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与传统农区企业家形成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对传统农区的界定

在对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中,耿明斋(1996)最早提出了“平原农业区”概念,并对此做了最初的界定。平原农业区是指“我国中部包括黄淮平原、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包括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中南部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中西部地区”。之后,在对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上,耿明斋(2004)针对平原农业区经济不发达的特点,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又进一步将此片区域概括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王理(2008)在耿明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传统平原农业区”的概念,运用GIS技术,将这一区域界定为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5个省的260个行政县(市)。与耿明斋最初界定的“平原农业区”相比,增加了江苏的部分地区,但减少了包含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区域。从王理对传统平原农业区界定的范围来看,区域界定更加明确,因此,更易于将传统平原农业区和其他区域从统计意义上进行比较分析。随后,王理又在传统平原农业区基础上,浓缩提炼出“传统农区”这一概念。

从研究“传统农区”的各位学者对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特征的分析来看,耿明斋(1996)认为平原农业区具有以下经济社会特征:地处内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缺乏矿产资源、乡镇企业十分薄弱、意识落后。王理(2008)则将传统农区所具有的经济社会特征概括为“地处内陆、缺乏可供开采加工的自然资源、农业经济比重过高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人口众多但思想相对比较封闭、小农意识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平原地区”。宋伟(2009)认为,产业结构方面农业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自然资源匮乏,资本严重不足,人口密度大、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城镇化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等特点构成了传统农业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

从这些学者对传统农区的经济社会特征的概括总结不难看出:传统农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既不具备区位优势,也不具备自然资源优势,并且,由于农业居于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层次低,因而无法积累充足的资本启动工业化。从各位学者对传统农区各种经济社会特征的概括来看,很显然,传统农区是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的区域。但是,在这种“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的地区,却又呈现资源禀赋丰裕的地区所出现的人口状况:人口多、密度大。这种资源禀赋现状与人口发展的特点显然是不符合规律的。

实际上,从前面各位学者对传统农区的界定和特征归纳总结来看,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理解“自然资源”的范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中国大百科》,http://www.cndbkcom.cn。从广义来看,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从狭义来看,资源仅指自然资源。如“资源诅咒”当中的“资源”实质上是指“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原料或燃料及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场所,一般可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中国大百科》,http://www.cndbkcom.cn。

从传统农区的特点来看,资源不足实际上是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角度来说的矿产资源不足,并不是总的资源不足。能称之为农区,是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好,因此,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是丰裕的,而非匮乏的。也正因为此,才足以养活众多的人口,使他们能在这块区域繁衍生息,才形成了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农耕文化和保守的思想。因此,站在更广义的范畴和更长的时间维度理解大家研究的传统农区,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资源禀赋匮乏的区域,而是在农业社会属于资源禀赋优越的区域,在工业社会中,属于资源匮乏的区域。考虑到本书所研究的区域范围是传统农区,因此,本书对资源禀赋的界定就狭义地理解为土地资源,采取的测算方法就是人均耕地数量(Wood和Berge, 1997)。而对于传统农区的界定,从土地资源禀赋优越与否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更认同耿明斋对平原农业区的范围界定。

由于本书力图解释为什么位于传统农区的长垣县、长葛市在缺乏自然资源优势及其他发展条件的前提下,率先成长起一批企业家、开启了工业化,而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黄淮四市却未能实现有效的工业化这一问题,因此,对传统农区资源禀赋及经济地位随时代变迁发生改变的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分析资源禀赋匮乏区域的发展道路,探求资源禀赋匮乏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为工业化发展环境下,探求解决资源禀赋不足的落后地区的发展机制厘清思路,为开启传统农区工业化寻求现实基础,构建理论框架。

1.3.2 本书对传统农区研究区域的选定

由于本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探求传统农区在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禀赋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工业化,因此,确定好传统农区的研究地域是本书不可回避的问题。之前的学者耿明斋将平原农业区界定为“行政区划上包括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中南部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中西部地区”,王理将传统农区界定为包括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5个省的260个行政县(市)。他们在研究的地域上存在不完全共同性,但是,河南、安徽、山东则属于他们认可的传统农区(平原农区)共同界定的范畴。尽管本书的研究地区是传统农区,但是,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可得性、实地调研的方便性,本书将以河南省为研究传统农区的代表。之所以选择河南省作为分析对象,其主要的依据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河南属于黄河下游地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粮食产量接近我国粮食年产量的1/10(2011年占9.7%),排名全国第二;油料产量占我国油料年产量的16.1%,位居全国第一。肉类、奶类年产量也位居全国第三、第四。从河南省的农业产量及产值可以推论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河南省农业产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很显然可以推论出,河南省农业在整体经济中的份额比全国其他省份要大。实际上,河南省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农区,因此,以河南省为传统农区的分析对象,是具有代表性的。

第二,河南省在当前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工业化。而作为传统农区的地区定位,使河南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从国家层面来说,不允许河南放弃农业生产。正是在这种约束条件下,河南省提出了三化协调的发展思路,力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选择河南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探讨传统农区的工业化道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3 企业家形成的标志界定

本书通过总结前面学者的经验,已经界定了传统农区的范围和特点。而研究传统农区企业家的形成机制,首先要求明确界定企业家的形成标志,然后才能去探讨企业家的形成机制。从本书研究的背景及思考的问题看,本书所研究的传统农区的企业家形成,并不只是简单的在传统农区某些脱离于农业生产,以专业投资和工业化再生产为手段追求利润的人员的形成机制,而更在于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传统农区,企业家如何成长并成为推动和影响农区经济发展的力量和条件。因此,本书对企业家形成机制的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家形成标志的界定。结合本书研究的目的,对企业家形成标志的界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企业家的形成并不是某个个体或单个企业家的成长,而是以某一地区形成了企业家群体作为考察和研究的依据;②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③企业家的形成对地区经济的产业发展和集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企业家才能对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否则,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单凭个别企业家是难以完成和实现的。鉴于此,本书所研究的企业家形成,实际上是以传统农区某一地区已经形成了特定产业群为研究背景和基础,来界定企业家的形成机制。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我们更深一步地挖掘和探讨企业家群体的生成是否与个别企业家的示范带头作用、获得的超额报酬有关,从这方面一层层深入,来寻求本书研究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