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结语

本章分析了1989~2009年20年间,中国城市和农村的贫困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9~2006年,农村居民相对贫困不断加剧,2006~2009年,农村居民相对贫困发生率下降;城市的情况也类似,2004年之前,相对贫困发生率不断提高,之后,相对贫困下降。绝对贫困的测量结果表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从教育和年龄两个人口学特征视角分析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绝对贫困发生率越低。本书对16岁以上的样本数据分析表明,年龄与贫困发生率呈现U形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困发生率下降,但到达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困发生率增加。

基尼系数表明,1989~2009年,城市和农村收入不公平在2006年达到高峰,分别为44.35和53.69, 2009年略有下降。说明改善收入分配的压力还是十分巨大的。泰尔指数也同样表明了不公平的状况。对泰尔L指数的分解表明,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城乡之间的贡献较少。

基尼系数对贫困发生率的弹性计算结果表明,2009年,若基尼系数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和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分别增加4.24个和5.01个百分点。可见,今后一个阶段,改善收入分配应当被视为一个促进减贫和降低不公平的重要政策。

对增长率曲线的分析表明,1989~2006年,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率低于平均增长率,增长是不利于穷人的,其结果是基尼系数的提高,收入差距的扩大。2006~2009年贫困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平均增长率,增长是利贫的,有利于降低基尼系数,缩小收入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06年之后的强农惠农政策、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Haughton J. and S. R. Khandker, Handbook 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he World Bank,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