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方法与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成员实施的“政府网站公众使用与公众满意度调查”。天津、武汉、重庆作为首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分别代表了东、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中间水平。因此,本文选择在三个城市长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居民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1302份,回收1268份,回收率为97.4%。经筛选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40份,有效问卷率为89.9%。
样本频数统计如表1所示,受访公众在城市、户籍、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月收入、每日平均网络使用时间与接触网络时间方面分布较为均匀,分布状况与样本来源地区的总体情况基本相符,样本构成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与多样性,符合对样本数据特征的要求。
表1 样本概况
(二)变量操作定义与测量
本研究中,对所有外因变量与内因变量的测量,均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的形式(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公众对此题项的表述越持肯定态度。
1.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政府网站符合公众现在价值观、过去的经验和目前需求的程度。本研究设计从信息获取习惯、交流方式偏好与生活方式三个层面,设计3个题项测量相容性。
2.绩效期望
本文从公众对政府网站增加政务透明度与政府回应性、提升政府办事效率、促进政民互动作用的认知等方面,设计4个题项测量公众对政府网站的绩效期望。
3.努力期望
努力期望是指公众感知到的使用政府网站的难易程度,即相信自己有能力使用政府网站服务的程度。本文设计4个题项测量公民对使用政府网站的努力期望。
4.社会影响
本文采用双维度的社会影响测量指标,同时考察示范性规范与指示性规范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作用。从人际影响、外部影响两个维度,设计4个题项测量电子化公共服务主观规范。人际影响是指公众对主群体使用电子公共服务的示范性规范与指示性规范的感知程度,外部影响则是指公众对次群体使用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示范性与指示性的感知程度。
5.便利条件
本研究基于公众对其能够获得电子化公共服务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与各种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得性的感知,设计4个题项测量政府网站的便利条件。
6.信任因素
本文从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互动过程的信任以及对政府行为的合理期待三个层面,设计3个题项测量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此外,本文从公众对互联网环境的安全性、在线财务交易的安全性与互联网安全措施有效性三个层面,设计3个题项测量公众对网络的信任程度。
7.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
就政府网站使用意愿而言,本研究通过直接询问受访者对电子政务服务的使用意愿来获取数据,运用5分李克特量表对“我愿意使用政府网站服务”进行赋值,分数越高,表明受访者对政府网站的使用意愿越高。
就政府网站实际使用行为而言,本研究通过直接询问受访者使用政府网站的频率来获取数据,运用四分程度计分法对“过去一年中,您是否为了查询信息、申办事项或表达意见建议而使用过政府网站”进行赋值(1表示从来没有,2表示很少,3表示有时,4表示经常),分数越高,表明受访者使用政府网站的频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