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燕秦对峙下辽东郡的防务
一 辽东郡的早期设置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魏略》又载,燕称王后,朝鲜侯也随之称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辽东郡初设,当在燕昭王时期,燕将秦开先是北击东胡,其后西征朝鲜,拓展燕地,而辽东郡的辖区则东为辽西,南至大海,北临东胡,西界朝鲜。辽东郡的设置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御色彩,其防务对象有二:一是北边的东胡;二是东边的朝鲜。二者在燕统治辽东郡的期间,并未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这与燕国正值强盛有直接关系。
《汉书·地理志》记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县十八:襄平,(有牧师官。莽曰昌平。)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长说。)房,候城,(中部都尉治。)辽队,(莽曰顺睦。)辽阳,(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莽曰辽阴。)险渎,居就,(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高显,安市,武次,(东部都尉治。莽曰桓次。)平郭,(有铁官、盐官。)西安平,(莽曰北安平。)文,(莽曰文亭。)番汗,(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沓氏。”史书中所载辽东郡的属县当是汉代的行政记录,辽东郡设置之初确切的辖区与属县情况都没能保留下来。学术界根据文献记述与出土资料,考论燕、秦、汉时期辽东郡的行政区划。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燕长城东至襄平,襄平即辽东郡的郡治所在。襄平当在今辽宁省辽阳市,已成为学界定论。关于襄平的所在地,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进行了论述,关于襄平城遗址有二说:一是据《辽东志》断定在“辽阳城西北隅”,《读史方舆纪要》与嘉庆《一统志》定在辽阳城北或西北70里;二是据辽阳城考古发掘情况,李文信、孙守道先生提出汉代襄平城为辽阳市老城址所在地,且出土有燕国铸造的“襄平”布币,燕秦时期的襄平与汉在一地。王绵厚先生在《秦汉东北史》一书中考证燕秦时期辽东郡下辖属县,分别为:襄平(今辽宁省辽阳旧城)、沓氏(今辽宁省新金县花儿山古城)、居就(今辽宁省辽阳东北亮甲山汉城)、武次(今辽宁省凤城县凤山乡大堡古城)、候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内旧城区内)。两书考述的结论基本一致,其说可从。另外,满番汗在战国时期或已成为“燕国东部边陲的一个战略重镇”;国内城在长城塞外,燕国时也已经成为辽东郡的据点,甚至也可能成为汉代辽东郡的属县西盖马的所在地。
燕国修筑的长城防线,是为抵御东北部族而设置的工事。边地置郡,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武力拓张疆域时普遍采取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辽东郡的设置兼具防御工事与地方行政建制的双重任务,随着燕国在新占领土统治的不断强化,辽东郡下辖的属县与疆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辽东郡最初以襄平为军政中心,设为郡治,并且修筑长城工事。军事征服行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燕人的迁入。辽阳等地战国时期的城址、墓葬,提供了燕人曾在辽东郡繁衍生息的历史佐证。《史记·朝鲜列传》又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记述了燕昭王时期,在武力拓展辽东疆域的同时,在新的领土上推行郡县制,同时修筑用于军事戍防的边塞。据长城考古,昭乌达盟境内发现有赤北、赤南、老虎山三道长城遗址,修筑年代皆在汉代以前,其中赤南长城为战国时期燕国的遗址。河北发现的“三道边”,进一步佐证了战国燕长城介于北边的秦长城与南边的汉长城之间,与“赤南长城”相接。长城沿线,既有障塞,也有城邑,还有毗邻长城的东胡、秽貊的遗存。辽东郡的边塞之外还修筑了不止一处的燕人军事据点,将燕人的活动范围又向外拓展。值得一提的是,辽东郡远在边地,毗邻东北部族,因此设郡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军事色彩,修筑边塞抵御东北部族的同时,健全行政建制,又在军政建制的保障下进行生产生活。而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燕人的活动区域扩大,需要在新开发的地区建立军政机构和设施作为保障,在新的边民聚居区设置属县,在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修筑据点。辽东郡的设置与建制的完善,与防务建制同步,在戍卫边地与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防务建制也为秦汉王朝对辽东郡的经略以及防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燕王徙居辽东时期的防务
关于燕王徙居辽东郡,《史记》中有以下记载。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解体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据《中国历史纪年表》,燕王喜二十九年与秦王政二十一年对应公元前226年。这一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盛怒之下派出王翦率军攻燕,击溃燕太子丹的军队,攻取燕都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率领精锐逃亡辽东,秦军则在李信的带领下继续追击燕王。辽东郡虽有医巫闾屏障与边塞军事防御体系,但是燕王一方在秦军的追击下情况相当危急。燕王为向秦国示好而斩杀太子丹。秦军将战略重心放在魏国、楚国,而未进击燕国、代国,加之王翦“谢病老归”,秦王错用李信率兵征楚,燕国才勉强在辽东维持了近六年的统治。
这一时期,对于燕国而言,辽东郡的防务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辽东郡是燕国的边郡之一,防务对象有内外之分:对内而言,通过统治郡县内的燕民,维护边地内部的统治秩序;对外而言,与东胡、箕子朝鲜为邻,拓展边地与抵御东北部族成为防务的重要内容。燕秦二军在辽东郡对峙,生死存亡之际,辽东郡的防务形势骤然严峻,成为燕国抵御秦军的最后堡垒。司马迁曾指出,“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燕人为求生存,击败东胡,在千余里之间修筑长城防线,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计五郡“以拒胡”,并与匈奴为邻。在此基础上,燕国趁全盛时机,“尝略属真番、朝鲜”,从而将辽东郡的东部边界又向东推进;通过“为置吏,筑障塞”,建立并健全了边郡防务制度。可见,作为燕国的边郡,辽东郡的防务建制是在开疆拓土的同时配套而建,包括长城、边塞等防务工事,以及边郡官吏制度、兵将戍守制度等。值得一提的是,燕将秦开在对东胡和朝鲜的战事中,不仅“却地”可观,而且戍防得力,奠定了燕人统治辽东郡的有利形势。这样,当秦军攻陷燕都之际,燕王喜选择率领精兵退守辽东。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徙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又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这样看来,秦至汉初,史家记载的燕王退守之辽东,其位置在蓟城以东。尤其是燕王喜在秦转而攻楚、魏之后,尚有相当充裕的时间重整旗鼓,因此辽东的范围很可能达到燕都蓟城之东,成为燕王最后据守的燕地。
三 秦灭燕与辽东郡的防务
公元前222年,秦国再度发起对燕国的军事攻势。对秦国而言,辽东郡是灭燕的必争之地。据《史记·刺客列传》,在燕王喜与太子丹退守辽东后,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在秦军的追击之下,太子丹藏匿到衍水一带。燕王喜听信代王之言,斩杀太子丹“欲献之秦”。此举不但未能起到缓兵的作用,反而在“秦复进兵攻之”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失去了太子丹及其精锐的军事支持,燕王虽然收复辽东,但是军事力量仍无法与秦国精锐抗衡。
秦国攻燕虽急,但是并未因此影响其对形势的判断。显然,秦国攻燕是统一六国战略的组成部分,步骤有三:其一,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发兵击燕、代联军,“破燕易水之西”;其二,二十一年(前226年)攻蓟城,将燕王逐亡辽东;其三,二十五年(前222年),大举攻燕辽东,与退守辽东的燕王及其统领的燕国精锐士卒激战,俘获燕王喜,燕国覆灭。其间,秦国平定新郑叛乱,攻伐魏、楚;其后,以将军王贲从燕地向南攻齐,灭齐国。由此可见,秦国并未急于攻陷燕国之辽东,这是符合秦国制定的使六国陷入孤立、逐个攻破的统一战略。
燕、秦在辽东决战之际,燕虽有辽东,但是孤立无援,最终被强大的秦军击败。次年,秦军在王贲的统率下,由燕地南下攻齐。秦军在辽东的屯驻无疑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辽东郡的统治。这样,秦国从燕国手中夺取辽东郡,将几代燕王对辽东郡的防务建设也一并收为己有。在燕秦易主之战结束后,随着军事征伐活动宣告结束,辽东郡的防务由军事对峙转向戍守,紧张的防务形势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