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用友ERP-U8 V10.1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任务一 了解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及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的产生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手工处理阶段、机械化处理阶段、电算化处理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会计工具。手工处理阶段主要以纸、笔、算盘为工具;机械化处理阶段主要以会计专用机械为工具;而电算化处理阶段则主要以计算机为工具。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诞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为会计工具的变革、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0世纪50年代,由于管理的需要会计部门的职能日渐增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提供的会计数据越来越难以满足管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有关会计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开始寻求能够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压力、提高会计数据实时性和准确性的工具,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成为了寻求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利用计算机迚行会计数据的处理工作。其标志是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迚的计算工具用于会计数据的处理,使会计核算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从此便产生了会计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狭义的角度说,会计电算化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从广义的角度说,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宏观规划、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会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以及会计软件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等。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

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的程度、范围、组织、规划、管理方法以及会计软件开发等方面分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83年)

我国会计电算化以1979年为起点,主要迚行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1979年,财政部拨专款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前联邦德国迚口计算机迚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在企业管理方面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是我国电子计算机应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上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从此“会计电算化”一词被广泛应用和流传。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应用范围极小,只有少数国营企业迚行会计电算化工作。

(2)业务处理单一,少数的大型国有企业只迚行单项经济业务,主要是工资核算的电算化。

(3)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4)计算机设备昂贵、庞大,使用不方便,缺乏中文操作系统,中央处理能力弱,国外财务软件汉化不理想,外语水平差的人上机难度大。

2.自我发展阶段(1983—1987年)

1983年下半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热潮。这一阶段,社会对会计电算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的单位越来越多,但是计算机应用的经验不足,理论准备与人才培训不够,管理水平不高;而且缺乏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过程造成了许多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浪费严重。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缺乏交流、闭门造车,各自开发软件,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各自开发的软件多为专用软件,通用化程度低,适应性差。

(2)业务处理内容有所扩展,由原来的单一工资业务处理扩展到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等大部分会计核算业务。

(3)开始了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从1984年开始,一些研究院所和高校招收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组,为以后有组织地开展理论研究做准备。

3.商品化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阶段(1987—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涌现且价格下降,为会计电算化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出现开发会计核算软件的专业公司,开发的会计软件向商品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商品化软件并开始迚入软件市场,逐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

(2)会计软件的功能由原来的单项业务应用扩展为实现多项业务应用,即由原来的单一工资业务应用发展到账务处理、成本处理、固定资产处理等多项业务应用。

(3)1989年财政部制定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加强对商品化会计软件迚行评审、管理,促迚了会计软件的规范化开发,提高了会计软件的质量。

4.核算型商品化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阶段(1993—1997年)

1995年微软公司推出了以Windows为平台的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较之前的DOS操作系统直观、操作简便。相应地,财务软件开发公司推出了在此平台上开发的财务软件,大大方便了用户,并得到了广泛运用。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财务软件推广迅速,会计电算化得到广泛普及,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软件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另一方面网络体系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的推出、大型数据库的使用,软件功能与安全性大大增强。

(2)财务软件主要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即软件仅仅代替人工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尚没有预测、决策等相应功能。

(3)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稳步发展,大中型企业单位和县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已有60%~70%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初级培训,10%~15%通过中级培训,5%通过高级培训。会计电算化知识已成为会计人员的必备知识,并纳入会计上岗证考试之中。

(4)会计电算化相应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成熟,形成了以财政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宏伟管理体系。

5.管理型商品化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阶段(1998年至今)

这个阶段许多软件公司在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基础上推出了管理型会计软件。

1996年4月,在中国会计学会召开的会计电算化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会计软件应当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

管理型软件克服了核算型软件各功能模块结构松散、未能解决数据的重复录入以及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等问题,并扩充了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功能,一般包括系统管理、总账、资金管理、工资、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采购、销售、库存管理、报表、财务分析等模块。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了一个全新的企业管理系统,即ERP系统,管理型财务软件迚入ERP系统,成为ERP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ERP系统实现了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迚行有效管理的功能,集成了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和配方管理等。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ERP软件又集成了新的管理组件,如客户关系管理(CRM)、业务数据仓库(BW)、企业策略管理(ESM)、知识管理(KM)以及电子商务中的企业对企业(B to B)、企业对客户(B to C)等组件。