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小说与士人文化心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清初小说创作概况与文化生态

将从清军入京定鼎即顺治元年(1644),至收复台湾,全国归于一统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约40年的时间,视为清初。约40年的清初,时间短短,小说刊刻却近200部,是现存的整个明代小说数量的总和,堪称繁荣。小说形式多种多样,文言、白话都很兴盛。文言小说中志人、志怪、琐语、箴规各种文体全备,白话小说按形式分既有话本小说,又有章回小说。按流派分则既有时事小说、神魔小说,又有世情小说、艳情小说,且都呈现创作的生机。另外,英雄传奇、历史演义小说也多次重版,产生了清初独有的现象:公案小说的消亡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勃兴以及时事小说的繁荣。

清初小说创作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这是清初小说的一大特点。据统计,在创作地或刊刻地可考的89部小说中,有74部与苏浙相关,约占83%;其中,与浙江相关的小说就有53部,约占60%。在浙江省内部,小说创作集中于杭州与嘉兴两地,与两地相关小说有49部,占浙江省创作小说的90%以上,约占创作地或刊刻地可考小说的55%。与江苏省相关的小说共有21部,约占创作地或刊刻地可考小说的24%。在江苏省内部,小说创作集中于苏州与南京两地,与两地相关的小说共有11部,约占江苏省创作小说的52%。参见本章第三节。

作者身份中,文人比例大,这是清初小说的又一大特点。白话小说的作者,最初只有书会才人、书商或者书商雇用的写手,直到明代中叶以后,文人方频繁地参与创作,晚明时则出现了冯梦龙、凌濛初这样的知名作家,清初时则有大量文人参与小说创作。清初小说作者不仅文人多而且政治身份也比较多样,如有遗民、逸民、贰臣以及清初新一代官吏,基本上当时各类人都参与了小说的创作与传播。在小说作家中,遗民小说作家有华阳散人、陈忱、黄周星、余怀、李清等,形成了遗民创作群;逸民小说作家则更多,如天花藏主人、烟水散人、李渔等;贰臣小说作家有周亮工、梁维枢、陆圻、龚鼎孳等;清初新一代官吏小说作家有黎士宏等。不同身份、地位、背景的人参与小说创作,在其中或直接或隐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便是贰臣,他们创作的作品也蕴含着故明之思与亡国之痛,这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如周亮工《书影》中的《书戚三郎事》,描叙清兵屠戮江阴后,戚三郎与其妻于氏的悲欢离合的遭遇,抨击清兵的杀戮暴行,隐含亡国之痛。龚鼎孳的《圣后艰贞记》记叙明末懿安皇后的不幸遭遇,她先是遭客魏离间,后又逢李自成陷北京,终殉节自缢,年仅38岁;此书亦是怀故国之痛,表彰忠贞之作。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清初社会各阶层人的情况。

清初小说还具有鲜明的谋利倾向,这和明清易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朝易鼎使明代大批的读书人或因战乱失去了科考机会,或忠于旧朝主动放弃科举,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不通了。为谋生,不少人成为职业的作家、出版人,如李渔、烟水散人和天花藏主人。清初烟水散人编《桃花影跋》云:“今岁仲夏,友人有以魏、卞事债(倩)予作传,予亦在贫苦无聊之极,遂坐洙水钓矶,雨窗十日而草创编就其事。友人必欲授之梨枣。”由此处可知,作者给书坊编书是为了糊口。不少遗民在清初也以此为生。吕留良《东庄诗存》中《寄黄九烟》诗首句云:“闻道新修谐俗书,文章买卖价何如?”自注云:“时在杭,为坊人著稗官书。”此处提到著名遗民黄周星在杭州作小说来谋生的事。见俞国林《吕留良诗笺释》,中华书局,2015,第268页。清初很多书都是改头换面、粗制滥造地抄袭、改编之作,射利倾向明显,在江南甚至出现了专门出版通俗小说的著名书坊——啸花轩和专业订书人——步月主人。见第一章第三节第二部分“江南啸花轩与步月主人”。

蕴含深沉的故国情感,是清初各阶层怀有各种目的之人所写小说中具有的共通特征。如石昌渝先生在《中国小说源流论》中所讲:“明末的小说和清初的小说之间虽然仅仅以1644年这个年代为界,但因为社会、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1644年前后的小说在题材和思想上是有明显不同的。明末的小说,只要是稍微严肃一点的文人作品都表现出忧患意识,而清初的小说,也只要稍微严肃一点的文人作品都表现出黍离之悲。”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第372页。清初的小说家都是由明入清的文人,这个小说作家群经历明清鼎革,其创作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在创作内容上,他们身跨明清两代,对已被推翻了的明朝或多或少地怀有内涵可能有很大差异的故国情结,如有的是乡恋般的精神寄托,有的是缅怀自己的青少年时光。在表现形式上,有的坚定反抗,有的逃避现实,还有的虽认可新朝但在心中不断自我开解。这些情结渗透在他们的小说作品中。存史以存故国,反思明亡之因,表彰忠贞、鞭挞变节,是清初小说中反复表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