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走近“挑战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多广角视野

(一)媒体视角

(1)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开幕——央广网11月16日,2016年“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在电子科技大学开幕。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0所高校的399件作品入围此次终审决赛,大赛还首次邀请到美国、德国、荷兰等海外高校作品在决赛期间参展。

此次大赛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共青团四川省委、成都市人民政府、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在当天举行的开幕式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捷、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上海荷福集团董事长周锦霆等代表竞赛主办、承办、赞助单位分别致辞。教育部、中国科协等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刘会英主持。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参赛大学生以及美国、德国、以色列、荷兰、日本、韩国等海外高校代表和大赛观摩师生近6000人参加了开幕式。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讲话中说,近30年来,共青团中央一直积极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优。“创青春”大赛作为青年大学生绽放别样华彩、奉献青春智慧的重要平台,现已成为全国历史最久、参赛规模最广、最负盛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大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历了从只注重科技创新到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并重、从注重商业价值到商业与公益价值并重、从注重“纸上谈兵”到创业计划与创业实践并重的转变。他说,本届大赛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题,更加重视价值引领,更加凸显科技创新和技术创业,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党中央的群团改革主题,注重体现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担当作为,更加注重项目成果的转化和落实,注重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紧扣开放协同、众扶共赢的办赛理念,更加注重着力延展大赛教育功能,注重服务国家“双创”工作大局。傅振邦希望青年大学生“创客”把握时代机缘,敢于引领创新创业伦理观念,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努力创新创业创青春,不忘初心,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的青春力量。

四川省副省长刘捷在致辞中指出,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等文件,在创业指导、资金扶持、阵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全省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肩负使命、锐意进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生力军作用,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次,在四川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四川举行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必将进一步激发在四川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到四川就业创业,对四川青年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开幕式上,大赛还收到了一份来自太空的特殊“祝福”,正在“天宫二号”执行“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自动对接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专门录制了视频,寄语勉励当代青年创业大学生珍惜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好时机,放飞梦想,寻找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创业大讲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理事长、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先生与在场数千名大学生分享了创业感悟。

据介绍,经过前期报名,本次大赛三项主体赛事共收到来自全国2200余所高校,11万余件参赛作品。经过各高校校赛、各省(区、市)省赛、全国复赛选拔,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0所高校的399件作品入围决赛,其中创业计划竞赛作品224件,创业实践挑战赛作品110件,公益创业赛作品65件。本次大赛首次邀请到美国、德国、荷兰等海外高校作品在决赛期间参展。大赛期间,还将举办全国大学生创业项目开放日、重点创业园区推介会、三项主体赛事答辩、创业实践挑战赛电视公开赛、“移动互联网”专题交流会、“创青春·菁蓉汇”专场、“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公益创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

(2)“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中国青年网

10月13日,共青团中央在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深圳主会场举办“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创客代表、知名青年创业领袖、创投机构和创业服务机构负责人、知名企业高管、科技人员、专家学者、深港青年大学生等共240余人参加了活动。

徐晓在讲话中指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是共青团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是共青团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希望各级团组织大力推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加强青年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创业教育,加强金融服务,搭建创业平台,培育创业组织,积极帮助广大青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希望广大青年创业者拥抱“双创”时代,抢抓政策机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扬帆远航、奋发有为。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包括主题展示、中国青年创客论坛、中国青年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主题展示以“助力青年创业梦想”为主题,以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青年创业园区等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集中展示共青团组织近一年来落实“双创”工作任务、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成就,充分展示共青团组织在落实国家“双创”战略、服务青年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青年创客论坛邀请了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授刘科、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联合创始人赵治亚、赛马资本总裁刘冰云、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四位嘉宾做主旨演讲,分享创业体会。在中国青年创业训练营举办期间,澳银资本董事长熊钢、深圳市新恒利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贾君新、头狼金服创始合伙人陈岸三位创业导师,分别从创业精神、企业管理和创业融资等角度进行授课,并与创业青年互动交流。

据悉,10月15日,共青团中央还将在2016年“双创”活动周北京会场主办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启动仪式暨中国青年创新创业论坛,旨在搭建服务青年的双创展示平台、项目汇聚平台、金融扶持平台和项目孵化平台,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强化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投身创业实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奋勇拼搏、彰显个性。

(3)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公益创业赛复赛举行——“创青春”组委会

7月12日,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公益创业赛复赛在清华大学举行,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杜汇良、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办公室和清华大学团委相关同志参加了公益创业赛全国复赛评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在致辞中对各位评委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回顾了公益创业赛与清华大学的渊源,介绍了清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的支持政策机制,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北极光创投公司投资经理周笑羽女士代表本届公益创业赛冠名支持单位发言,电子科技大学团委书记张军代表大赛承办单位介绍了本届大赛的赛事组织情况及评审规则。此外,还选举了董钧先生为复赛评委会主席。

杜汇良在讲话中介绍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的发展历程。该项赛事的前身是2010年由清华大学校友、北极光创投人邓锋先生赞助举办的“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在2014年面向全国推广,正式成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三项主体赛事之一。

杜汇良指出,团中央紧紧围绕服务“双创”大局、满足青年需求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挑战杯”和“创青春”大赛。在党中央的群团组织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今年的大赛也进行了创新,不仅将借助电视等媒体进行展示和推介,还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大赛评委。加强与业界的对接,促进更多的参赛项目获得社会资源支持,促进项目落地孵化。

杜汇良强调要重视大学生公益创业,基于时代所唤、社会所需、青年所长、“双创”所趋,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要重视参赛项目的公益性、实践性、创业性,特别突出五个特点:一是“公”,即参赛项目的开放性,要面向公众、服务公众、引领公众参与;二是“益”,要关注参赛项目的社会性,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引领社会风气、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三是“创”,要关注参赛项目的创新实践性,是否具有可行性;四是“业”,要关注参赛项目的可持续性,要善于用商业思维和市场规则完成公益创业;五是“赛”,要本着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评分规则,公平公正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进行了分组讨论并举行了评审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本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共有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的200件作品入围全国复赛。复赛分为网络评审、现场评审两个环节。通过复赛确定晋级决赛的项目60个和拟授铜奖的项目120个。本届公益创业赛全国决赛于2016年11月在位于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举行。

(4)大学生创业:风起正当扬帆时——“创青春”组委会

随着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MBA专项赛决赛时间的临近,创业再次成为高校大学生讨论的热点。在襄阳举行的MBA专项赛新闻发布会,更是引起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

一项创业赛事何以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原因在于人们通过比赛,看到了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愈加重视的态度,细心人士更是嗅到了新时期创新创业的前沿风向。

国家重视,可谓“天好适远航”。2013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专门致贺信,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做出了专门部署,国务院亦启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中央、人社部和教育部等部门纷纷出实招,着力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地方政府更是将创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纷纷出台各具特色的帮扶措施,打造“创业型城市”、推动全民创业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热门词。“利好”消息为创业者带来和风煦日,只待有志青年挂帆出海,勇追梦想。

多方联动,“东风助扬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大学生提起创业,已经不再是选择“北漂”,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手起家”。从早期如何选择合适项目、设计商业模式,到初期如何注册公司、租用厂房,再到后期如何融资等问题,大学生都有畅通的渠道去了解,都有一定的要素资源去利用,创业变得比过去简单多了。以此次比赛的承办地襄阳市为例,该市已经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来襄创业就业若干意见》,并设立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专项资金。对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创新项目,一次性给予1万~10万元的启动资金补助,对创业大学生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并可优先申请租住“隆中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组建“创业导师团”,提供专业创业指导。建有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业孵化器等机构,免费提供创业场所。根据企业规模,可申请1万~400万元的担保贷款,由政府贴息。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还有其他一系列举措,为创业者提供全程服务。

大学生创业过程简单了,但好的创业项目并不简单。大学生如何从创业大军中脱颖而出?未来的创业趋势是什么?此次MBA专项赛,可能具有标本意义,它释放出一个信号:大学生创业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更加贴近现实经济业态,把握最前沿的商业动向。

这是最好的时代,切莫辜负青春。青年学生理应勇立潮头,大胆投身创业浪潮,勇于实现自身抱负。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创业梦”中成就出彩人生,创业创新会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5)青年人,给自己一个“创青春”——人民日报

先来讲两个故事。

2007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的一片荒地上,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田刚印和满意把“捣鼓”出来的电子控制盒装进一架航模里。那天,他们历尽艰辛研制的第一架无人机终于颤颤巍巍地飞了起来。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两个男孩几年后会成为我国无人直升机技术领域响当当的人物。不久前,他们创办的北京中航智科技公司研发出世界上首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

不久前,一家名为“中文在线”的数字出版公司在深交所鸣锣上市。公司负责人、清华大学毕业生童之磊回到母校,跟学弟学妹分享了15年的创业感受:人生中会有很多次选择,面对选择,很多人随波逐流,流行什么选什么。这样的选择也许是最安全的,可是在我们回顾人生的时候,希望说我的一生很安全吗?当然不!我们需要的是精彩的人生!我们应当独立思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当代的青年人应当引领时代、创新变革,应当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田刚印、满意、童之磊,只是当前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的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中的代表,还有更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了创新创业,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

做一只拥有远大梦想的“小麻雀”

走廊里摆着沙发,墙上的液晶显示器前方,两三位年轻人轮番展示自己的创业思路。一群年轻人认真地聆听或思索,不时提问,灵感和创意不时迸发出来……

这样的场景每周都会出现在天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二层的“搭伙”创客空间里。为了给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一个“落地”的可能,学生自发成立“搭伙”创客空间,并提出“大伙来搭伙创业”的口号。这里,就成了天津大学学子创业梦想起飞的地方。

类似于“搭伙”创客空间的创业智慧“集散地”还有许多,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内、清华大学x—lab创意空间内,都能看到大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案例和商业计划书的身影。校内的空间有限,创意的灵感之花还可以盛开在校外。如今,当漫步在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图书城下的步行街时,你会发现以往的“书香一条街”已经被如今的“创业一条街”取代,以车库咖啡为代表的多家创意空间应运而生,学习之余到这里阐述创业想法、寻求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募求第一笔风险投资,成为不少北京高校大学生课余的生活方式。

不但北京如此,北京之外的许多城市也是如此。

来看江西。从一个小作坊做起,到3个千余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从一家小饰品店到3家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陶瓷饰品批发、零售实体店铺;从小摊位到景德镇市大学生创业示范点: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郑平平,凭借自己对陶瓷文化的感悟,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创业道路上快乐奔跑。

再来看香港。备受世界瞩目的日内瓦发明展大奖由香港城市大学学生获得,大学生创立的公司自主研发出一项生物测毒科技,利用基因改造工程在48~72小时内快速界定检测毒素种类。该发明从48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件创新发明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而这正是香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缩影。

谈及创业的初衷,很多同学说初衷其实很朴素,但就是如此单纯朴素的梦想,却促使一个个伟大创新成果的诞生,支撑起世界进步的可能。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所说:“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让人不断成长、走向卓越、成就自我,为社会发展和他人幸福贡献价值。”

有一双手,为创业之梦插上助力的翅膀

创业,需要追梦的愿望、勇气,更需要一双手,为梦想插上翅膀,这就是高校为大学生搭建的创业平台,以及贯通学校与社会的成果转化渠道。为此,许多高校做出了探索和努力。

90后清华学子陈家轲是名“创业达人”,还在读本科的他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独立研发出用于废水处理的重金属离子捕集剂,销售已突破百万元。谈及创业历程,陈家轲心怀感激:“在清华x—lab空间,我遇到了创业路上的伯乐。前期如何做项目,后期怎样获取融资,怎样搭建公司的股权架构,这些都是我在创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清华x—lab空间给了我一个听取前人想法与经验的平台,也能与更多正在创业中的伙伴们相互学习。”

清华x—lab空间,是清华大学为学生搭建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x”寓意探索未知、学科交叉,“lab”彰显体验式学习、团队特点。这里不仅提供14个院系的创新创业课程,还同中国建设银行、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合作,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高校内类似的创新机制还有很多。复旦大学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招商、知识产权、法务咨询、投融资及市场拓展等各类服务。2014年12月,学校积极推动复旦大学科技园与教育部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签立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复旦科技园分基金”,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及后续接力服务。

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一把手工程”,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贯穿全程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校院两级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体制机制。

天津大学悉心为学生提供“创意—创新—创业”完整创新链条的全过程服务。上游,通过智慧空间站、科普节等激发学生创意;中游,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计划,建设35个学生创新实验室;下游,打造“理论教学—竞赛模拟—创业苗圃—创业基地”四级培养体系。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认为:“一所大学,核心使命还是培养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因此,高校应构建一整套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锻炼培养创业能力,激发塑造首创精神

何为一流的创业教育?这个问题在许多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的今天提出,有着特别的意义。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教授创业精神还是创业技能?这个问题,许多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也在认真思考。

“创业教育要教会学生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是终身受用的,具备了这种精神,创业者才会在以后的事业开拓和发展中,不抱怨、不等靠要,更积极主动把想法变成现实。”这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的观点。

这个观点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不谋而合。不久前,北京大学校友会、海尔集团共同举办青岛·北京大学海尔训练营特训班,北京大学校友会邀请北大名师在海尔创业训练营基地为青年创业者讲授创新创业实战课程。活动现场,张瑞敏专门谈道:“与创业能力相比,当代中国青年人更缺乏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获得,而且,互联网时代对于创业能力有了全新的阐释,创业是个人的能力,也是整合的能力。但创业精神则不同,不能依靠外界,是一种内生的动力和创业者努力向前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今天的青年人,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张瑞敏认为,开展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文化,要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一方面,要为学生树立创业成功的典范,但更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人生赢家应该是那些享受创意、创新、创业过程的人,而不单单是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在创业的路上,失败一次,爬起来再来,屡败屡战的创业精神更为可贵。“这就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不仅要为创业者提供资金的支持,更要创造一种文化,打造一种驱动机制,让大家都觉得创业光荣,促使更多的人不停地在创业道路上前行。”

当然,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教育还需承担许多,心理教育、生命教育、风险教育……创业教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持续不断的,不是笼统模糊的,而是多种品质培养。杨斌强调:“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要深度思考。既不能只看表象繁荣,走向记工分式的误区,也不能当作一种政绩工程来做。真正的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能力的锻炼培养,更是对首创精神的激发塑造。”

(二)专家视角

(1)傅振邦——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十三五”贡献力量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上指出:“青年大学生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质潜力潜能,温度热度高度,数量质量体量,体现了整个国家创新创业的基本面。”

创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创办峰会,是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傅振邦希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和峰会能够遵循社会化、市场化机制,自我良性发展,能够真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声,做好服务,深化实践。通过联盟和峰会,搭建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教育者、公共政策制定者、服务者等有关各方共同交流工作、碰撞思想的平台,积极构建政府相关部门、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服务机构、教育机构、孵化机构、投资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命运共同体。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十三五”贡献力量,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一是既要重视创业,又要重视创新,不仅要关注“创业英雄”,而且要关注“创新英雄”。创业要靠创新驱动,创新要靠创业引领,要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只有真正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才是硬通货、硬道理。

二是既要做好促进创新创业的“最前一公里”工作,又要做好促进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工作。不仅要重视顶层政策的制定,而且要调动各方之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知晓、运用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落地。各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宣传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是既要普遍激励积极创新创业,又要培育适合的苗子去实践创新创业。要将创业的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创新素养能力和创客精神、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价值观驱动等方面的培养普遍化,更要遵循客观规律,鼓励大学生脚踏实地、理性创业。他希望在当今“双创”的黄金时代,在各方支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有更高的质量、更多的理性、更远的追求。

(2)俞敏洪——大学生创业要鼓励,要给予资金支持

大赛可以激发创业的活力,但还要有可持续性的国家政策的鼓励,大学生拼命考公务员,其实是国家政策在过去几年对公务员待遇倾斜得太厉害了,而鼓励大学生走向创业的政策却没有落实到位。

创业并不一定说先要大学生自己创业,应该先鼓励他到有创业环境的氛围中去工作,民营经济毫无疑问是有创业环境氛围的,新东方现在出去创业的人有500个。要真正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可以用互联网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必修课,但讲课的人应该以创业成功人士为主,而不是大学教授。

要鼓励民间力量创立创业基金,政府其实也应该有这样的基金。创业一定不能只强调高科技领域,我们的创业大赛最后评出来的如果全是高科技产品,就有问题,中国有70%的人在传统领域就业,不能说传统领域不好。

俞敏洪认为,所谓靠谱的创业项目,就是从商业模式、定位到盈利模式,再到未来发展的前景,要迎合大势。“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才会吸引我的眼球。”作为创业者的典范,俞敏洪表示十分欣赏现在年轻创业者身上的勇敢劲儿,“对于这些年轻创业者而言,现在是最好的时代,现在的市场环境也是最好的环境”。他鼓励大学生把握机遇,勇敢地进行创业并坚持下去。

(3)邓锋——尽早培育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

我自己是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者,也可能是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创业者,因为我是1985年开始创业的。早期的一些创业计划大赛偏重纸上谈兵,不强调社会责任感,更多地强调商业性,“创青春”强调了实践和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人才特别是新世纪人才的创新力、领导力很重要。

成功的创业竞赛不是要教育学生怎么去开办一个公司,而是要培育他们的企业家精神,这将使其终身受益,包括勇于创新、不怕失败、怎么跟人沟通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要融入大学的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说,推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也应该是长期的战略。

(4)柳传志——让创业者了解创业的艰难才能少走弯路

大赛通过成功的社交性的营销宣传,设立创业标杆,凝聚一种向上的追求正气的力量是很重要的。

创业本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确实得有标杆的力量,这可以让更多想创业的大学生明白,创业第一次摔倒是绝大多数,一次就成功的是极少数,要把创业困难和道路讲清楚,这样就会有更好的引导作用,才能少走弯路。你一开始不可能拿到天使投资,如果是用家里活命的钱去创业,还是要慎重,因为失败了真的就给家里带来了麻烦。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完了之后还可以接着来,或者即使初次创业的钱打了水漂,但自身确实得到历练,一年的创业经历胜过十年的打工经历,创业不成功再去工作也会使你的工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为今后创业积累经验。

(5)钱颖一——通过鼓励想象、交叉和融合推进更多原始创新

成功地举办创业大赛,会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冲击,改变教育只是知识传授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创意、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意应该放在第一位,原始创新是从创意开始的,首先是靠想象,它可能不成熟但跟别人不一样,这个就该鼓励,鼓励那些不是马上就能见成效的东西。第二是交叉,一个人应该具备多种知识或者一个团队中应有不同的成分。乔布斯就是站在了科学和艺术交叉的地方,才有了原始创新。第三是融合,通过大赛的机制实现跨学科、跨学校的联合,可能都不是事先设计的,但一旦大家最终结合在一起,就会成长得特别快。

(6)蔡洪滨——重要的是先种下创业的种子

大学本科生的直接创业整体上是没法替代就业的,我们不能想象我们每年700万大学毕业生有100万去做企业,但很多创业者有相似的经历,种子先种在心里,未来拿出来创业,大学毕业创业能成功的反而是特例,因此创业大赛重要的是能够在很多人心中种下创业的种子。

大赛同时要有助于提升参赛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参赛作品的衡量标准要尽可能宽一些。我非常赞赏公益创业的设想,很多不是简单的商业计划,而是用创新的做法解决社会难题。另外也期盼能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发挥政府在鼓励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三)“挑战杯”创业故事

(1)刘庆峰:创业要有曹操的本事和刘备的心胸

导读

刘庆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协七届委员和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创办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至今,2009年4月起同时兼任董事长。

回忆起参加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时的经历,尽管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但刘庆峰感觉一切的一切仿佛还在眼前:“那是1997年,比赛是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我当时参赛的项目是电脑语音合成软件技术,在电脑上装上这个软件就可将文章读出声来。记得比赛前展出时,有许多人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参观,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对我以后的创业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11年在一次访问中,刘庆峰说道:“如果当年没有‘挑战杯’精神的指引,没有团中央、教育部鼓励大学生创业,就没有科大讯和中国的语音识别产业的今天。”

十余年来,刘庆峰的心中始终蕴藏着巨大的冲动:从最早的机器大生产,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然后到生物技术、IT行业的全面兴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高科技产业”,而这些产业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更需要一些人来做更高更新的技术产业”。刘庆峰自己的创业故事,正是从1997年他的电脑语音合成软件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奖开始的。

“大胆”是创业者的起点

如果说全世界的创业者有什么共同点,第一个恐怕就是“大胆”。

2011年5月16日,是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庆峰及其团队的致富日。这天,他们持有的科大讯飞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满3年解禁,14人团队集体造富,成为亿万、千万富翁,38岁的刘庆峰本人财富接近8亿元。一同解禁的风投机构当天甩出了约2亿元市值股票,但这帮12年前就在一起的“科大校友团”一致决定不套现,“再团结奋斗30年”,因为对刘庆峰和他的创业团队而言,十多年来目标就没有变过,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语音产业帝国”。

在国内第一个见识刘庆峰胆略的是他的导师、中国著名的语音和信号处理专家王仁华教授。1997年底,刘庆峰在和王仁华的一次谈话中,当面和自己的导师“约法二章”:第一,如果我要留下来,研究照样做,但我要做产业化,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第二,做产业化所获得的收益,要按照市场化机制分给创业团队。时年54岁,在国内语音信号处理领域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泰斗王仁华竟然非常爽快地接受了24岁弟子的“苛刻”要求,还主动为弟子成立公司牵线搭桥。

王仁华对弟子的支持是有原因的,他很了解自己弟子的“民族责任心”。当时,中文语音技术和市场几乎全部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而且Microsoft、IBM、Motorola等众多国际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语音研究基地,国内语音专业优秀毕业生也基本外流。刘庆峰1992年进了王仁华的实验室,1995年22岁的他成为863项目研究组组长,其早就被一些外国研究院以高薪“锁定”了。但刘庆峰没有动摇过,他和王仁华谈过自己的想法:“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堪称民族脊梁的读书人能够真的为这个民族做些事情。如果我到外企外国研究机构去,那我是帮他们在跟中国人打。凭我掌握的技术,在国外帮他们做的话,就有可能比国内做得好,那中国在语音这一块会被打垮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所以我要有民族的责任心。”这话如果出自另外任何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王仁华或许还要考量一番,但出自刘庆峰,他信。

刘庆峰天生就有遇到挑战就兴奋的胆气。中学考试时,别的同学在老师经过时会受干扰,刘庆峰则是越有老师看着,思路越活跃,做得越好。县里的数学、物理竞赛,每次遇到一眼看上去不知道怎么解的难题,刘庆峰的第一反应就是兴奋。如果一份卷子从头到尾做下来都很轻松,他反而会很失望:大家都得100分,多没意思!读研时他选择的产业化切入点语音合成,是一门非常复杂的交叉科学,很多科研院所做了十几年的研究一直没有突破。而刘庆峰在1997年的“挑战杯”比赛中初步形成了思路,1998年又和所在的团队一起提出了几个创新方法,使科大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首先达到了可实用阶段。而他突破的原因只有一个:坚持原创!“当时觉得这个课题很难,是个硬骨头,绝大多数人只是绕了一圈没有找到突破口就出去了,但我愿意去啃它。我不像别人那样主要依靠国外的资料来做,师傅领进门以后,我更喜欢自己摸索,提出创新的方案。”

今时上市的钟声袅袅,往昔少年的誓言铿锵。正是刘庆峰14年前坚持自己原则的胆略,成就了今天市值百亿元的科大讯飞,更成就了生机勃勃的中国语音产业集群。

“警醒”是创业者的美德

大胆而又能成事者,往往有超乎常人的“警醒”。

和当时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最大的困惑相同,刘庆峰创业路上的第一个难题是投资资本与科研方向的不匹配。创业仅仅一年,刘庆峰就发现当时的投资方虽然有很强的资金实力,但不懂语音行业,“今天让做工商查询,明天让做会说话的电脑,后天又让做PDA”,研发失去了方向,并不符合自己创业的初衷。看看自己弥足珍贵的创业团队——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天才、高考状元、黑客版的版主、科大BBS站的站长等“高人”都把自己的未来托付在他这位“班长”和“大师兄”身上,刘庆峰决定独立。

1999年6月,刘庆峰不惜以负债的方式,成立了安徽硅谷天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家一起啃黄瓜吃盒饭,到年底没钱了只好借钱给大家发工资……即便如此,原来团队中的所有员工都跟新公司签了三年的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没有一个人提待遇,没有一个人提福利,就因为是刘庆峰第一个签了字。经过4个月艰苦的科研攻关,新公司有了很明确的产业化方向。合肥市的市长了解到公司的困境后,带着美菱集团的董事长、安徽省信托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到公司考察,认真听取了公司的产业化报告后,最终决定由安徽省信托、美菱集团、合肥永信三家公司重新注资。硅谷天音也以整体技术入股了科大讯飞,科大讯飞不只回购了自身的专利技术,还由原来的300万元注册资产升值为5000万元,在产业化方向上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刘庆峰要独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要用有限的资金把科研的主动权抢回来。新公司有钱了,刘庆峰马上把国家863计划支持了多年的语言、声学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深度整合,请最有互补性、最有研发能力的专家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语音合成平台。

刘庆峰的底气很足:“最重要的是中国语音领域中最有优势的老一辈大师们都认为,语音是文化的基础和民族的象征,理所当然地要为中国人付出。”事实上也是如此,从1980年就从事人机语音通信工作的王仁华教授、中科院声学所孙金城教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当时九十余岁高龄的吴宗济教授等老专家的加入,使中国对声音、语气、语调的几十年的研究积累被用到了计算机上,讯飞的科研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2000年7月,先进的汉语语音平台成功建立,英特尔、联想、贝尔阿尔卡特、东软等软件开发商纷纷加入,年底公司就开始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经此一役,刘庆峰坚信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的主动权永远是拉动公司发展的两驾马车,而创业者必须时刻警醒,把前进的缰绳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

“坦白”是创业者的本色

语音产业是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产业,简单说就是让机器“能听会说”,主要包括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两项关键技术。从各类电话客服中的语音服务,到使用语音作为指令进行交通导航、手机短信、微博输入等,都是语音技术的具体应用形式,属于技术壁垒极高的行业。要在这样的行业中持续保持领先,不仅需要良好的投资机制,更需要良好的经营机制。刘庆峰对自己经营机制的表述坦白而直接:“既要振兴民族的经济,也要振兴公司团队自己的经济。”

这条“双振兴之路”正是对创业者最大的考验。

“燃烧最亮的火把,要么率先燎原,要么最先熄灭。”2000年底,在讯飞的年度大会上,刘庆峰向团队指出,尽管讯飞渴望燎原,但也面临熄灭的危险。2000年至2002年,复星高科、联想投资、英特尔等行业著名投资机构纷纷买入讯飞的股权,这使科大讯飞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刘庆峰逐渐意识到,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越是有投资人的关注,越显示出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讯飞一直到2004年才“止血”,2005年才有了1107.21万元的利润。就在赢利前夕,2004年11月,投资讯飞两年半的英特尔转让出了讯飞股权。英特尔放弃了,但刘庆峰有信心,他和导师王仁华“到处借钱买下了这些股权”。“其实我并不在乎多那点股权,而且当时筹钱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为了大家的信心,我觉得非这样不可。”在当时的投资环境下,每一个机构投资人在董事会里都有一个席位,开会时,曾有投资人提议讯飞应该转变方向以尽快实现赢利。外界甚至有人说,“刘庆峰只知道蒙钱,蒙到了钱他那帮兄弟就瞎花,什么都做不起来”。另外也有人建议讯飞转型做房地产,或者用安徽省“知名品牌”的身份去做资本运作。

“但我说,讯飞只做讯飞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中文语音产业的领导者和拓荒者。”讯飞刚创业时对经营业绩的预期“显然过于乐观了,对教育和引导新兴市场所需要的时间和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刘庆峰去和市领导、高新区领导一个个开诚布公地谈,提出讯飞必须脚踏实地地做,结果“大家都很理解,但大家也都很失望”。联想投资当时也发挥了产业投资者的积极作用,支持讯飞坚持智能语音的方向。实际上讯飞从成立一开始就有收入,而且逐年增长,但“早期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因此收入低于成本。大的方向没有问题,只是赢利延迟了”。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王能光对讯飞当时的处境非常理解。

刘庆峰在寻找突破口,结果2004~2005年华为的一次公开竞标成了讯飞处境的转折点。当时参加竞标的除了讯飞,还有IBM,Scan Soft以及Nu-ance。在投标开始后,几家海外巨头引领价格一直不断往下降,但到了一定程度后,讯飞不降了。“华为是龙头型企业,如果他们的价格降下来了,我们的价格就不可能上调了,整个产业都将入不敷出。”刘庆峰公开坦言。最后,华为选择了技高一筹且以诚待人的讯飞。

技术领先和专注经营是刘庆峰最终赢得市场的基点。“如果微软只是在做语音,那是最可怕的;如果有3家巨头在做,但都是产业方向的一部分,就没那么可怕了;如果除了这些巨头还有几十家在做,那么就一点也不可怕了。”刘庆峰觉得自己赢在用一个拳头和这些机构的一个指头在竞争。对刘庆峰而言,“语音是唯一的方向”。此后,讯飞获得了国际上所有语音软件赛事的冠军,开始在语音市场上占据主导权,市场份额超过一半,赢利能力不断增强,2005~2007年,其电信领域语音合成平台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5%。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胸怀”是创业者的未来

拿到上市批文的第二天,刘庆峰便把企业的核心人员召集在一起开会。“上市并不是终点,讯飞离1999年设定的目标(目标是销售百亿元,当时只有四十分之一)还差着一大截。”而他对始终支持讯飞成长的联想投资也说了两句话,“实在抱歉,以前的估值高了一点。你们放心,再过三五年,讯飞完全有希望是联想投资各项目中收益率最高的”。

刘庆峰的表白是有依据的。

如今科大讯飞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而且是我国唯一以语音技术为产业化方向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牵头制定中文语音技术标准。讯飞的产品更是遍及电信、金融、教育等行业,从PC到手机再到MP3、MP4、PMP和玩具,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多种需求。科大讯飞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60%以上的份额,语音合成产品市场份额在70%以上,在电信、金融、电力、社保等主流行业的份额更是在80%以上,开发伙伴超过1500家,以讯飞为核心的中国语音产业链方兴未艾。

为进一步发展,刘庆峰在企业内部实行了事业部制,部内又坚持双向金字塔制以避免职场上的玻璃天花板。“如果你有曹操的本事和刘备的心胸,你会有持续的发展空间,就可以以你为节点长出一个新的金字塔来。”“讯飞内部的这些事业部,未来哪一个规模都要比讯飞现在的整体规模大。”作为一个创业者,刘庆峰比谁都清楚寻找方向和实际赢利的艰难,因此他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开展二次创业,为了民族,也为了团队本身,努力“向下生长,自己扎根成为一棵大树”。

(2)十年星光路,一片赤子“芯”——邓中翰和他的创新团队

导读

邓中翰,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2009年当选院士名单”正式公布,邓中翰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8月26日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2011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1991年,邓中翰作为参赛者获得了第二届“挑战杯”的奖励。多年之后,他仍对此次获奖经历念念不忘,“挑战杯”在他心里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我是获得过挑战杯的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难。”回望邓中翰走过的道路我们会发现,这种敢于战胜所有困难的勇气伴随他每一个脚步。

10年的时间,一群海外学子头脑中的一个设想“化身”为一家与中国国家利益紧紧捆绑的先锋企业,他们瞄准的技术变成了一系列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产品,邓中翰(星光工程芯总指挥、首席专家)被誉为“硅谷模式的中国拓荒者”。以中星微电子公司为标志,我国的芯片企业与国际芯片产业的差距迅速缩小,中国芯片产业春色渐浓。

重新定义“中国概念”

中国IT人心里的一道坎儿,邓中翰带领他的团队默默跨越。

我国半导体芯片产业虽然早在1956年就开始起步,但直到20世纪末,整个产业仍落后于西方国家15~20年,无论是芯片设计还是芯片制造都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薄弱环节。

2005年,邓中翰敲响了纳斯达克之钟,中星微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企业首次登陆纳斯达克,完成了中国企业在原始创新、发展核心技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动作。

国外投资者被中星微吓了一跳。他们相信“中国概念”,因为相信中国市场,但他们不认为“中国概念”包含技术与知识产权。在国外投资者眼里,中国是一个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芯片、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是“制造”的代名词。

与此相对应,在上市之前的98场路演中,邓中翰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知识产权,在上市后第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关于业务,不是关于中星微的产品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是“你们有知识产权吗?你们有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吗?你们的知识产权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对中国集成电路,尤其是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的不了解与怀疑。

这样的局面,邓中翰感慨、无奈,但他明白这是先行者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必须付出的代价。在面对未来资本市场压力的同时,他要用时间和事实去给国外投资者一个答案,这是他的责任。

事实上,2001年7月,中星微就推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块芯片”——“星光一号”,成功市场化并打入国际市场。上市之前,邓中翰领导开发设计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已经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芯片第一次在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达到全球市场领先水平,这个消息在发达国家也许难起波澜,但对在芯片领域长期落后的中国而言却是件大事,用原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张琪的话说就是这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创业10年,“星光中国芯”取得了8大核心技术突破、1500多项国内外专利申请、数亿枚芯片的销售、全球过半的市场占有率、至今无任何知识产权纠纷等一系列成就。

伯克利与中关村的结合

虽然也是一段爱国学者归国创业的故事,但中星微一开始不是一个围绕着中国市场制造、服务或销售概念的公司。政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以“国家风投”的方式投向中星微,或者说投向由中星微承担的“星光中国芯工程”,改变了以往国家项目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承担的模式。

当时邓中翰刚满30岁,年轻且富有理想,广泛的涉猎又使他理性而实际。在中星微的战略选择上,邓中翰更像一个战略家,坚守一个原则:国家意志、国情与市场规律相结合。即一方面要保证企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更要体现国家意志、提高国家竞争力。

当“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注册成立时,美国在通用电脑芯片方面领先,韩国在存储器芯片方面领先,中国企业很难在这些领域找到生存空间。邓中翰将中国芯片产业快速腾飞的突破口锁定在数字多媒体产业这个被产业巨头暂时忽视的领域。

在邓中翰看来,中国发展多媒体芯片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势:10年前,多媒体芯片刚刚起步,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处于全球“混战”状态,尚无领导型企业出现,而与这项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摄像头、手机、数码相机、高清电视等却已经显示出未来成为新兴市场的潜力,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有利时机;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拥有成熟的整机加工制造业,为多媒体芯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理”条件;国家已经认识到必须以企业化的方式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而不能走“国家实验室”的老路。

而更让邓中翰心存感激的是,中星微创立10年,得到国家很多资源和支持,促成了很多合作,且获得了与国际巨头平等的谈判合作机会。这与获得来自“国家风投”的资金支持以及拿到20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是不同的。邓中翰带领他的团队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的同时,政府投资也增值了20倍。

虽然没有高官加身,但由于这种“红色创投+硅谷模式”的路径选择使他在背负起发展国家半导体产业重担的同时也扮演了自主创新探路者的角色。特殊的创业历程让邓中翰成为中国新技术领域里事实上的“红顶商人”,将企业的命运与国家半导体工业紧密结合。

产业突围先破人才瓶颈

中星微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他们拥有一个高端的人才队伍,“豪华”海归创业团队是业界给他们的评价。这些人都是业界翘楚,而邓中翰是这其中的灵魂人物。在人们传诵他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时,不可忽视的是,他之所以在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都有关键人物给予支撑和帮助,首先因为他是人才。

邓中翰在家乡南京求学时虽然非常调皮好动,学习成绩却很好。到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就读后,中科大很少有本科生做科学试验,但因对课本上某个结论存有疑问,在其他本科同学忙着享受大学生活和青春时光时,他却在导师的指导下,埋头于实验,利用中科大最好的实验资源成功地完成了很多物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实验,获益匪浅。

1991年,20岁出头的邓中翰获得共青团中央及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从那时起,邓中翰觉得自己的生命开始变得丰盈,找到了生命与事业的价值所在,心中也多了一份对未来的责任——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多年之后,邓中翰对此次获奖经历仍念念不忘,“挑战杯”在他心里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我是获得过挑战杯奖的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难。”

很多做芯片的顶尖人物,包括英特尔的创始人在内都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个学校拥有1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其中许多人就在讲台上为学生们上过课。每天经过高悬在教学楼走廊的18位大师的画像时,邓中翰仿佛感到一种召唤和期待。1992年,邓中翰在此攻读物理专业,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的同时,顺利拿到了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顺手又把经济学硕士收入囊中,成为该校成立130年来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科的学生。这个纪录到现在仍无人打破。

伯克利分校前校长田长霖是邓中翰非常敬佩的华人。通过田长霖,邓中翰结识了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二人结为“忘年之交”,这为他回国创业埋下了伏笔。1998年,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到美国硅谷考察时经周光召院士介绍约见了邓中翰,两个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曲维枝邀请他回国开展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1999年10月,邓中翰受国务院之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为李岚清等中央负责科技工作的领导讲述了硅谷及国际IT界的现状和前景。

也就是这次回国,他和杨晓东、张辉、金兆玮三位好友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立下回国创业之志。他们成为中星微的创始人,“星光中国芯工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坚守信念不言放弃

为了回国,邓中翰放弃了巨额财富和极好的工作,当时他自己的集成电路公司市场价值已超过1.5亿美元。此种情况下,又有几个人真正敢于舍弃——如果仅为了一个产业报国的理想。

事实上直到今天,以爱国之心来解释这群人当年回国创业的动机,很多人未必能真正理解,但这确实是他们的思想原貌。只有漂流海外才更加渴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强大,国外点滴的科技进步都让邓中翰涌起思乡之情,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游子归家都是挡不住的潮流。

邓中翰和他的伙伴都是有“野心”的人,不甘心在硅谷,在别人的地盘干一辈子。既然国内有这个创业环境,又自信自己所拥有的才干能在国内再创一片天地,归国就成为他们也是大多数学有所成的海外学子的普遍心态。

事实上,创业之初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节省资金,公司落在一个没有暖气的仓库里。创业者之一,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张辉博士的手都冻裂了。为了节省资金,芯片验证设备FPGA由于静电防护不到位被屡屡烧坏,只得花1000多美元从美国再购置新的。

更大的困难来自公司成立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员工仅有40人,这些人要负责从产品定义、芯片设计到市场销售的全部工作。特别是前期的产品定义,必须通过调研来确定未来两三年的市场目标。这种具有前瞻能力的人才在当时十分稀缺。邓中翰和他的几个创业伙伴不得不把一半的精力花在队伍建设上面。

除了源源不断地引入符合公司文化和发展步伐的人才之外,人才的管理、沟通效率,以及保持当初创业时期的快速反应能力,对中星微这样的创业型公司而言也是挑战。

同很多孩子一样,邓中翰小时候也崇拜科学家。当他自己步入科学家之列后,他开始崇拜邓小平、周光召这些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一生,坚持一个目标不放弃的人。他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责任感和挑战精神都非常重要,在面临人生每一次抉择时都要考虑到身上的责任,选择后要以挑战精神去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创业10年,曾面临数不清的困难,如果邓中翰及其团队没有坚守信念,轻言放弃,便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荣誉。很多企业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最后都能和中星微一样成功。现在中国有近500家IC设计企业,但是真正能做到像中星微这样成功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