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天津文学文献学的承传谱系

长期以来,围绕天津文学文献,基本形成了天津文学文献学。而天津文学文献学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三大层面。

一是,天津文学层面。(一)根据现存文献资料,较为准确地调查、爬梳出“天津”区域内从古代至近现代出现过多少作家、多少文学著作,留存下来有多少种。(二)针对留存有著作的作家要重点介绍其生平、著作内容、著作评价及影响等。(三)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提要的方式对不同的文体如诗文、词曲、文论等进行著录。

二是,天津文学文献层面。(一)重点考证有著作留存作家的生卒、交游、著述等情况。(二)梳理留存文学著作的版本源流、形态特点及现今收藏地等,并对其文献价值进行估判。(三)对人名与著作分别创建索引,便于研究者查检与利用。

三是,天津文学研究层面。(一)整理与天津文学研究有关的文献,尤其是史传典制与诸子著述,集部、说部与文论,方志金石文物,以及今人著述中有专论或较大篇幅涉及天津文学者,均加以介绍与评论。(二)搜集较为集中述论天津文学的各类文学史著。(三)对主要以天津文学为专门对象的研究论著撰写提要。

截止到目前,有关天津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论著仅有数篇(部)。它们或是在传记人物时附带载录传主的文学著述情况,如南炳文《天津古代人物录》;或是对某一个作家群体作品做零散性考论,如刘尚恒《天津水西庄研究文录》、张文琴《天津查氏水西庄文献考述》;或是以时间为顺序简单排列天津作家作品,如孙玉蓉《天津文学的历史足迹》;或是从部分总集中选录天津各区县的作家作品加以简介,如缪志明《静海县部分著述及作者简介录》、《武清著述二十三种》等论文;或是从情报学的角度整理天津文学文献的简单书目,如侯海宁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珍贵馆藏图书目录(古籍卷)》、刘志强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珍贵馆藏图书目录(民国卷)》等。

其中有四部研究论著尤其值得注意。

一是,由天津社科院文学所张学新等人主编并推动完成的《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其作为展示解放区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大型丛书,分文学运动和理论、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诗歌、戏剧、民间文学、说唱文学、外国人士作品等篇,共22卷,计1400万字。其中涵盖了许多天津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尽管这套丛书仅仅收录天津当代作家的作品,但是为我们系统地进行古代及近现代文学文献整理提供了典范。

二是,赵沛霖《天津古代诗集提要》一文,主要整理了天津古代诗人金玉冈《黄竹山房诗钞》、吴曰坼《萝村杂体诗存》与金铨《善吾庐诗存》等四部诗集。针对论文写作的初衷,赵先生曾称:“天津古代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颇为可观的诗歌艺术遗产。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并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更没有进行系统的清理和研究,以致诗人和作品的数量、重要诗人及其作品的成就、特点与不足,这些关于天津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至今仍不甚了了。以前虽有一些书如《大清畿辅书征》、《天津县新志·艺文志》等网罗搜集天津古代书籍(包括诗集),但数量远为不全。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基本上均属于书目性质,仅仅著录书名、卷数和序跋情况,对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重要问题或付阙如,或片言只语,使人无从识其大体。这种情况常使有关的研究者和想了解天津古代诗歌发展状况的人,深感茫无头绪。看来,对天津古代诗歌进行认真清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这项工作的第一步,笔者特撰写《天津古代诗集提要》,将现存的天津古代诗集逐集予以系统介绍。拟将每书一题,结合诗例分别评述其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同时统计其数量、叙其序跋、指出其不足及其他有关情况,力求将每一部诗集的面貌轮廓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来。”赵沛霖:《天津古代诗集提要》,《文学探索》1982年第2期。可惜的是,后来天津社科院文学所主办的《文学探索》停刊,再加上赵先生年事已高,这项工作仅仅开了一个头便中止了。时至今日,尽管赵先生又发表了《天津清代诗人生卒年考索》论文(《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考证了16位天津诗人的生卒年,但是他二十多年前提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是,天津社科院历史所卞僧慧校点的《津门诗钞》。卞先生在“校点说明”中曾评《津门诗钞》,“全书三十卷,采集自元明以来天津县的乡人、官吏以及流寓的作品,兼及天津府属各州县。人过四百,诗近三千”。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这部书几乎成为天津古近代诗歌研究的必备资料。遗憾的是,其他一些重要的收录天津文献的总集如《津门诗钞续编》、《沧州诗钞》、《畿辅诗钞》、《沽上题襟集》、《津门征献诗》、《津门诗汇》、《津门小令》、《津门古文所见录》、《天津文钞》、《天津诗人小集十二种》等,却均无人问津,遑论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

四是,王之望、闫立飞主编的《天津文学史》,其“古代、近代卷”对天津古代、近代的一些诗文作家进行了较为完善的论述。究其主要贡献:一是在孙玉蓉《天津文学的历史足迹》(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编年史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补充,展示了天津古近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轮廓。二是在孙玉蓉等辑录《沽上文苑著述谱——天津作家评论家文学研究工作者出版著作目录(1949~2009)》(《天津记忆》第70期)等扎实文献的基础上,对天津古近代的许多作家作品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对天津文学文献(截止到1949年之前)进行整理与研究,具有学术、理论及现实方面的多重意义。

就天津文学研究而言,通过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些久悬不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如:天津文学史的格局问题,也即天津各体文学在文学史著中所占的比重问题。天津的诗歌、散文、词曲、辞赋、笔记小说及诗话、词话等在其所属文体发展史中的价值需要给予明确客观估衡的问题,这涉及文学史家对天津各体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所占地位的评价和认识。再如:“天津文学文献”的界定问题,也即“天津”区域划分依据与作家身份厘定、“文学文献”的认定条件,以及这一概念在时间上的限定情况等是怎样的。以及与第二个问题相关,就天津文学文献情况本身而言,作家数量、作品著录、各体文学留存数量以及整理情况如何。还有就是关于天津文学总体成就评价的问题。对天津文学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有所变化:由一概否认到大致认同。但是,这些评价都还不够客观与全面。要打破这一认识,就需要重新估衡天津古近代文学,需要对天津文学文献进行梳理与确认。若就最为宏观者来说,天津文学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天津作家作品的归属应如何厘定?我们对天津文学的整体成就和各体文学成就应如何评价?截止到目前天津文学研究取得哪些成绩、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向如何?这些都是影响天津文学史著面貌的问题,也是值得学者们重视并且无法避开的问题。而它们都可以借助天津文学文献来解决。

就其学术价值而言,其一,通过本课题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可以真正地回答天津到底有没有古典文学以及古近代文学整体成就到底如何等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与避免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脱离文献、历史虚无主义、戏说文史、人云亦云、空对空粗疏论说之弊。其二,从文献学视角可以更有力地梳理与总结古近代天津区域文学的发展脉络与创作概貌。其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天津文史研究者或在校研究生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有效的文献指导以及便利的查找途径与检索工具,进而促进其相关研究的开展与提升。其四,在前贤研究基础之上,对现存的天津古近代地方文献做一次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普查与整理,且将其统一汇编成目,叙其要录,将会推动某些有特别重要学术价值的珍稀文献被抢救性地发掘、整理与研究,更有助于天津市将来有计划地整理出版“天津文献集成”或“天津文库”等。

故就其现实意义而言,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决定着我们对未来文化建设认识的高度。总结地域文明历史积淀,是建设地方文化、传承精华、增强市民认同、构建现代文明、树立价值自信的前提。认认真真整理地方文献,踏踏实实梳理区域文明,在当代浮躁喧嚣的氛围中尤显重要。而对天津文学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在保存天津历史文化遗产、为现在天津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江浙沪、岭南等地都已大规模整理地方文献,其实质是一种重塑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觉的行为。对天津地方文学文献进行整理,既可以梳理天津文化史脉络,又可以澄清过去含混不清的史实,既为区域文学史正本清源,又为多年来把传说、民间故事当真的虚妄祛魅,城市可赖此以树立文化自信。二是,离开文献的论说,多为无本之木、无果之花,往往会出现断章取义,甚至以讹传讹。而整理天津文学文献,则能有助于真正总结天津历史文化传统,提炼天津文化精神,解析天津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三是,整理天津文学文献可以增强天津软实力,增大天津对外宣传的分量,繁荣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助于天津市人民了解历史、了解地方、了解自我,进而增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