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相关文献回顾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评价相关文献回顾

1.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学术界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可分为区域发展水平(空间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两个主要研究视角。对于装备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学术界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崔万田,2005;王庆丰、李雄治,2008;张约翰、张平宇,2011)、因子分析法(李绍东,2011;靳菲菲,2013;齐阳、王英,2014)与随机模拟型系统评价方法(张丹宁、唐晓华,2011;陈阳,2015)等。

从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评价视角,王庆丰和李雄治(2008)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装备制造业进行得分排序,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东强西弱”格局,发展极不均衡,中部六省处于“三级标准”中的“一般地区”与“较落后地区”;李绍东(2011)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0个省级单位的装备制造业先进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类,并使用ARIMA模型对后金融时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行展望;陈阳(2015)采用双重特征的系统评价模型以产业规模性指标、经济效应性指标、社会责任性指标三个指标对2011年我国30个省份装备制造业区域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区域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双重特征,集聚效应显著,区域发展水平从东向西递减,2002~2011年,中部六省的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呈上升趋势。

从装备制造业内部行业发展水平与产业竞争力视角,张丹宁、唐晓华(2011)提出并运用随机模拟型系统评价方法对我国7个装备制造业行业2005~2007年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细分行业分为“强均衡性”、“弱均衡性”、“强非均衡性”和“弱非均衡性”四种不同先进性发展形态。孙海洋等(2013)从经济绩效性、技术效果性、科学管理性和节能环保性4个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7个产业2003~2010年的综合发展绩效发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通用设备制造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其他行业整体较落后。靳菲菲(201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4~2010年装备制造业内部行业发展的研究发现,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缓慢,与其他行业关联较弱外,其他行业产值增长速度均较快,关联紧密。

2.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相关评价

学术界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相关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效率的评价,主要测算指标有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经营效率、技术效率等效率指标。薛万东(2010)利用B&CⅡ模型对1992~200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其分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但技术效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这与装备制造业长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差、生产潜力有待开发的实际情况吻合。韩晶(2010)采用两阶段分析法对我国38个主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水平的研究表明,2003~200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中部地区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相对领先的原因在于规模效率较高。牛泽东等(2012)则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1998~2009年中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TFP均有所增长,其增速皆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而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下降幅度最大。

二是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王章豹、郝峰(2010)结合因子分析法和黄金分割法,对我国28个省份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与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中部六省中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的创新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和相对较高水平。段婕等(2012)运用改进的DEA评价模型对2007~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为DEA有效,技术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商小虎(2013)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成长历程的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显著的技术积累、技术专有特性,使得产业集聚有利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要素优势依然存在,产业的升级取决于技术创新。

(二)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专题研究进展

关于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发展比较(张文君,2011)、竞争力比较(侯普光,2013)与产业承接力评价(王寅,2013)等方面,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能力进行评分与排序。

郑赜意(2013)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发现,安徽装备制造业在中部六省的装备制造业部门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较强,处中上等水平,行业增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刘瑞莉(2012)则基于时间序列、各省比较与行业间比较对河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对于湖北(宗艳,2005;刘晓林,2008)、湖南(郭红卫,2011;陈迎秋,2011)、江西(闻琴,2014)、山西(田园,2014;付文利,2015)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也分别从产业竞争力、产业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与理论检验。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区域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对比与区域对比方面对各省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定位,但鲜有微观地理层次(市、区)的省份内部比较与微观行业层次(部门、单位)的行业部门比较方面的研究。

(三)总体评价

学术界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方法集中,主要采用DEA、偏离-份额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等测算指标体系,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二是研究思路趋同,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或测算模型,运用相关数据进行评价或测算,进而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间与行业内的生产效率、创新能力与综合发展水平。但指标构建往往缺乏理论依据和选择标准,缺乏代表性,如大多数文献缺少进出口的相关指标。

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针对性研究相对于中部地区新兴工业化水平、制造业水平测度研究而言,尚处于空白阶段。在中部崛起战略逐步推进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产业升级愈加紧迫的形势下,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研究六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位置、六省之间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差异与比较优势显得尤为必要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