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与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的
第一,阐明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二,论证经济新常态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口期。
第三,梳理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第四,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建设建议方案。
(二)研究意义
第一,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体现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第二,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第三,探索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是处理好深化改革过程中重大关系的必然选择。
第四,探索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对各地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五,探索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对各地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研究思路
本书围绕如何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核心议题,遵循从“提出问题”到“基础理论研究”,再到“对策性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具体研究走向和逻辑路径,参见图1-1。
图1-1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本书以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建设建议方案为研究旨向,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顺序,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关口期面临的诸多社会风险,探寻社会风险的应对之策和社会风险治理的实现路径。
(四)基本内容
按照以上基本思路,本书具体研究内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的提出。
这一部分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提出问题,二是总结和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三是阐明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其中,提出问题是这部分的核心内容。剖析现有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缺陷,尤其是分析和揭示“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中的不足和缺陷,是本书研究的现实观照与逻辑起点。
第二,基础理论研究。
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首先,指出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其次,阐述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再次,揭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最后,提出社会风险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基础与策略框架。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最后一个方面。
第三,对策性建议和制度建设方案建议。
在阐明社会风险治理现代化理念基础与策略框架的前提下,这部分提出一系列对策性建议和制度建设方案建议:首先,重构社会信任体系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其次,优化社会分层结构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提;再次,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最后,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保障。
二 学术创新、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成果的学术创新
1.方法创新
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方法展开研究。
2.视角创新
本书一定程度上借鉴中科院牛文元研究员的“社会燃烧论”剖析社会风险集聚的诱因和公共危机爆发的条件,但是并不拘囿于对“社会燃烧论”的平面解析,而是侧重于探索经济新常态下构建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实现路径和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法。
3.观点创新
第一,社会风险治理的逻辑起点。贝尔提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点是风险的扁平化,这种观点有待商榷,当前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收入和不同社会地位人群的社会风险的屏蔽能力呈现“泰坦尼克效应”分布,因此平抑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的前提。
第二,社会风险治理的基本理念。以往我们过于重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问题,然而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建设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建构行之有效的社会风险长效治理机制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三,新时期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积聚的直观表现是社会失范与社会失序,而实际上,社会风险积聚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失信。
第四,因为现代经济社会具有高度制度化的特点,又因为现代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几乎都是依照高度制度化的规则进行分配的,制度环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关键的生活环境,因此重构以制度性信任为核心、以优化社会分层结构为主旨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是实现新时期社会风险预防与治理的治本之策。
第五,经济新常态是社会风险治理机制建设的关口期。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要实现经济二次飞跃亟须启动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的经济增长新引擎,然而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全面城镇化之前是构建社会风险长效治理机制的关口期。
第六,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治理机制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建设方法。本书提出:规范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基层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健全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和监督机制;完善社会风险治理与公共危机预警中的信息反馈机制。
(二)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第一,阐明全面城镇化之前是社会风险治理机制建设的关口期,有利于国家决策层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谋篇布局和顶层设计。
第二,论证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对于各地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具有极大的理论借鉴作用。
第三,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法,对于各地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一方面具有拓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界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添砖加瓦的实践意义。此外,还可以为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相关专业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提供背景资料和理论素材。
三 体系安排与章节规划
依照以上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体系安排与章节规划情况如下。
第一部分,引论。
这部分共分为“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等三个环节,阐释本书研究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第二部分,基础理论研究。
这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是第二章“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四章“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和第五章“新时期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念基础与策略框架”。
第三部分,对策研究。
这一部分为第六章。第六章“重构社会信任体系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是本书的重点章节。在这一章中,本书作者明确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新时期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积聚的直观表现是社会失范与社会失序,而实际上,社会风险积聚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失信——重构以制度性信任为核心、以优化社会分层结构为主旨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是实现新时期社会风险预防与治理的治本之策。重构以制度性信任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深化分配领域改革,优化社会分层结构;其次,激发经济社会创新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转型;最后,改革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反腐败制度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
四 主要观点与对策性建议
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的集聚会大大增加发生公共危机的概率,所以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在新时期,尤其是全面城镇化之前,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关口期。
第三,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包括:重构社会信任体系、优化社会分层结构、激发“双创”活力、推进相关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