质化社会科学(qualitative social science)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精读(close reading)、描述(description)、历史研究(historical analysis)、访谈(interviews)、文本分析(analysis of texts)、档案研究(archival research)、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多媒体文本分析(multimedia textual analysis)、解释现象学(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以及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等方法。

1.4.1 历史研究法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自从科学方法和量化研究成为人文科学的典范(paradigm)后,许多研究方法走向了衰落,但历史研究法久经考验,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历史研究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价值。面对浩如烟海的史册资料,历史研究法不可取代。历史研究以过去为中心,将错综复杂的史料加以整理、分析、破译,利用现存资料、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深入研究,寻找事实,对史料进行客观评判、解读、鉴定,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系统而严谨的程序和方法分析过去事件和制度的前因后果,使各自分立不相关联的史实发生关系,探索发展规律,吸取往事的成败经验和教训,以便作为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基础,避免重蹈覆辙,起到以古鉴今、鉴往知来的作用。历史研究比较偏向于质化的研究,其信度和效度无法被量化。

作为一个类似学术史的研究,本书首先采用的就是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搜集史料、史料解读、史料分析等具体的程序。首先,确定研究问题,即作为传播研究中批判学派分支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北美传统。其次,收集史料。史料收集的原则是尽量避免与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同时注意收集别人的研究成果。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史料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史料的鉴定,分辨重要学者、代表性学者和代表性著作。再次,进行史料解读。根据文献的重要性程度进行精读、略读和浏览。最后,进行评价分析,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解释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因果关系、源流演变、内容、性质,评价北美学派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一般来说,学术史研究有三种做法这个思路来自2008年11月与传播学术史专家、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John Nerone的访谈。:一是还原学术史的本来面目,图绘(mapping)学术的演变过程,梳理其中的学术传承关系;二是批判地分析其研究理论假设、逻辑推演和结论,提出不同见解;三是填补空白,探索学界没有探讨的领域,完善学术本身。笔者的路径是将第一种和第二种结合,既梳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演变过程,也试图批判地分析理论本身,提炼该理论的元理论。本书旨在与传播政治经济学进行平等对话,打破对权威的膜拜,围绕问题本身,对该学派进行元理论的分析,并进行反思和批判。

在学术史的书写中,我们应该兼顾和结合国内外、中西方不同的思想史方法。当我们把眼光放在国内,无法绕开的是哲学史大师冯友兰的思想史方法。本书还将采用冯友兰先生“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的思想方法(冯友兰,1999)。冯友兰自认所研究的中国哲学史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在他看来,所谓“照着讲”,就是治史,而不是治学。“照着讲”是一种抱残守缺、拒绝进步的态度,“接着讲”则是一种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态度。在他眼中,学术史的研究太多是跟着讲、照着讲、顺着讲,而很少接着讲、对着讲、反着讲,过分呵护传统而致僵化,不去反思和质疑传统,习惯于常态思维,众口一词,而不习惯于非常态思维。从“照着讲”到“接着讲”是冯友兰对思想方法的一种革新。当然,这种革新并非后者否定前者,而是继承和发展,“照着讲”是为“接着讲”服务的。思想方法的革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变化,更在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本书作为一个学术史、思想史、观念史的研究,秉承冯友兰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照着讲”,厘清理论的本来面目,梳理理论起源、奠基、诞生、繁衍、拓展的历史进程。其次,“接着讲”,对理论进行归纳还原,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说,从自己的视角对理论的特征、价值、贡献进行全面的把握。最后是“对着讲”,通过平等的对话,围绕问题,关注论证本身,反思该学派的理论前提、论证过程和结论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去完善这个学术流派。

当我们把眼光放到西方,不得不提“语境化与去语境化”的思想史探索方法。人类对科学本性的理解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科学哲学将科学理解为语境中的产物,认为科学研究是在去语境化(de-contextaulization)与再语境化(re-contextaulization)的进程中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提出文本解读的两种方式:一种是高度语境化(hyper-contextaulisation)的解读,另一种是去语境化的解读。前者力图从文本产生的具体社会语境中理解文本,尽可能将文本还原成作者的思想,从而领会作者的本意;后者则倾向于从解读者自身的问题关怀出发,从文本中发现可以运用于其他社会语境的思想资源,将思想和行为剥离出历史语境,截断上下文关系,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让文本本身形成自我完善的探求和理解目标。与利科的两种解读方式相对应的是观念史的两种研究路径。目前历史学界有两种正统的观念史研究路径。一是坚持认为正是宗教、政治和经济等语境因素决定了文本的意义,所以主张必须使用一定的框架去理解文本。与此相对的路径是坚持文本的自治,将文本看作自己意义的必需关键。剑桥学派的两个大家分别代表了这两种倾向。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波科克(John Pocock)主张语境主义,在历史语境中解读经典,充分理解经典所处的“生态环境”,认识到它与此前、此中社会与知识问题的复杂交缠。同属剑桥学派,以斯金纳(Quentin Skinner)为代表的惯例主义者(conventionalist)则认为必须将文本置于同时期的冲突或者讨论中去理解文本。语境主义者却否定作者的意图,因为他们认为范式决定了意义,而惯例主义者认为文本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意图,是当时惯例的体现。语境主义者想要将文本置于共享的教义和假设的范式中,而惯例主义者集中关注由相同问题而引发的语言行为和讨论。斯金纳(Skinner, 1969)主张尽量不去专门研究主要的理论家,而是集中探讨他们作品比较一般的社会和知识源泉,包括在此之前的著作和所继承的关于政治社会的假设,以及同时代的社会和政治思想贡献。剑桥学派的斯金纳和波科克都认为在理解文本时,至少文化的语言语境是必需的,或者是足以保证理解的,都主张必须将文本放置于一个合适的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本书将结合语境化和去语境化,结合语境主义和惯例主义,既考察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的语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和社会思潮),也考察当时的语言语境,结合当时其他学科、学术领域的争论、交锋、融合,全面展现该学派在北美学术场域中的位置和姿态。

本书首先通过语境化,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置于历史语境和语言语境中,让文本在语境中产生意义,结合历史语境和学者个人的教育背景和生活阅历,对代表性学者的经典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理解学术起源、产生、演变、拓展背后的诸多因素;通过社会生活、文化和环境去理解观念和概念的内涵,强调决定经典文本意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通过研究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观念史,提炼学者的共同观念作为该学派历史延续性的明证,将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观念理解为历史序列中的扬弃或发展,并使用“外部法”,从外在于思想的社会、政治及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寻找思想的含义,尤其注重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审视文本的意识形态。其次,去语境化。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称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强调经典的共性,认为文本不能告诉我们文本之外的任何东西。一个文本产生意义的必要特征就是它超越了自己产生的心理和社会条件,使自己走向一个无限的阅读系列,允许无限地被解读,产生意义。本书通过去语境化,将该学派剥离出历史语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分析其作为一个学科和流派的普适性,思考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否具有语境超越时空的特质,是否经得起语境变迁的考验。再次,再语境化。经典的文本应该允许读者在他们自己的语境中将文本再语境化,一个文本应该有潜力超越作者的意图生发新的意义。本书在梳理学术源流和反思学术本身的基础上,将理论置于当代的语境下,提炼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元理论,分析其是否可用于分析当下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工业,并揭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放在当代的新媒体语境下是否还具有意义和价值。

1.4.2 文献分析法

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文献,所以文献分析法是重要方法之一,但并非严格的贝雷尔森所说的内容分析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出版《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量化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和手段上有所不同。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内容分析法对组成文献的因素和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因此比文献分析法更加客观、系统、量化。但是,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派,文献繁多,风格各异,其理论观念散见于各种书籍、期刊、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中,使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法显然不现实。另外,考虑到研究者的精力、时间等因素,故只能抛弃内容分析法。本研究主要采取简单的文献分析法,通过提出课题和假设,进行研究设计,搜集、整理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和解读,实现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认识。

美国传播研究从社会学中衍生,并深受社会学的影响,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传播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以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批判学派并不拒绝采用实证方法,在方法论上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思辨为主、以实证为辅。在具体的方法上,大多是以质化为主、以量化为辅。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的论著大多资料翔实,运用大量的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个案研究等。受量化研究传统的影响,学者的研究过程严谨细致,甚至烦琐散碎。本书并不想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个案和烦琐的研究过程上,而是关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推演和结论。本书作为一个类似观念史的研究,还将关注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明显和自觉的思想表达,而且有意地将观念概念化,而不是一些看起来像是半自然的生活形式的信仰和实践(Megill, 2004)。笔者将采取福柯(Foucault, 2002)“知识考古学”的路径,分析观念而非知识,分析错误而非真理,分析智力模式而非思维模式,抛开北美传播研究烦琐的演绎过程,而关注其逻辑推理和论证过程。

本书的文献指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具有知识含量的一切载体。所搜集文献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和纪录片、访谈录音等电子音像材料,也包括来往信件、内部报告等档案资料。具体有以下三类文献:一是原始文献,指的是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论文,也包括散落在各种文集中的章节,还包括各种未出版的研究报告、来往书信、教学大纲(syllabus)等;二是二次文献,包括其他传播学者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著作的评论、分析,也包括围绕一些问题的回应和讨论;三是其他文献,包括口述史学的材料。本书通过访谈代表性学者本人及其后代、同事、学生等,获得口头史料,为研究提供辅助。

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主要是伊利诺伊大学主图书馆和媒体学院传播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藏书堪称世界公立大学之冠,藏有丰富的纸质和电子文献。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门课程开设于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该校图书馆内较为完整地收藏了奠基人斯麦兹、席勒的各种文献。档案馆内保存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草创时期的各种资料,如课程大纲、教学设计,以及往来通信、学术会议信息等。论文主要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电子文献数据库,笔者主要使用四个整合搜索引擎——Academic Search Premier(Ebsco)、Academic Onefile(InfoTrac)、Scopus以及Web of Science(Social Sci, Sciences, Medicine, Humanities, Engineering),几乎囊括了英语世界中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还使用互联网,主要是利用Google通用搜索和Google Scholar以及Google Book,搜集在线电子资源。

在充分搜集、占有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将对文献进行整理,包括对文献的阅读、记录、鉴别、分类处理和撰写文献综述。笔者坚持批判性地、有计划地阅读原则,根据文献的重要程度,一般有浏览、粗读和精读三种阅读方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即既是文献的读者,同时也作为霍尔所说的“不断抗争的积极主体”,通过对抗性的阅读,积极参与到文本本身的再建构中,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本身不断进行对话,以“非革新的方式重构”这个学术流派,完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版图。

1.4.3 话语分析

话语指的是书面的和口头的传播或讨论。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提出了他的话语概念。他将话语定义为由观念、态度、行为模式、信仰和实践组成的系统思考。在福柯的著作中,话语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种宣言(enouncements)(Foucault, 1969: 121)、一种陈述(statement),是一种抽象的事物,是系统的陈述整体。这些陈述通过符号赋予客体和主体和其他陈述之间特别的关系,并建构了主体和他们言说的世界。他进一步认为,权力总是存在,并且能够生产和限制真理。他在规范的合法化和权力的生活进程中追溯了话语的角色,分析真理如何被建构、如何被维持和它们所承载的权力关系,后期福柯认为话语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权力关系生产了言说主体。福柯论证权力和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之间是权力的斗争和协商的关系。福柯的话语不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不是分析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揭示话语、知识和权力之间相互建构的互动关系。他认为话语是一种以其特有方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他把社会关系的话语建构过程称为“话语实践”。在他看来,话语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构。与德里达和拉康等后结构主义者的取向不同,他认为话语的结构和如何被使用不是由传播者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时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模式所决定的。在他看来,话语形成了一个时期的知识结构,嵌入话语中的规则指导我们如何行动,言说者只是在扮演着由话语建立起来的角色。语言保护着知识和行为,并提前决定了行动者在他们言说中如何反应(Littlejohn, 2002),起实践作用的话语关系体系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机制、过程、行为方式、规范体系、技巧、分类类型和特征之间确立起来的,它并不出现在对象中,却限定对象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对话语的性质、结构、行为、功能的分析就是话语分析。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或者称话语研究,是书面、口头和符号语言使用的路径的总称。话语分析的主要目标是话语、写作、交谈、交流、传播。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去分析人们言谈时的话语、观点和立场的制度性基础,分析被这些话语、观点认可或预先设定的权力关系。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话语分析不仅超出句法结构研究语言使用,也倾向于分析自然发生的语言使用,主要是分析话语本身的体系结构和背后的权力关系。话语分析被很多社会科学学科所采用,如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国际关系、传播研究和翻译研究。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解现实传播世界的话语体系,学者对现实传播制度的批判、对理想传播制度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宣言,他们的研究和表述实际上是一种话语实践,受制于当时语境的权力结构和话语模式。本书将运用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方法本书采用的话语分析方法并非语言学上的话语分析方法,也并非复杂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等方法。,采取知识考古学和知识谱系图的方法,通过文本的语境和去语境化的解读,分析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在生产话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如何受这种话语背后的因素所影响,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看作战后美国传播工业迅速扩张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批判言说和话语,分析该理论本身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凸显该学派的话语言说背后的权力结构,分析北美传统追求纯粹真理的权力意志,论证北美传统话语背后的权力考量,质疑其是否具有真理的品质,并指出值得怀疑之处。

在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话语进行分析时,我们还将采取“证实和证伪”的论证方法,在肯定其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修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了证伪(falsification)的方法。作为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排斥古典经验主义和由此产生的“观察 -归纳主义”(observationalist -inductivist)。1934年他在《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中系统提出了“证伪主义”原则和科学观。他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假设或猜想,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其他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假设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和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在他的科学哲学的核心,证实(verification)和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平衡的,他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主张更多地采取证伪作为一种科学发现的方法。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身和一些关键概念都引起广泛争议,批评的声音此起彼伏。本书将结合证实和证伪的方法,在处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争议时,首先采取证实的方法,梳理学界对北美学派的一些重要争议,解释为什么会有其他领域的学者对该学派进行批评,这些批评有什么合理性,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确存在什么样的漏洞和易于被攻击的薄弱之处。然后,采取证伪的方法,指出这些批评对北美学派的误解,分析这些批评的谬误,阐明这些批评在理解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精髓时的偏差。正如证伪原则所揭示的,科学的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优势和力量的标志,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广受争议也正是该学派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明证。本书将证实和证伪相结合,在对众多争议进行解释、反驳的循环过程中,加深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解,并提出对该学派的新的理解和发现,不断完善和改进学术本身。

1.4.4 元分析方法

作为一个类似学术史的研究,本书还试图史论结合,进行元分析(meta-study, meta-analysis),提炼上述理论的内在理路和结构,最终形成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元理论。此处的元分析并非统计学上的元分析元分析(meta-analysis),或译作整合分析、综合分析、荟萃分析,在统计学中是指将解释多个研究假设的研究结果进行组合的统计方法。,而是人文科学的质化研究方法。元分析是对已有同类研究结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整合,以获得普遍性、概括性结论的方法,通过对传统观点的重新审视,提出新见解、新视野。元分析的结果就是元叙事和元理论。本书最终产生一个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元理论,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论证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构成方式、定义和证明方法,分析和揭示理论论证所依赖的各种前提,特别是那些在理论中未明言的隐蔽前提,使理论同时代背景知识和整个精神面貌的联系明朗化,进而阐明对象理论同它们所反映的现实的关系,判明其反映现实的可靠性、可能性和限度,预示理论发展的趋势、前景和规律性。本研究的结论希望能最终产生一个元叙事。在批判性的研究中,尤其是后现代理论中,元叙事(meta-narra-tive,有时也称为master narrative, grand narrative)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被认为是对历史经验或知识的综合解释。如果说一个叙事是一个故事,那么元叙事则是关于故事的故事,包括这个故事内的其他“小故事”。元叙事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利奥塔(Lyotard, 1979)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他质疑宏大叙事的总体化性质,认为后现代的世界包括对元叙事的怀疑。哈贝马斯(Habermas, 1981)批评这种批评本身实际上就一个宏大叙事,他认为后现代理论家这种普世的怀疑论(universal skepticism)本身就是一个当代的元叙事。另外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持坚决肯定的态度,坚持社会总体性决定论模式,将历史看作一个阶级斗争的连贯叙事。虽然元叙事受到广泛争议,但其重要性和合理性仍然存在。本书仍然采用元分析、元叙事的总体性原则,全面地展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承和历史演进。

具体来说,元分析是对理论的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元研究注重研究理论的产生、途径、过程和理论范式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理论与研究者、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具体包括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论的合规则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对象、功能、性质、理论结构、逻辑范畴,与其他相邻学科和其他研究范式发展的关系、区别,理论在新的语境下所面临的挑战和重要的理论问题等。正如本书的研究主题(thesis)——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旨趣是批判一样,本书也试图追随这个传统,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本书将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形成一个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元叙事。通过总体性的元叙事分析,展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的原貌,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剖析其思想体系,把握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通过研究思想本身来理解思想路径。本书试图在对北美传统的元分析基础上进行元叙事写作,建立元批评、元话语和元信仰。如果说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对传播现象的初级研究的话,本书将作为一个次级研究,对分析传播现象的研究进行再研究。“次级研究”是与“初级研究”相对应的概念,初级研究是直接面对一定的现象,而次级研究则是对分析社会现象的研究进行研究。本书的元分析,大体要涉及下列问题: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分析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社会文化条件对该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进行描述(术语、概念、命题等)及合规则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分析北美传统的研究对象、功能、性质、理论结构、逻辑范畴,探索北美传统的理论形成路径及不同的研究范式发展变化状况,揭示隐匿于该学派理论内部的深层次结构;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体进行研究,辨识各种学术团体,分析这些团体及相互间的联系对该理论本身的影响等;运用基本的元理论范畴去辨识和归纳该理论的发展现状,揭示新媒体语境下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等,思考该学派在思维方式、研究范式和一般理论建构等方面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除以上所述的诸多研究方法外,本书还根据文献的阅读情况和认识论发展情况,采纳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比较分析、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比较分析方法主要是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与其他传播研究领域内的分支学科进行对比,如文化研究、主流经验研究的比较,呈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身份。个案研究主要是以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者的观念、思想和学术动态为个案,进行单独深入的研究,见微知著,理解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和理论旨归。访谈主要是与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口述史学材料,理解其研究意图、取向、目标、方法论以及最新的理论动态等,还包括与领域外的学者的交流,通过他们旁观者的视野为批判评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提供辅助性材料,以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该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